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是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这是继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之后,学生再一次学习季先生的文章。对于季老的生平成就,学生并不陌生了。相对于其他课文,《怀念母亲》比较特别。  相似文献   

2.
读一篇美文总能让人齿颊留香,余味无穷。《合欢树》就是这样的文章。《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入选高教版中职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写母爱,赞美母爱的文章可以说不胜枚举,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然而  相似文献   

3.
<正>《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已经上过好多次了,每次,我都匆匆的看过教案,看教案上的什么方法最好,最能打动学生,然后就去上课。但今天上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之后,我才真正地体会到不论怎样的方法,都比不上真情的流露、情感的碰撞所产生的效果。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文中的好多语句勾起了我心灵深处的情感。我现在36岁,对父母来说,我是孩子。对我的女儿来说,我是一位父亲。当我课上读到季老写母亲去世时"我痛哭了几天,食不  相似文献   

4.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怀念母亲的文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散文。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的呢?  相似文献   

5.
《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一)理清文章线索,引导学  相似文献   

7.
都说季羡林先生写的东西朴实无华,可你不一定能读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文章不长,我读了好多次,以为一目了然,以为枯燥无味,觉得他说的就是大白话,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讲述,讲述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于是课堂也是让学生找找“从哪里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圈画勾点,却始终走不进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8.
布衣季羡林     
捧读《季羡林文集》,犹如围炉品茗。季老与我等有云泥之隔,但与季老夜话,听老人将心扉悉数打开,在亲切的话语氛围里,便有了开悟的快乐。季羡林是世界著名的东方学家,涉猎范围之广、造诣之深世间罕见。可季老说“: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悼沈从文先生》)“我是一个上不得台盘的人。”(《怀念乔木》)对于那些摆官谱者,他是理也不理,见面连招呼也不打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狂狷。可对待师友、亲族,季老却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步,只有把自己钉在感情的十字架上”。这浓浓的人情味,正如草木之于土地,游子之于故园,承袭…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用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小说中直接交代"老人"位置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开篇首句:"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一处是第34段:"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  相似文献   

10.
《怀念母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选自季羡林先生的回忆录《留德十年》。该文写尽了季老先生在德国羁旅生涯中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读罢余音绕梁,齿颊留香。基于"在运用中理解,在实践中悟情"的设想,笔者认为该文的重点难点教学,应观照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有效的语文实践中,引领学生穿越季老的浓浓回忆,体悟其怀念两位母亲的拳拳赤情。从而逐渐领悟语言文字的应用规律。下面分三个板块来谈。  相似文献   

11.
本组教材是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主线串起四篇课文、一个“读写例话”和一个“积累运用”构成的单元。《开国大典》饱含着人们在伟大祖国诞生时刻的无限激动和自豪,《狱中联欢》由始至终凝结着革命者面临死亡威胁特有的坚定和乐观,《荔枝》在娓娓叙述中回荡着对母亲的怀念和赞颂,《梅花魂》字里行间折射出一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和对祖国的眷恋;“读写例话”教给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运用”中又设计了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内容。无论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着眼教材编者意图,还是重温《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让学生享有主动积极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就有人撰文,指责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文题结构不当,语意不明。新版《朱德选集》改此题为《回忆我的母亲》。新版教材也作了相应的改动。其实,这大可不必。作为题目,似乎不必套用现成的语法公式。《母亲的回忆》作为传统教材,已教育了几代人,是一篇在人民头脑中生了根的作品,轻率地采取如此简单的处理方式,再加上有一些说三道四的文章作背景,势必要造成较大的思想混乱。《母亲的回忆》是一个省略介词的定中式(定语+中心词)偏正关系的短语。这样的例子在当今诗文中尤其是跳跃性很大的诗文题目中比比皆是。如:《基辅的怀念》(《药眠散文选》)、《蜜蜂的赞美》(《秦  相似文献   

13.
季老的散文名篇《清塘荷韵》,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哲思感动了万千读者,多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年都有不少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对文中一处成语的使用含糊不清,认为季老用错了。身为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的季老,到底会不会用错呢?这里,很有必要探究一番。我们来看文中的这句话:“中国旧的诗文中,描...  相似文献   

14.
这是第二次上琦君的《春酒》了。白先勇先生曾这样论述: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春酒》就是其中浅显却深厚、温馨却怆痛的一张。它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说着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情,同时也展示了  相似文献   

15.
<正>一都说季羡林这个老先生写的东西朴实无华,可你不一定能读懂。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季羡林的文章《怀念母亲》,不长,原文如下: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  相似文献   

16.
<正>何谓"意脉"?"意"指文本所确定的主旨、情感,"脉"指内在的联系、条理。"意脉"就是文本意旨的脉络。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就整体看,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生动表达了季老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但在写作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明当时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时,作者借助日记和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这是区别于其他同类文章的特征,是这篇文章的个性。这个性化的特征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可以称之为文本隐藏的"意脉",一旦被解读出来,就无疑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在本文教学中,如能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既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  相似文献   

18.
王蕾 《湖北教育》2006,(7):40-4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借对几件平常小事的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相似文献   

19.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在双腿截瘫之初母亲的理解和守护,语言平淡,感情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愧疚与怀念。这篇文章在2013年入选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2017年入选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主要立足于文本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进行语文教育解读。  相似文献   

20.
《春蚕》一课的理解和教学建议吉林省教育学院邓治安一、内容理解《春蚕》一课通过母亲为了给子女筹集学费而不辞劳苦地养蚕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真挚的爱和“我”怀念母亲、爱戴母亲的思想感情。文章共写了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养蚕季节怀念母亲;第二自然段讲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