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所谓文意兼得,我们的认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其思想感情,又要(或者更要)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我通过听别的老师的课,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在不经意间,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地把研究重点聚焦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强化了文本的解读,忽视了语言的学习。有人尖锐地说,语文教师是独眼龙,睁大的是言语内  相似文献   

3.
《猫》一课,由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王煦老师执教,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教师代表的广泛好评。我们知道,一篇精读课文,在中高年级一般需要两课时完成,大致经历“布置预习——导人新课——交流预习——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总结全文——领会表达——拓展练习”这样几个环节。《猫》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了前六个环节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我通过听别的老师的课,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在不经意间,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地把研究重点聚焦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强化了“文本的解读”,忽视了“语言的学习”。有人尖锐地说,语文教师是“独眼龙”,睁大的是言语内容的眼睛,所提的是言语内容的问题,很少从“形式”人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语言表达,力求文意兼得。  相似文献   

5.
文意把握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之一,也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基础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意把握”,往往是一篇课文教学中的第一个大的环节.没有这个环节,就不便于切人课文教学的其他内容;没有这个环节,整个课一开始就会显得内容零碎.  相似文献   

6.
吴振华 《湖北教育》2005,(11):55-56
语言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叩问”课文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7.
教材的插图是根据课文主要情节或中心人物特点,为帮助读者(或学生)理解文意而绘制摄制的图片。作为直观教学手段,教材中的插图,它具体、形象、生动、可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教育,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第三次接触寓言故事。本故事浅显易懂且人物形象突出,有了对寓言故事的前期积累,学生容易理解。故事主要讲了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环节,处理不好会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方法是教师讲解并提醒关键词句的意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常常是教者费神费力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而学生则恹恹欲睡,兴味索然。意志力不强的学生早已梦见周公了,哪管什么“之乎者也”。教者一边讲解还需一边组织课堂,提醒个别学生,这样的课堂模式效率低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怕”文言文,也是毋庸置疑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不是“分析”——让学生充分地、深刻地、一致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首先是“唤醒”,即“唤醒”学生对言语文字的敏锐感觉,形成“感”的积淀,进而形成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导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才能促使学生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所以,在教学过程巾,教帅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把某些教学片段适当地改成课堂剧,让学生“唱一唱”、“演一演”,可以增加教材的活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以读代讲”是通过老师的导读.使学生明文意、悟文理,并受到情感教育的一种教学结构。导读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再读课文,理解词意;三、精读课文,解决间题;四、品读课文,以声达情。朗读技巧的运用有利于促学,使学生快捷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3.
一、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题”教学 所谓读题教学就是教师在进行课文内容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从不同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田芳 《宁夏教育》2005,(11):58-58
语文课上,我像往常一样充满激情地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某一段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中角色的把握不够到位.为了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没有让学生再接着读下去,而是委婉地说了一句:“老师也想参与你们的朗读活动,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珍珠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描述动物为主,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体会作者细微之处见真情的表达手法,并学会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同时以此文作为阅读三个层次的范例,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学情分析】本课执教过程中所参与的学生来自上海二师附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较高,语言表达能力强。鉴于此,我将教学目标的定位进一步拔高,从快速读懂文章到发现文章的妙处再到学以致用进行创编全部在一课时内完成。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并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7.
语文的本质是发展语言能力,最终实现内化和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心灵感悟力。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心灵感受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那么何谓心灵感受力?说简单点,就是对事物的高度敏感,能够深入文本,产生情感体验,而后产生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面对丰富的言语资源,面对情意兼备的文字,学生却漠然视之,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灵感受力呢?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加深体验和感悟。这里的“深入文本,加深体验和感悟”,就是培养学生心灵感受力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自己在《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较之其它学科,作文与思想关系更为密切。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点作指导,就写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教学生作文,首先要教学生做人。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字感染人、教育人的力量一定程度上跟写文章的人的人格魅力有关。教学生作文,教学生做人,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让学生带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身边的人…  相似文献   

19.
《神奇的塔》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是一句话,全文紧紧围绕“神奇”,从不同层面介绍广播电视塔的特点。教学本课要充分利用彩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观察和想象,在观察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确立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力求新突破,构建活生生的语文教学,成了每个语文老师追求的理想境界。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程式化的。语文教学就在于它的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