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超构是上海新民晚报社长,也是许多读者所熟悉的用林放笔名发表专栏文章的作家。在他来四川参观访问期间,我就如何办好言论专栏问题请教了这位年逾七旬的新闻界前辈。他高兴地跟我谈了起来。  相似文献   

2.
专栏在报纸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专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群众性的专栏,接纳作者的自由投稿,如人民日报的《每周论坛》《今日谈》;另一类是个人署名的专栏,如新民晚报署名“林放”的《未晚谈》。本文着重谈谈后者。打开今天世界主要国家的报纸,可以发现专栏占有大量的篇幅。比如美国各大报,几乎都有一支庞大的专栏作家队伍。大家都知道的美国最负盛名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专栏作家李普曼,在世界各地拥有几千万普通读者。他1974年逝世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称他为“也许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他曾帮  相似文献   

3.
专栏在报纸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专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群众性的专栏,接纳作者的自由投稿,如人民日报的《每周论坛》《今日谈》;另一类是个人署名的专栏,如新民晚报署名“林放”的《未晚谈》。本文着重谈谈后者。打开今天世界主要国家的报纸,可以发现专栏占有大量的篇幅。比如美国各大报,几乎都有一支庞大的专栏作家队伍。大家都知道的美国最负盛名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专栏作家李普曼,在世界各地拥有几千万普通读者。他1974年逝世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称他为“也许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他曾帮助引导美国三代人认识外交和内政方面的复杂问题。”我国报纸上的专栏是有传统的。韬奋主持的《生  相似文献   

4.
我们翻阅《新民晚报》,几乎天天都读到林放同志的文章。据说,他写文章快而精,有“倚马可待”的功夫。许多写作爱好者问林放:“您写文章有什么诀窍呢?”林放诙谐地回答:“什么诀窍也没有!”“凡事都是逼出来的,熟能生巧。”林放1934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本与中文系、新闻系无缘。初学写东西,困难重重,有时半天写不出一行字,苦得很呐!但他坚持读写结合,苦练不怠,提高很快。毕业后,他到南京的《朝报》当了编辑。《朝报》是刚创刊的商业性报纸,工作很紧张。一个人编国际版,每天还要交一篇言论,晚上七  相似文献   

5.
一目 《出版参考》2008,(12):M0002-M0002
赵超构,浙江瑞安人。1930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任南京《朝报》主笔、重庆《新民报》副总主笔。后参与创办上海《新民报》并任副总主笔兼总编辑。建国后历任《新民报》总主笔,新民晚报社社长、总编辑等,以“林放”笔名撰写《随笔》、《未晚谈》等专栏。著有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杂文集《世象杂谈》及《赵超构文集》(六卷)等。  相似文献   

6.
《杨柳青》专栏,是河北日报储瑞耕用心血经营并闯入报界的名牌栏目。创名牌专栏难,将名牌栏目坚持并流传下来更难。名牌栏目消失并失传却十分容易。最根本的原因是创名牌栏目的人才难培养。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教训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吸取的。邓拓被迫害致死,他所创出的名牌栏目《燕山夜话》至今没有人能够继承,这不仅使读者遗憾,也使北京晚报减色一些。林放病逝之后,《未晚谈》也消失了。(林老逝世一年之前,笔者曾写信给林老,劝其少写杂文,多带徒弟)这中间的教训是多方面的,也是发人深思的。我们不是苛求邓拓和林放,但他们没能带出徒弟,并使名牌栏目传下来,总是有些责任的(这其中的社会责任暂且不论)。因为这并不只关系到他们两位的个人得失问题。它关系到两家报  相似文献   

7.
杂感式专栏言论是专栏言论中又一种重要形式。它属于务虚型富有文艺色彩的轻型的言论文体。它的名目繁多,散见各报刊的辟有随笔、随感、漫笔、杂谈、漫谈、札记、时评等等专栏,似可统称为杂感式专栏言论。从广义上说,都可称之为杂文。在我国,这类言论专栏较早见诸报刊且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有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面世的《新青年》“随感录”、“湘江评论”“放言”、《政治周报》“反攻”、《向导》“寸铁”,以及于三十年代初期业经改革后的上海《申报》《自由谈》和由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的“漫笔”专栏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来,办得较有影响的杂感式言论专栏,有作家个人主持的专栏,如邓拓于1961年3月19日《北京晚报》开设的“燕山夜话”、林放(即赵超构)于上海《新民晚报》长期开设的“未晚谈”等;有  相似文献   

8.
贵州日报上的《读者点题采访》,今年3月31日开张。作为这个专栏日常工作的组织者之一,我在这里把自己一些关于新闻工作的想法粗线条地清理一番,企望得到同行们的指点。纵观这个专栏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知识》第2期“读者点题”专栏里读了王清平同志的《贫困地区有无新闻?》一文,我想说几句话。我也是一个地处贫困落后山区的业余通讯员,也曾一度觉得稿源枯竭,  相似文献   

