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实践自由,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实践经验活动中要求实现作为人的本性的先验自由。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实践自由的形式方面的先验自由和作为其内容方面的经验自由。前者指虽然人受自然因的限制,但其意志仍然具有一种独立自主地开启一个因果序列的本性和能力,它是人之所思所做的无原因的原因,即自由因;后者指先验的意志自由在经验世界中的外化和实现。马克思的实践自由之新闻出版自由是二者的一个统一体。这一实践自由尤其蕴涵在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三个文献中,三个文献无不彰显和放射着新闻出版自由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试图从美与存在的关系出发,对自由情感的实践进行探讨。情感的实践不同于知识的实践和道德的实践,它不是在对象上加诸什么,而是消解什么,即,是一种负的实践。通过情感的实践,回到原初的遗忘,从而进入美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范畴,实践自由是产生形成审美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审美自由是在实践自由上的延伸和放大。美感不同于生理快感是超越生理快感的精神升华。以制造工具为前提的劳动实践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物质基础,人由动物的心理心态结构转化为人的生理心态结构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而不断增长的物质化需求则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源源不竭的动力。美是显现契合人的理想或本质力量并给人以精神愉悦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实践的类型出发,论述了社会实践与个体自由的关系:个体自由来源于社会实践,受社会实践的制约,同时,个体自由也会促进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社会实践的人类性与审美的个体性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自由学校的实践就是试图把对自由学校的想象变成教育的现实。自由学校的实践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在学校能充分地享受自由,获得自由的涵养;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会自由,获得自由的能力。充分地享受自由主要包括享受身体的、思想的、个性发展的自由等;学会自由的主要路径是学会选择,支持和帮助学生在主动的有限选择和主动的无限选择中培养自由的能力,提升自由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从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出发才逐步生成,而在实足走向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正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使自然人化,人也人化,从而产生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对象之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本身之上则是美感。人类的实践-创造的自由同样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和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因此,它不仅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还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准自由等几个维度;与这些不同的自由给度相关便形成了美,丑,柔美,刚美,悲剧性,喜剧性,滑稽,幽默的相应的美的范畴,并形成各个美的范畴之间的过渡,转化,对应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7.
自现代学术自由理念诞生以来,"教学自由是学术自由的子集"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然而,这个观点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时代局限性。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受到了严重威胁,出现了"教学的漂移"和"科研的漂移",学术与教育也随之在大学场域中产生了分化。此时,若再将教学自由仅仅看作是学术自由的子集,就混淆了学术与教育的逻辑,因而有必要对二者关系进行重新审视。现代大学是一个"学术-教育共同体",同时遵循着学术逻辑和教育逻辑。教学自由是学术自由与教育自由的交集。重审教学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8.
教育实践自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是对教育实践必然的认识和对教育的改造,是一种智慧顺畅的释放状态,但也是有限制的自由.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应最大限度的提升教育实践自由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自由与规范是一对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哲学范畴,二者相互依附又相互矛盾。自由体现的是人选择的自主性,规范则内含着这种选择的限度。同时,自由与规范二者共同指向的是人的发展。自由不同于教育的自由,规范不同于教育的规范。人是现实中的人,在教育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自由还是规范,都只能是一种手段而绝非目的。自由与规范的辩证关系在于自由是规范制约下的自由,规范是自由驱使下的规范,二者动态平衡于教育实践中,共同促进现实中的人向着"至善"的目标永恒趋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自由观从实践基础出发,抓住了自由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这两个主要方面,认为自由是社会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主客体的不断统一.自由是社会实践中主体的自由,实践是自由的源泉,是自由现实化的客观基础,是自由本质的确证,是理解精神自由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强调了实践过程中人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本质.实践是实现主体自由的现实手段,从而使主体自身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自由的实践是教育由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的新转变。作为一种自由的实践,教育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命完整性、主体性的发展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了当前以人为本的应然向度。作为一种自由的实践,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由,培养其实现自由的能力,关注其自由的走向引领,使其学会正确运用自由的能力,并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受教育者的自由,发挥教育应然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晚清以来的近代社会,传统婚姻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婚姻缔结观念的封建性与离婚再嫁观念的不自由性两大方面,成为近代婚姻自由观念演变的历史背景。近代婚姻自由观念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引入、发展、顶峰等三个阶段。在近代婚姻自由观念的影响下,民众日益将之付诸实践。近代社会婚姻自由观念的演变及其实践,具有新旧杂糅性与不平衡性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3.
悲剧的美学意义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表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以人的自身解放程度为标志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把握和审美超越,代表人的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反抗命运的方式。悲剧使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坦然正视自己的失败,承受自己的命运,担当起自己的职责,最终将人类个性从外在强制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在社会实践中直面人之极限,承认人之有限、异化、缺憾、孤独与不完善,在逆境中激发起存在的勇气,于困境中抗争,于有限之中创造无限,于无意义之中创造价值,这种悲剧性的人生态度正是当代历史条件下,生活于“无神的殿堂”之中的人所应持有的基本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思想道德文明建设,需要对市场经济的弊端导致的道德滑坡现象进行积极干预,这就需要正确处理人的自由的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西方的两种典型的自由观,以为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吸收其合理部分,为我国道德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16,(2):21-26
在实施教师流动政策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采用强制的做法,忽视了教师的自由,导致政策效果不佳。教师不同于物化的教育资源。在教师流动过程中,教师自由应当得到尊重。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定要保障教师自由。本文重申诱致性流动制度立场;强调扩展政策应用范围,调节所有教师的流动;抓住经济驱动力,有效调节教师流动;用教师自由流动倒逼地方政府教育作为,可持续地推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与耽溺:从后现代伦理学到消费社会的审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伦理学批判现代伦理学的普遍理性主义规制与束缚,强调通达个体自由之途中道德自我的觉醒与责任担当,并因其道德人格诉求与审美人格的关联性而呈现出审美化倾向。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境界已成为伦理生活的内在尺度与价值追求,审美实践也因其与道德实践的同一性而彰显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意涵。问题在于,这种审美实践在消费文化的内在功用主义规制下背离了道德实践与责任自我,并最终使其自身从后现代伦理学的原初价值构想中沉溺与陷落。  相似文献   

17.
自由,既是人发展的前提,又是人发展的结果;既是人发展的目标,又是人发展的手段。自由教育思想的灵魂,是自由、理性与民主,这既符合人的本性和教育本质,又契合现代文明社会里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自由教育的本质在于生命的哲学关注,在于从尊重生命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出发来培养“自由的人”。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基础,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养成完全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他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目的在于为教育争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