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当代新闻研究领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意义的研究,我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而在西方新闻界,几乎到了没有直接引语便不成新闻的程度,西方新闻学者也普遍重视对直接引语问题的研究。直接引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许多情况下必不可少。直接引语是新闻中用引号引起来的新闻中人物(包括新闻人物)说的话,直接引语要真实、准确、一字不差,完全忠实于新闻中人物的原话。中西在使用直接引语方面的差距我国记者在重视使用间接引语的同时,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尤其是对于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常通篇采用间接…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说话,便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已成为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随意翻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不难找到使用直接引语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所谓新闻中的引语,即是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一般只知道叙述事实,却不习惯或不善于运用引语,往往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这也是当前新闻写作有待改进的一个课题。殊不知,新闻写作虽然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但并不排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倘若新闻中用上必要的引语,有时会产生种种积极的作用。突出的一点,写作时巧用引语,等于给新闻中撒进了“味精”,可以使通篇报道有了“鲜味”。这里不妨举一例。本来会议新闻常常写得死板,年复一年大体上是一个“模式”,不是堆砌些“隆重召开”、“气氛热烈”之类的形容词,就是排列大串名单,写些“会议认为”,“会议指出”等等套话,让人一看就兴味索然。可是,如能巧用些引  相似文献   

4.
新闻,一般不可能不包含有引语的内容。引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很有必要对引语的技巧做一番研究。引语,是指在新闻写作中精当的引用新闻人物的语言,或报告、演讲中的话语的一种写作技巧。是用客观报道手法写活、写好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在1995年度的《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一书中,编者辑录了当年刊发在人民日报上三十三篇优秀通讯,除《1994年全国获奖邮票赏析》的“前言”与((6亿美元外汇储备多不多?》两文,归于通讯略显勉强外,其余各篇均包含有引语的内容,其中用直接引语做标题,就有7件之多。这是偶然吗…  相似文献   

5.
引语是指在新闻写作中精当的引用新闻人物的语言,或报告、演讲中的话语的一种写作技巧。是用客观报道手法写活、写好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新闻的本源是大千世界新近发生的万事万物,是人类在同自然界和社会生存发展斗争所发生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事实报道。这样,客观性便...  相似文献   

6.
“引语是一则消息或特写的灵魂,它们能让无趣的故事变得有生命力.能使好故事变得更有趣。”在西方新闻界,能够巧妙地使用合适的引语——尤其是直接引语(direct quotations)——是一个好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能为新闻报道增色,但是直接引语必须确保准确使用,因为“引号是对受众的一份誓约,它保证引号中的话是某人说出或写下的原话”。一旦使用直接引语,编辑、记者必须确保引号中的句子是来自当事人的原话,而非杜撰。  相似文献   

7.
语言之于新闻,就像语言之于文学一样。汉语修辞手法既然能为文学作品的写作所用,自然也可以为新闻作品的写作所用。在新闻作品中恰当地运用汉语修辞手法,可以使新闻语言确切精当、朴实简练,摆脱其干巴枯燥、僵化呆板、没有新鲜感的痼疾,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一、引用引用是指借用现成的话语(警句、成语、诗词、俗语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称引语、用典。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令人玩味不尽、抽绎无穷的精语妙言,它们或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或绮丽精妙、脍炙人口,称得上是千凿良玉,百炼精金。如果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地引用一些…  相似文献   

8.
石坚 《传媒观察》2005,(10):57-58
在新闻报道中引用人物原话,已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段,是让新闻变活的“秘密武器”之一。西方新闻教科书中把它称作“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胡蝶 《新闻世界》2012,(9):226-228
在报纸新闻中,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是最主要的两种转述方式。直接引语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给读者的印象极少像间接引语那样掺杂报道者的个人观点。然而不可否认,报道者也可以通过对直接引语的转述动词、转述内容、消息来源等方面的巧妙处理成功介入语篇含义,从而达到报道目的。本文试图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英汉新闻语篇为例,探讨直接引语常见的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引语命题,就是引用别人的语、或文章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作为新闻标题制作的一种方式。引语命题具有通俗易懂、言简意丰、形象生动、哲理性强、幽默风趣等特点,正确地使用引语制题,能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表达效果。引语命题必须与新闻的内容相吻合,无论是引用、缩改、仿造,重翻新,但不生造;重求新,但要准确;重常新,但不一律;重创新,但要趣巧。  相似文献   