10.
3月12日,《体育报》“读者点题采访”专栏刊登了一篇本报记者采写的通讯《篮球处长——访国家女篮教练杨伯镛》。在通讯的前面还有这样一段说明;“欧阳礼同志:看了文章的标题,你想知道的事情已经知道一多半了吧,杨伯镛同志近日刚刚接到通知,到国家体委就任新职,我们想到你和其他一些读者希望了解他的近况,故将在匆忙中赶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负有盛名的小言论专栏作家林放,于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期主持成都和上海《新民晚报》“未晚谈”专栏笔政,写了大量出色的小言论。他自称所写小言论“就事立论,表示对‘世象’的见解”,“主要属于社会批评”。1980年11月2日,他在《“老家伙”应当多说话》一文中,曾经明确表示:“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多献诤言,多多出谋献策,对官僚主义要敢于抨击,对不公正的事情要仗义执言,对青年子弟要多讲一点新旧社会本质的区别,直至盖棺。”这里要评介的小言论《“吃文件”》(载1983年8月16日上海《新民晚报》,正是抨击和讽刺官僚主义及其表现之一的文牍主义的一篇妙文。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04,(10):13-13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1931年,沃尔特·李普曼在结束了《世界报》社论版主编的职务后,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聘请,撰写“今日和明日”的专栏,每周两次,后又在《新闻周刊》开此专栏,前后持续30多年之久(1931-1967),他于1967年3月25日写完《新闻周刊》最后一期专栏文章时,是78岁。“今日和明日”专栏成为20世纪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专栏,并通过“专栏辛迪加”在美国及世界各国200多家报刊上刊登。拥有读者近5000万人,“整整三代人都靠沃尔特·李普曼指点政治事务的迷津”。他与《纽约邮报》的戴维·劳伦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马克·沙利文和《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弗兰克·R·肯特成为了20世纪严肃型政治专栏的四大代表性人物。詹姆斯·赖斯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此人被认为是时报的一大功臣。他逝世之日,时报在头版撰文,称之为“一位举世无双的报人”和“美国新闻界的巨人”。他开创了时报的社论版对页。在1971年9月26日开始推出的  相似文献   

13.
贵州日报上的《读者点题采访》,今年3月31日开张。作为这个专栏日常工作的组织者之一,我在这里把自己一些关于新闻工作的想法粗线条地清理一番,企望得到同行们的指点。纵观这个专栏内已见报的稿件,大致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特色: 1、读者关心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各个侧面的特别是来自基层的信息。《366次列车出事故有惊无险千余旅客惊慌中破窗而逃》《下乡看病的为何是巫婆不是医生》《中建乡16位  相似文献   

14.
《孙队长谈政策》是湖南省南县报运用故事体裁,通过一个虚构的《孙队长》来讲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专栏。达个专栏从1957年出现后,坚持办了四年,现在还经常在报上出现。南县群众都熟悉“孙队长”这个人,对他产生了感情。有的社员接到报纸先看今天“孙队长”又谈了些什么。如果“孙队长”有几期不谈政策,他们就写信、打电话到编辑部来问:“孙队长上哪  相似文献   

15.
浙江日报高级记者严元俭退休三年后再度强势吸引读者眼球,近日,他在《衢州日报》推出的《严记者看家乡》专栏迅速走红。细细读罢专栏里的50多篇文章,探究走红的背后,感觉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潮好评去年11月19日开始,《衢州日报》上出现了一个专栏,让人眼前一亮,那就是《严记者看家乡》。专栏稿由《当年实录》和《今日一说》组成。  相似文献   

16.
赵超构是全国知名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他以评论和杂文特长,赢得读者赞誉,被誉为“名噪文坛的杂文巨擘”。夏衍同志说:赵超构是继承鲁迅杂文光辉传统的一员宿将, 赵超构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学经济,1935年毕业,到南京《朝报》做编辑工作。在《朝报》工作三年,1938年又到重庆《新民报》当主笔。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办晚报,先后担任过主笔、记者、总编辑、社长之职,是我国新闻界最早办晚报的老前辈。早年在《新民报》副刊写短论,就用“沙”的笔名。解放后是上海《新民晚报》社社长。这家报纸有个“未晚谈”专栏,专登林放(赵超构的笔名)写的短小犀利,笔锋峭枝。别具一格的杂文,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7.
一些读者投书本刊,称赞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写得好,建议本刊约请作者介绍写作经验,并开辟读者点题的栏目。这个建议很好。根据读者点的题,我们请《街谈巷议》的主要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从本期起,本刊增设《点题篇》栏目,欢迎读者点题。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有个专栏叫“今日谈”,每篇不足千字,短而小,但要想上稿却难上难!1993年元旦,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誓言:猛攻《人民日报》“今日谈”。转眼间,5·23《讲话》发表51周年到了,我把早已写成的《农民想着他……》一稿寄往《人民日报》。岂  相似文献   

19.
如今大大小小的报纸,都有大大小小的专栏,这些专栏的特点,如果用最简炼的文字加以概括的话,“专”是最合适的一个字。例如《光明日报》是主要面向知识界的学术理论性报纸,它的《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史学》和《文学遗产》等专栏,在学术理论的大范围内又各有自己学科的小范围。专栏的范围大多按内容来确定,如《人民日报》的《党的生活》、《解放军报》的《学军事》等专栏,顾其名,思其义,便可知道它们内容的范围。其它还有以时间、地域等为范围的。例如《新华日报》的《今日快讯》和《九年间》征文专  相似文献   

20.
新闻作品是有风格的。这一结论在今天已无大的异议。例如,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以写人物通讯见长,善于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描写新闻细节。在娓娓道来的焦裕禄、吴吉昌等故事中,以细节的生动、详尽震撼读者的心弦,展现出他笔法细腻,感情浓郁,主题深刻的风格来。著名报人赵超构,生前以“林放”笔名在《新民晚报》辟《未晚谈》新闻言论专栏,他写的小言论,随物赋形,寓意于事,雅俗共赏,其风格特征是浅显明快,挥洒自如,持论不阿。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的消息报道独树一帜,耐人寻味,她的一系列会议新闻,在新闻情境中表现出一种诗意美,显示出导语奇特,结构洒脱,语言清丽的风格。大家熟悉的毛泽东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