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代正统史观中的“科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廿四史中的方技传类入手,讨论了中国古代正统史学传统文化氛围中的“科技”。重点分析了:方技传立传及其性质;中国古代科技在正统史观观照下的“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的性质,以及由该性质所引起的与巫术等超理性术数的相关程度及其演变;中国古代科技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及其统治阶级相应的文化政策:利用官方权力吸收与限制民间术数方技活动和该政策的后果;正统史观对“劳力”性质的造物技术者的排斥,与此形成对照的《北史》、《元史》对造物技术者的重视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儒家恕道与中国古代法律化传统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使中国传统法律化表现出鲜明独特的公法化的个性特征。本从恕道的渊源、内涵及法化品性入手,阐述了其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化的影响,并剖析了恕道、法律化传统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儒家思想为尊,因此,古代公文通过直接或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指导思想、出发点或证明具体观点的论据。这不仅使公文思想深邃、富有内在张力,也使儒家政治伦理和实践理性得到传扬。作为临民治事工具的古代公文与作为儒家思想具体表现形式的儒家经典相结合,成为“治统”与“道统”有机结合、互相补益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科技,形成、发展于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不仅儒家的经典是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而且由于儒家讲究"天人合一"之道,重视研究天地自然,由此形成的阴阳五行自然观、易学自然观以及气学自然观和理学自然观等,也对中国古代科技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大物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我国古代的整体发展来看,矛盾与斗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更多的都是围绕话语权所展开,因此话语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维度之一。在汉代以后的两千年间,儒家文化的话语权作为典型代表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产生的十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对话语权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儒家话语权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儒家哲学与中国古代科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作为中国古老智慧与创造的精神源泉,缘于以早期农耕文化为典型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在特定的农业文明阶段能够与科学技术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囿于传统哲学思维的某些局限性,中国近代科技在长时期内难以做出显著成就。因此,中国文化要发展自己的优秀传统,并走向现代化,必然要从纯哲学的角度考察自己的思维定势,并剔除原始的迷信因素和宗法影响,从神秘主义哲学走向完全科学化,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道德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人民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过很多辉煌的成就,但由于重实用而轻理论;哲学与科学严重脱节;闭关锁国,致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由兴盛走向衰落。以史为鉴,有助于找到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行政的三个典型特点:家族主义、身份等级、皇权至上,说明了儒家思想在古代政法 中具有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其儒家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从“人禽之辩”、“义利之辩”和“王霸之辩”的讨论中,展现了共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行为准则和政治目标。先秦儒家提倡以德为主,以法为辅,但其政治权力分配中的扬臣抑君思想,导致了封建君主的不满。儒家德治思想在道德意识领域中具有制约腐朽堕落思想的作用,在政治领域也具有理想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就科技发展史上某几个领域的史实证实我国古代科技是西方近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儒”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学界、思想界和宗教学界常有争议的问题,本文简列前人的部分观点,从文字学角度探源“儒”字,分析“儒”所代表的一类人,从而区分“儒”和“儒家”。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一生与礼仪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礼的维护、对礼的补充、对礼的重视、对礼的实践等方面,这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历代儒家大师非常重视对人性和人的心理规律的探讨,在他们浩如烟海的著述中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宝藏.为了建构中国化的本土心理学以及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对这些宝藏进行挖掘和整理.  相似文献   

15.
复习目标导航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1994—1998年曾出过大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文化的基本特征(1996年“唐文化发展的原因、特点和地位”题)、科技发展(1995年“三大发明在中、欧的不同遭遇”题)、思想文化(1994年“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题、2002年文综卷“儒家思想”题)、文学艺术(1998年“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征及原因”题、2003年文综卷“长城”题)等方面的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史在近几年高考中愈来愈被重视。选择题中,每年都有科技史内容,如2002年广东卷徐光启题,2003年全国文综卷《齐民要术》题,上海卷徐霞客题,2004年全国文综卷中西科技对比题。2004年以来,运用选择题考查文学艺术内容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新趋势。如2004年全国文综卷杜甫题、上海卷屈原题,2005年全国文综卷建安文学、唐诗、话本题,上海卷青铜艺术题。在能力要求上,主要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和运用有关原理深入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7.
【高考展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科技文化,时时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因此,科技文化史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近几年高考对这一专题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查。今后,该专题仍会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我们在复习中与本专题相关的热点问题也应注意,比如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教育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建立科学的教育功利观 ,通过教育将社会政治理想、道德价值观充分落实到每一个公民身上 ,同时推动当代道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是中国古代儒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这对纠正当代狭隘实用功利主义教育的顽疾 ,全面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构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服分广义的儒化服饰与狭义的儒家服饰。狭义儒服并非虚无,也非学派制服,"孔子不知儒服"的实质是儒家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辨证思考,体现了儒家的理性精神。它象征三代文化,是表达儒家思想的工具。它用高冠、宽衣长袍、方履等符号,象征"以道得民"的儒家特色,强烈暗示儒家与上古巫史文化的关系。儒服还象征了"中正平直"的思想内涵。儒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在特定场合提倡。  相似文献   

20.
百工相传和家传技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传播的最原始形式。随着弘学的兴起和一批科技著作的出现,从汉代以后,中国的科学传播方式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到了隋唐时代,科技教育走向成熟,科技传播方式正规化,中国科学的传播力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到明清之际,随着科举的日益兴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的传播受阻,其结果是使陈旧的生产力长期维持,无法撬动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形态的质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