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扬雄《方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汉代文化的多个方面。其中,"臿"、"刈钩"、"佥"、"杷"等农具,反映了汉代的农业发展水平;鸡、猪、马的不同方言名称及畜养方式和畜养工具,反映了汉代的畜牧业文化。  相似文献   

2.
论连词“虽然”词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在最初时是让步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线序组合,功能上相当于小句,后来逐渐词汇化为表让步类转折意义的双音节连词",虽然"的连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本文试图说明连词"虽然"的词汇化萌芽于汉代,并探讨其形成过程、原因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3.
古"巴渝舞"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功能不同,在汉代以前"巴渝舞"具有作战功能;汉后因得汉高祖刘邦的欣赏而进入汉代宫廷,并逐渐表现出歌舞戏的倾向而雅化;到唐之时"巴渝舞"已成为舞曲之一种并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4.
"小府"是汉简中的习见称谓,以往学者多认为其同于"少府",是汉代地方行政系统中管理供长官用度财物的机构。其实,其意义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有变化。除了上述定义外,还可以与丞相府、太守府等各种"大府"相对,而有御史大夫府、各种都尉府的含义。以往学者在对"小府"一词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主要是由于忽视了简牍材料本身语言、内容的丰富性,简单比附传世文献所致。  相似文献   

5.
汉代铜镜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战国铜镜,同时又开创出生动而丰富多彩的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铜镜制作的大发展阶段,因此极具艺术价值。文章通过对汉代铜镜中画像镜的图像分析,归纳总结出"天"与"人"这两大主题,并从追溯形成二者的历史文化源流入手,揭示图像背后所隐藏的汉代文化观念:"天人合一"的国家文化意志和儒道互补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6.
乐府向来为汉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但由于时代久远和材料缺乏,研究多在低层次徘徊,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溯其历史源头,明其流程变化,归纳其艺术意义,可谓直抉乐府生长发育的秘密,与学界倡导的"宏观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的理论研究"相合,对于汉乐府研究的深化启迪多多。  相似文献   

7.
谢晓燕 《培训与研究》2009,26(10):37-38
汉代瓦当文字随着历史的迁延承载着厚重精深的中华文化,"千秋万岁"文字瓦当是文字瓦当中出现时间最早的瓦当之一,其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分布范围广,考察汉代"千秋万岁"瓦当文字的源流对于探究秦汉以来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代瓦当文字随着历史的迁延承载着厚重精深的中华文化,"千秋万岁"文字瓦当是文字瓦当中出现时间最早的瓦当之一,其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分布范围广,考察汉代"千秋万岁"瓦当文字的源流对于探究秦汉以来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墓室墙壁装饰艺术,可以称之为"石刻的壁画"。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别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既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反映着这些问题,特别是汉代冶铁技术和铁器生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获得长足发展。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绝大部分在此时已达到成熟程度,这些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汉代的冶铁技术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对汉代《诗经》阐释中所形成的诗学理论,学术界长期以来习惯从经学与文学、政治与审美相对立的立场出发,对其做出否定性的评价。针对这一倾向,笔者认为,在汉代《诗经》阐释的诗学研究中,必须坚持这样的理路与方法,即突破经学与文学、政治与教化对立的思维模式,回到先秦两汉的历史语境中,以"知识与意义的双重关注"的立场,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充分肯定汉代《诗经》阐释诗学理论作为一种《诗经》解释系统和诗学系统的存在价值和合理性,并在中西诗学的大背景下予以审视,以充分发掘其理论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汉代学术成就辉煌,广有创建,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学者标举其中朴学的部分,发展出清代"汉学"流派。在清代,众多学者高举"汉学"旗帜,他们的学术倾向,却与汉代学术本身存在差异。清代汉学在考据训诂音韵等方面承继了汉代学术的古文一脉,弘扬了征实的学术倾向,也将"宋学"最突出的义理层面引入了实证的追求路径,并且将民族意识深入地渗透到"汉学"之中。探析汉代学术与清代汉学的联系与差异,有助于明辨两者的具体面貌,也有助于在当代新的"汉学"环境中明确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追求。  相似文献   

12.
研究者向来把汉代的司徒视为丞相,不同的仅是名称而已,这种偏见严重影响了汉代司徒职官研究的深入。由丞相到大司徒,其间的职权有着重大变化,致使二者的性质不可同日而语。传世文献资料中关于"司徒樊陵"的记载是有误的。司徒的职权有辟举权、荐举权、谏议权、参加和主持"公卿议"之权等,范围很广。司徒的属官有司直、长史、中士等,其中"中士"为传世文献资料所遗。  相似文献   

13.
汉代审美文化的新篇章是以阐释经学中的"天"、"圣"、"人"的关系开始的。"我注六经"是主体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天"的过程,汉代人对圣人的诠释是以"人"对"天"的有限追问为前提的。在天人图式中,天地之美与仁行德政相统一,都要服从"天人相和"的美学原则。汉代文艺创作的特色是主体对天地自然的反思,是表现自我、重视生命的新的生存方式;但这种自觉的追求仍然要遵循"和"的审美维度。东汉的文学艺术是"形"的自由与"人"的自觉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王倩 《天中学刊》2012,27(5):39-42
篇章的可接受性与创作者的文本建构密切相关,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可接受性文本建构主要表现在诗歌文本"召唤结构"的设置和对"隐含的读者"的预设。召唤结构体现在语音语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隐含的读者主要是指失意者群体和相思者群体。  相似文献   

15.
在汉代画像石中除了描写农耕、战争、宴饮等场面外,最多的要属墓葬前面用来祭祀的辟邪兽了。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汉石辟邪来看,其兽形象并不统一,制作也较为粗糙。在这些石兽中,除了宗资墓前有"辟邪"字样的石兽外,很可能有一部分石兽如穷奇等在当时被称为"辟邪"。,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发现这种"观看"的主体并非是一个外在的观者,而是想象中墓葬内部的死者灵魂。这就是汉代大量存在于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会有大量辟邪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联绵词的古今内涵变化导致"鸳鸯"一词性质的归属不清。厘清"鸳鸯"是否是联绵词可进一步探源联绵词古今内涵演变的历史原因,进而确定现代汉语联绵词的判定标准。梳理《说文解字》以来的权威辞书对"鸳鸯"的注音状况,可把握"鸳鸯"自汉代以来的语音演变,得出"鸳鸯"是双声联绵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汉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之文学",并且作为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宫廷雅文学,必然也反映了当时的广大社会万象。汉赋作品中保存了很多关于汉代的人生仪礼、岁时节日及民俗信仰等方面的风俗文化记载,为现在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而且,这些汉赋作品也只有放在当时的风俗文化背景下进行关照,才能深切把握其特质。因此,理清汉赋与汉代风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赋这种文学样式,而且对于我们了解汉代人民的风俗文化,重新认识汉赋在汉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将要走向战略性转移。我们应该改变以往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合作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教育中,关于"有效教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理念下有着不尽相同的衡量标准。应试模式"有效教学"的评价侧重于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高低等方面。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学是否有效的平衡砝码快速地由"教师"滑向"学生",最终落定在"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的根本标准上,并因此造成了课程教学活动由原来的"高空悬浮"状态逐步走...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严复作为中国"近代意义上译学开创者"提出了翻译要做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已经成为了百年来指导我国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它的核心是"目的论"。这一理论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将对比两种不同翻译理论的异同之处,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