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校友美展"在县文化馆展览厅举行——络绎不绝的人流在一幅幅美术作品前驻足,赞叹.不断地惊呼出作者乳名、绰号:"哟,这大画家不就是'小毛儿'吗?"乖乖,'狗蛋子'成了北京的美术家了!"……人群后面,有一个五十开外,中等身材的人,也不时地眯起双眼,窥视着画面中他熟悉的笔法,风格.他就是这些展品作者孩提时代的美术启蒙教师——李训哲,江苏省六届人大代表、省劳模、特级教师,驰名中外的睢宁儿童画的辅导老师.申请当一名小学美术教师黄河故道蜿蜒八百里,中间坐落着风景秀丽的小县城睢宁.这里,外有十里烟柳织翠幕,内有湖光水  相似文献   

2.
《呼兰河传》是现代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是一部反映20年代初东北人民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作者在阅历人生之后,写出的一部独特的乡土作品。它朴实细致地描写了自己的童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故乡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坎坷与艰辛,控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戕害,也表现了呼兰河人民的善良与顽强。 《呼兰河传》在艺术上更臻成熟。正如茅盾所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这‘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比‘象’一部小说更为 ‘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  相似文献   

3.
近来,我听了两位教师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七”中同一词语的不同教法,有一些思考。案例一: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对子歌里出现的“热情”与“冷淡”这一对反义词的意思,在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后,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叫‘热情’和‘冷淡’吗?”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师见状,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我相信大家看了这一幅图后就会明白的。”师在黑板上张贴了一幅画: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小男孩给客人倒茶喝,小女孩坐在凳子上玩玩具。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七嘴八舌地描述画面内容。师小结“:这位小男孩见客人来…  相似文献   

4.
李阳同学问:“《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开篇一句便是‘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请问这‘好’体现在哪些方面?该怎样来理解这‘好’呢?”从全诗来看,这“好”是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评价,是人民怀念、思念总理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因为周总理是“好总理”,人民才会怀念总理,总理才会长驻人民心中。那这“好”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理解这“好”呢?我们不妨从“回音”所展现的一幅幅画面、所刻画的总理形象中来理解总理的“好”。首先我们来看通过对大地、森林、大海呼喊所展现的三幅画面。这三幅画面分别刻画了总理深入农村、工地、海防时的形象。第一幅面“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刻画了深入农村、与农民一起劳动,战天斗地、同甘共苦的总理形象。第二幅画面“伐木工  相似文献   

5.
(?)主任陈老师告诉我们,有位姓吴的叔叔说:“……很多人批评我们小学生是‘四不象’。一不象工人,二不象农民,三不象当兵的,四不象学生……。”吴叔叔说有很多人批评,为什么我们却一个也没听到呢?我们认为吴叔叔的话不是事实。党和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会读书,也要会劳动。我们听党和毛主席的话,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以来,海内外关于《围城》主题的研究文章有十数将之多。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一个比较接近的看法。比如著名老作家李健吾就认为《围城》的主题是“男女间爱情之神的围困与挑脱”。~(1)郭志刚则认为《围城》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造成“一群独特知识分子”命运的社会环境,“从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即将结束”,“宣告了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失败”。~(2)而胡范铸、王伟及台湾学者周锦都是从“精神欲求不满”,从“围城意识”入手分析的。认为《围城》“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所存在的距离”,“反映了有着丰富精神活动的人,心灵水难满足”。因而“冲出了这个‘城’,又陷进了那个‘坑’,身在这个‘城’,又向往那个‘城’。”是“不易满足的欲望,使得人们奋斗不懈”。~((3)(4)(5)) 也有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入手分析的。如李频就认为“按作者的创作动机,《围城提要‘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反映以方鸿渐为首的新儒林的‘类’生活,‘类’本质是作者的基本倾向”。因此《围城》的主题“是指责社会”。”敏泽在他的长篇论文中则说:《围城》“是一部充满尖锐社会讽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是一部对行将崩溃的旧社会的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写照。”~(7)温儒敏认为《围城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8.
找不同     
小宝宝,请仔细观察这两幅画面。找找看,有几处不同?嘴宝宝’请”细““这“幅画面”戈’戈看’有几”不同’找不同~~  相似文献   

9.
上海杨浦中学特级教师于漪同志,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天做到‘三个一’——背一首唐诗,积累一个词,脑子里出现一幅图画”。实践证明,这“三个一”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方面,行之有效,很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要学生“脑子里出现一幅图画”,无疑是培养学生不断地把记叙文写得具体充实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0.
垂死的老狼     
胡适在论及短篇小说的艺术时曾说,“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不是单靠篇幅不长便可称为‘短篇小说’的。”《垂杨柳》的精彩之处正在于选取了一个独特的交叉点,以一个货车司机停靠路边店吃饭的场景,展示了一幅现代人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画面。  相似文献   

11.
[命题]读下面一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据说,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曾向著名书法家李苦禅请教:“什么字最难写?”李老答:“‘一’宇最难写。”郭兰英听后,会心地笑了。有人曾向著名的书法家李苦禅请教什么字最难写,他说是“一”字。“一”字?“一”字对我们来说的确太平常了,但是人的一生能写下一个堂堂正正的“一”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2.
对今年高考作文题评分“说明”的补正————广东/陆先文今年高考作文第一题“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其评分“说明”如是称:“画面内容以‘完整’为基本评分标准,写出下列内容的可判为‘完整’。《给六指做整形手术》:一只有六个手指的手,多余的小指...  相似文献   

