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昕昕 《山东教育》2005,(28):18-18
当我把“平”字范写在黑板上,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请小朋友们评一评,老师写得怎么样?”当一个女孩子给我指出“平”的第三笔“撇”碰到第四笔了,我称赞她说:“小天真勇敢,敢给老师提意见,真了不起!”当我再让其他的孩子接着评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平”字最后一笔“竖”应该是尖尖的,老师写得不够尖;老师写的“平”字第二笔“横”有点短;老师没注意顿笔……  相似文献   

2.
有人写“黏性”有人写“粘性”,哪种写法正确?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鸬鹚》有一句:“··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鸬鹚》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原文中那一句为:“··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该文选入1987年小学《语文》第九册时,并没有将“忽然”改为“只要”;而现在改成了“只要”,改出了毛病。课文中所写的,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象,而不是想像出来的。事实上,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所叙述的渔人驱赶鸬鹚下水、鸬鹚捕鱼的情景、渔人的忙碌、渔人停止捕鱼后喂鸬鹚吃…  相似文献   

4.
王洪钟 《语文知识》2004,(11):20-20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祝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教材对“蒙胧”一词作的注释是:“[蒙胧]现在写做‘朦胧’。”对此,笔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案例: 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进入写字教学环节。“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写‘上’字。”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一笔一画地范写。教师范写生字“上”后,学生练习写两遍。简单的一个“上”字,在学生的练习本上竟然出现多种写法:有先写短横再写竖的;有先写长横再写竖的;还有把横从右往左写的……老师从学生练写开始,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没有到学生中去巡视。这些错误老师当然不可能发现。学生更不知自己错了,带着错误走出课堂。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现行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编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在其课后练习二有如下叙述:“夏夜行船,月下归航是写得最精彩的段落——作者写夏夜行船,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等”。我认为这里的“夏夜行船”一说是错误的。但是由于这一说法是直接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表述。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新课改的前提下,政治课要想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我们就要引进“大政治”的概念,即政治生活化,生活政治化。“写”乃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我的政治课上,“写”成了重要角色。通过“写”,使学生学习兴趣激增,从以前怕上政治课到现在等着上政治课。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写”的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关键,而获得语感则必须仰仗读、记、仿、写习惯的养成。有关读、写的论述很多,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记”和“仿”两点。  相似文献   

10.
何小玲 《辅导员》2014,(4):62-62
“读写联动”是一种新兴的课型,“读写联动”即读中悟写,写中促读。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促进和终极目标。“读写联动”是生成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那么,如何处理“读”和“写”的问题,让“读写联动”切实地成为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呢?在进行了一学期的主题阅读实验教学后,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准以下几个抓点。  相似文献   

11.
听我讲讲 亲爱的小朋友,学习写作文既要让“肉眼”帮你写“看见”.又要让“0眼”帮你写“想到”。还要让“慧眼”帮你写“发现”。如:“猫伴侣全身的毛像一个‘调色盘’,有黑的,有黄的,  相似文献   

12.
本学期,学校倡议在3—6年级试写“循环日记”。具体做法是:全班8个小组,每组发一个日记本,组长负责排序轮流写。第一个同学写好后,第二天早晨交学习委员,由学习委员交给老师。老师对8本日记进行认真批改,写出评语,打出等级分(或按百分制打分),然后下发。再传给第二位同学。一周进行一次小结,小组算出总分,全班进行评比。成绩公布在“学习园地”的“评比栏”内。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经过大半个学期的练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有人习惯把“原来”写做“元来”,意思一样,笔画省去不少。不过既然意思一样,“元来”写法又不多见,为加强规范,国家语委2001年《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定写“原来”不写“元来”。其实明代以前一直是写“元来”的。这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为证。到元末,在朱元璋割据的地区已经开始以“原”代“元”,将“吴元年、洪武元年”的“元”一律作“原”。这件事最早的记录见于明万历年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十四》。以“原”代“元”其实也是一种避讳,是出于对元政权的仇视。避讳有两种。据《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4.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15.
潘秋桂 《广西教育》2004,(7A):37-37
修订版小语教学《大纲》对小学阶段习作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在修订版的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明显的改变:一是提法改变:修订版大纲中多处回避了“作文”二字,用“写话”和“习作”来替代“作文”,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6.
片断: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稻秧脱险记》写字指导。 师:看来要写好这个“险”字,先得把这个“左耳朵”写好不可!看老师怎么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耳朵”要写得高一些。再注意观察右边这里面一横怎么写。(生讨论)  相似文献   

17.
张金珠 《广西教育》2007,(11A):19-19
一、立足“生活化”,拓宽写话源泉 生活是写话的源泉。只有把写话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写话才能更有人情味。  相似文献   

18.
2011年8月29日《青年时报·专栏》有篇题为“切一角月饼去交税”的文章,其中写有这么一句:“去年有报道显示,中国的税负痛苦程度列全球第二,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交相辉映。”此句显然把“交相辉映”当成了“互相照应”。·“交相辉映”是个成语。交相:互相。如僻·小雅·角弓》:“不令兄弟,交相为疥。”辉映:照耀;映射。如南...  相似文献   

19.
以前,我们通常会在“三八妇女节”前后隆重地说起母爱,现在,多了一个母亲节,让我们有了更多书写母爱的机会。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一般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今年的母亲节刚刚过去,大家有没有写一些关于母亲、母爱的文章呢?如何写好这一类文章呢?“母爱”究竟需要怎么说?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的“本”字,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是树木的根部所在。金文“本”下面变成了三个小黑点,意思一样,上为“木”,下面为根。小篆的“本”字下面是一条线,同样是指事符号,表示根部。楷书的“本”更明确,就是“木”下加一横。由此可见,“本”是个指事字。后世把“根”“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复音词,叫作“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