11.
引语运用的误区丁永昌新闻中经常有引语。然而,引语的运用,在具体实践中却常常被忽视或者被扭曲。这不仅影响引语在新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很容易使记者被置于“不客观”的境地,有时还可能由此吃上新闻官司。纵观我国近年来获奖新闻作品,不使用引语者几乎可以...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新闻教科书把直接引语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相比之下,国内新闻报道就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引语缺失、不善用直接引语的现象。本文通过大量报道文本实例阐述了直接引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使用直接引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近期读到一本刊物,其中一文讲到写农村报道应少用方言,以免读者难解其意;而我以前从有关书中看到写农村报道可多用方言,在引用采访对象的话时尽量用原话,不要加工。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个对?  相似文献   

14.
直接引语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最经常采用的叙述技巧之一,它对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一个人的话能让人心悦诚服,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感。”①我国学者将直接引语称为是新闻活起来的“秘密武器”、②新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引语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展示他人所说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引语也是最有可能被赋予意识形态的地方。本文拟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主要应用Leech和Short的话语理论,用定量及定性的分析方法,分析在"加纳村事件"发生后,黎(阿)、以双方的新闻报道中引语报道模式的使用策略,探究报道者的声音如何在报道中起作用,以及报道者是如何操纵所引话语的。  相似文献   

16.
赵前卫  王波 《视听界》2005,(5):49-50
活动画面和有声语言构成的表意系统是电视最大的特色。追求新闻现场直播、追求画面是电视新闻竞争的利器,然而,与这股潮流背道而驰的一种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图片新闻却正悄悄在电视新闻中运用。所谓电视图片新闻是运用单张或成组新闻摄影照片,结合文字解说来报道新闻,它是把在报纸、杂志中使用的新闻图片报道引用到电视新闻中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摄影在电视这个平台上的延伸。由于主客观原因,有些新闻没有活动的画面,这时图片新闻可以作为补充,成为新闻源。如CCTV—5曾播发的《大威晋级》,当时没有及时的活动画面,新闻就采用摄影记者拍…  相似文献   

17.
三、引语使用价值。引语在新闻中的价值,是任何形式、任何精辟的叙述所不可替代的,目前并没有引起我国新闻界的足够重视,本应使用采访对象的话,也由记者代劳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新闻界,把引语看成新闻的生命。记者刘其中曾通过新华社电脑系统,对美联社和路透社1997年10月1日的发稿调查分析发现,美联社当天播发的在有实质性内容的81件新闻中,有直接引语的占60%,其中使用1至3段直接弓!语的有23件,用3段以上直接引语的有25件。路透社在当天播发的有实质性内容的155件新闻中,有直接引语的占68%,其中使用1至3段直接引语的有67件,…  相似文献   

18.
宋海霞 《新闻知识》2012,(8):110-111
新闻写作中使用直接引语看似枝节小事,却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分析了新闻直接引语使用中失实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维护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相应措施。从根本上来讲,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任志萍 《青年记者》2016,(24):33-34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说:“语言不再表征现实,不再是用来强化主体的工具理性的中性工具,语言变成了,或者更确切地说,重构了现实.”①新闻引语在借用“他者”话语来表达、佐证、补充报道主题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对不同“他者”话语权的选择和分配.这种选择和分配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来看,体现着报道者对不同引语话语来源者社会身份和角色的建构. 本文以搜狐新闻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使用了引语的24则“民生新闻”②为例,讨论以“普通百姓”为语源的引语中所隐含的社会身份及社会角色认知,并针对现实认知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引语选择和引语视角的角度提出“引语重构”的相关建议,希望有助于民生新闻更好地实现观察民情、洞悉民心、倾听民声的传播服务宗旨,使其更好地起到政府和百姓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写报道、写文章,引语一定要准确、规范,比如引的是原话,就该打引号,如果引的是大意,虽不必加引号,但意思表达要尽量准确,不能违背人家的本意.然而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记者、作者,引人家的原话,并已打上了引号,但你真的去索引一下、核对一下,发现原作者的原话不是这样讲的,至少有出入,这轻则是对被引者(如果对方是伟人)不尊,重则还违背了人家本意.这是极其不妥、不好之事,应改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