13.
小红经常把“两个人”写成“俩个人”。一天晚上,小红写好了日记,早早地上床了……她突然听见低微的哭泣声,觉得很奇怪,便寻声走了过去。原来是“两”在日记里哭。“你为什么哭呢?”小红不解地问。“两”字带着满腹委屈对小红说:“我和‘俩’是兄弟,可你却把我们混淆,让我们兄弟俩闹矛盾……”“那你们有什么区别呢?”小红低着头问。“两”字说:“我只有一个读音‘li2ng’,意思有四种:一、表示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常用于成双的事物、量词或‘半’‘千’‘万’‘亿’前。二、表示双方,如‘两败俱伤’。三、表示不定的数目,大致相当于‘几…  相似文献   

14.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散文这种体制是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它最重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个人的人格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正如有人所说:“散文是‘我’的文学,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所以散文就是自我,是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的自我。我们仔细读一篇大家的散文就可洞见他的人格。作为散文大家的梁实秋,深得其玄机。他不但多说道:“一个人的文章就是他的个性”、“没有个性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有个性就可爱”、“文章背后要有一个人,不可是个傀儡”,并在其散文中顽强地表现着他的个性,坦露着他的人格,读梁实秋的散文,你会发现他人格的动静深刻地描绘在散文里,他人格的声音锐利地歌奏在散文里,他人格的色彩浓厚地渲染在散文里,一个温柔敦厚、旷达潇洒、洁身自爱的梁实秋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5.
摘引郭苑芳观点《对一句名言的质疑》一文作者郭苑芳认为:“‘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就是‘他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他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就是‘他不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虚度年华’、‘过去的碌碌无为’是既成事实,可‘他’不因为这一事实而悔恨而羞耻,那‘他’还有什么进取心?”‘节照这一逻辑,那么一个人只要虚度年华却不感到悔恨、碌碌无为却不感到羞耻,那‘他’在临死时就可以自豪地说,目已整个生命与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自由解放而斗争了。”作者认为这个观点很荒谬,而…  相似文献   

16.
六年制第十册22课《可爱的草塘》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伴(?)着作者的叙述展示出五幅画面,反映了北大荒美丽而又富侥的景象。全文清新活泼,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特别是五幅画面,依次一一而出,却毫无板滞沉闷之感。这除了五幅画面内容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外,与画面的转换讲究艺术,曲折多变,摇曳多姿,也不无关系。一、顺势推进第一幅画面展示夏天草塘的景色。重点描绘“浪花”。初看,见其动态美;细瞧,见其色彩美。然后,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草塘寞美啊”来收结具体形象的描绘,点出其“美”的个性特征。而这一声赞叹,触动了作为北大荒人  相似文献   

17.
心悟今天,是教师节的前一天,班里一位可爱的小男生偷偷地跑进办公室,腼腆地对我说:“老师,你的‘伊妹儿’地址是怎样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三年级的农村学生,竟然也知道“伊妹儿”。于是,我忍不住问了一句:“你知道老师的‘伊妹儿’想做什么?”他依旧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说:“老师,我想给你发电子贺卡。”震惊之余,我也忍不住感叹,孩子是多么出其不意,他们总是在突飞猛进地变化着。对于一位教师来说,这是多么幸福,有这样的孩子,有这样的心意。在飞白处寻思一幅意境幽远、空灵绝荡的中国画,画面上定会有许多“飞白”。它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18.
明朝时有个掌握实权的宦官到地方巡察 ,地方官为了讨好他 ,送给他一幅珍贵的画 ,这个宦官看了这幅画的上方还有很大一块空白 ,就说 :“要是画面空的地方再画上‘三英战吕布’就好了。”这宦官真是不懂装懂。作画怎么能把整个画面都画满了呢 ?任何一部作品的价值是读者接受意识和作者创作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在创作中创造一种召唤结构 ,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 ,让读者“活”下去。这种再创造的空间 ,就是“空白”。“空白”艺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体现 :建筑中的借景 ;书法中的笔断意连 ;摄影中的空镜头 ;音乐中的休止符 ;画家画梅 ,…  相似文献   

19.
苏版语文第九册《天鹅的故事》中有这么一段:老天鹅为了给大家找食,只身飞向天空,不顾个人安危,像一块石头似的撞击冰面。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欣赏Flash画面后,我问:“此时此刻,面对勇敢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一阵沉默后,几只小手怯怯地举了起来。一个孩子说:“我想对他说,‘你真勇敢’。”另一个孩子说:“我想对他说,‘你是一个英雄’。”我表示赞赏。“能不能多说几句,生动、有感情些。”我提示。一只手也没有了。突然,有一只小手果断地举了起来,我连忙有请:“好的,你说!”“老师,天鹅是动物,我们是人,它能听懂我们说的话吗?”…  相似文献   

20.
潘自由 《湖北教育》2004,(19):46-47
“把‘话’变成‘画’”,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心理学上叫“再造想象”。这里的“话”,指的是课文中作者用来描写形象的语言文字;这里的“画”,则是读者阅读的头脑里浮现出来的形象画面:两者连起来,就是把作者用语言文字描写的形象,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变成读者自己头脑里的形象画面,或者说是脑子里“过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