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9年1月18日,举世瞩目的巴黎和会在法国凡尔赛宫隆重开幕。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会议。作为战胜国的一员,中国政府认为有望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遂  相似文献   

2.
一次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举行。和会竟然牺牲中国利益,讨好日本。此事最终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图为巴黎和会会场。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19页:“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会议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笔者认为课本对“巴黎和会的召开”解释不妥。因为“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的只有战胜国即协约国集团(不包括沙俄,因沙皇俄国已灭亡,被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取代),而战败国没有参加。其依据如下:其一,按《世界近代现代史》旧课本下册第25页的说法:“1919年1月1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27个,苏维埃俄国和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没有参加。”这说明苏俄和所有战败国都没有参加巴…  相似文献   

4.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缔结对德“和约”与处理战后问题,这就是“巴黎和会”。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集团,因而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资格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共有五名,他们是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祖。陆征祥,曾任北洋军阀政府国务总理,出席“和会”时任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总长,为首席代表。顾维钧,出席“和会”时任驻美公使。王正廷,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出席“和会”时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施肇基,出…  相似文献   

5.
《卫报》1919年1月18日周六下午,同盟国和平会议在巴黎法国外交部正式召开。参加会议的包括全体同盟国成员,以及被指定代表出席的有关国家(包括英联邦国家和印度)。按周五的决定,这将是一次"公开"会议……  相似文献   

6.
1919年 1月 18日至 6月 2 8日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缔结和约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 2 7个 ,与会的各国代表 10 0 0多人 ,其中全权代表 70人。中国是战胜国 ,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徵祥、驻美公使顾维钧等 5名“全权代表”参加。和会涌现了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奥兰多、牧野、顾维钧等六位风云人物 ,其中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成了和会的主宰 ,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老虎克里孟梭 (1841~ 192 9年 ) ,是法国顽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曾两度出任总理。他的政治手腕狠毒 ,在议会质询时 ,发言咄咄逼人 ,富…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为建立战后帝国主义世界新秩序,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和会。中国的山东问题是会议中激烈斗争的焦点之一。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无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直接归还中国的正当要求,在《凡尔赛和约》里确定:把德国在我国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和胶州湾租界地交给日本。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当然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因此,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强调“五四”伟大爱国运动的作用。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所  相似文献   

8.
现行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人教社2001年10月第2版)中提出:"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战败国媾和的会议在巴黎的近郊凡尔赛宫召开.美英法的政府首脑操纵了和会."从表面看,美国是巴黎和会的主要操纵者,但经过史实分析,笔者认为美国并不是巴黎和会的实际操纵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反对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决议,以及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这就是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这个运动,具有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以解决战后国际问题,并签订对战败国的和约.共27个国家的代表100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征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广会议.梁启超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最终决定参战起过重大作用的关键人物,以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的身份赴欧洲一行,虽然对于会中交涉事务“不负直接责任”,但对于会前之筹划、会中之据理力争、会外之宣传联络、会后之坚持斗争,都尽了擘划之力,为敦促中国代表维护民族立场,拒签和约,以致为后来华盛顿会议最后解决山东问题打下基础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由于梁随时向国内报道巴黎和会讨论中国山东问题动态,因而与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有直接关系.在梁氏发回国内的许多封电报中,有一封至关重要,即1919年3月11日自巴黎转来、报告日本以何种口实拒绝交还山东、亦即巴黎和会不能按中国要求令日本将山东交还中国的症结何在的那封电报,常被研究者征引.但  相似文献   

11.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胜的协约国国家和战败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解决战后有关事宜。出席会议的有27个国家的代表。会议依据各国在战争中的努力和作用确定代表席位。英、法、美、日、意各有五名代表席位,中国仅获两个代表席位。  相似文献   

12.
1918年1月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未尽,美国总统威尔逮在国会两院发表了“十四点和平纳领”的演说,其中关于民族自决和弱小国家权利的诺言,使中国知识界为之振奋。1919年1月,威尔逊订自出席巴黎和会,更加鼓舞了知识界对美国及和会的信心。中国人希望在和会上运用“民族自决”的原则解决山东问题。然而,威尔逊在最后关头放弃了他的原则。笔者试就山东问题的由来、和会前后期威尔逊总统对山东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分析威尔逊放弃“民族自决”原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的《凡尔赛和约》,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极不公正的条约。但是为什么当时的北洋政府竟然曾考虑签署这个“为历史所罕见”的条约呢?  相似文献   

14.
同声传译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运用是在1919年。巴黎和会的一部分的谈判采用了英、法两种语言的同声传译。这是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意味着同声传译作为一种专业开始形成。后来,二战后的纽伦堡军事审判法庭审判纳粹战犯,同声传译第一次得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威尔逊利用“一战”后人们希望和平的愿望 ,于 1918年 1月 8日向美国国会发表演说 ,提出了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维护战后和平的“十四点纲领”。其中的十四点便是呼吁组织一个国际联盟 ,以防止战争 ,保障世界和平。为此 ,1919年 1月威尔逊亲自参加巴黎和会 ,并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起草国际联盟盟约上 ,最后又使盟约列入《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 ,以便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然而在美国国内 ,共和党人本来就对威尔逊的说法颇为恼火 ,在组织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团时 ,威尔逊又不许有影响的共和党人参加 ,这更使他们愤愤不平 ,于是…  相似文献   

16.
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参加者背景目的和任务内容影响巴黎和会1919年法国巴黎一战的27个战胜国,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操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实力、地位变化,胜利的协约国集团通过缔结和约安排世界。战胜国掠夺战败国,瓜分世界,进行分赃。同战败国媾和;中心是处置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对奥、匈、土的一系列和约;美国提出成立国际联盟。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的关系,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但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隐藏着更多矛盾。华盛顿会议1921年到1922年美国华盛顿美、比、英、中、法、意、日、荷…  相似文献   

17.
1919年,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拒不承认日本对山东权益的继承。中国拒签对德和约的成功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和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二是巴黎和会的焦点是欧洲问题;三是北京政府的不签约态度;四是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争取。  相似文献   

18.
提到五四青年节,几乎每位同学都知道,它源于我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作为战胜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正当主张,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因此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举行游行示威,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和以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新文化运动.归根结底,五四精神的核心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9.
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中、荷、比、葡九国代表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根据帝国主义各国力量的新对比,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从而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下拟就这次会议中帝国主义各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为争夺这一地区霸权所进行的明争暗斗,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20.
青年学者于琳琦的新著《国际联盟的历程》已于2003年3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国际联盟(The League of Nations)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国际组织,它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宣告成立,1946年4月18日宣布解散,一共存在了大约27年时间。从建国以来到80年代初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学术界基本上是简单地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时期对国际联盟的论述为准绳来评价国联的,对国联以及它在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活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近十几年来,我国学者对国际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