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与写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在我看来,这情景、这声音、这形象、这旋律直指孩子的感性世界.特级教师王菘舟说,感性是学生本有的,教师之功在于激活、唤醒和调动这种本有的感性.那么,如何使词语教学"感性"起来呢?  相似文献   

2.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使生动的形象与美妙的旋律、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有机结合,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情景视听艺术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一代创新人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周霞 《天津教育》2007,(4):51-51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学生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生活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课上,巧用多媒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嵇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学家,他提出了“声无哀乐”的美学理论。对声无哀乐论的看法是:自然界的声音本是无所谓情感的,这是正确的;但是修饰、排列和组合的音节与旋律却包含了作曲家的感情,作曲家的感情融注在旋律构成的形象中,由自然界的声音没有感情,进而推导出所有声音组成的旋律都没有感情却是错误的。因此,声无哀乐论并不是一派胡言乱语,而是将一种正确的观点拉到了极端。拉到极端的原因,并不是嵇康不懂音乐,而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懑。本文力图在史料的基础上,弄清这一理论的成因、体系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要重视“说”的能力培养──谈谈语调问题河北魏县一中李书章人们说话的时候,有的地方说得重一些,有的地方说得轻一些;有的地方声音提高一些,有的地方声音压低一些;有的地方一口气往下说,有的地方停一停、顿一顿再接着说下去。这一类的变化,大都是出于表达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孩子各种感官,让孩子们学得喻悦。  相似文献   

7.
感性的母亲     
当我们听歌的时候,常常不是因为什么歌,而是一种声音就能牢牢地吸引我们,而且,这样的一种声音能够长久地使人迷恋。我们把它说成具有磁性的声音。磁性是物理的名词,但我们用它依然难以表达对声音的感受。文字也是一样。同样描写一事一物一人,有的文字平平,有的却会让你有着切身之感。我把这样的文字称作具有感性的文字。感性的文字能够唤起读者如同身受的切肤之感。这期的“开胃果”就是一段成功描写母亲的感性的文字。(请看本期卷首“开胃果”栏《感受母亲》)《感受母亲》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为美国早期大律师丹诺作的传…  相似文献   

8.
一、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表述能力 教师要多渠道、多形式地运用各种形象、色彩、声音强化学生的感受。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如第三册的一节说话课。题目要求是:你喜欢帮助别人做事吗?想一想,你帮谁做过哪些事。选一种说给大家听。当我提问时,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帮奶奶扫地。”有的说:“我帮妈妈晾衣服。”等等。答案很多,  相似文献   

9.
【课例】星期二下午第一节课,笔者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便听到了“叽叽”、“叽叽”小鸡的叫声。笔者走进教室,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端坐着,目光注视着老师;有的头低着,不敢正视老师;有的故意起哄,阴阳怪气地说:“这声音真美,比某些人说话的声音好听多了”;有的一本正经地说:“这是课堂,应严惩那位带小鸡的同学。”  相似文献   

10.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11.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作文教学如果能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表象,这对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在上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四的作文课时,采用了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次...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占主导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为学生展示的是一个符号世界(少部分插图除外),一个个方块汉字只有与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这个汉字才有意义;也只有让这客观事物在儿童大脑中鲜活起来,教学过程才有价值、有魅力。绘画正是帮助儿童将文字“鲜活”成立体化、色彩化甚至有质感的具体形象的有效手段。一、识记生字,形象生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场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和旋律时,识字过程才变得比…  相似文献   

13.
一、各艺术门类相旦联系,又各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门类。各门类之间的互相借鉴,给各自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新的生机。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名词被赋予新的涵义而被运用到造型艺术的画面中来。而绘画中的色彩、调子等术语也是音乐王国中的常客。如音乐讲“音调”“音阶”,绘画则讲“色调”“色阶”;“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这都形象地表明了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血缘关系。绘画的色彩可以象征感情…  相似文献   

14.
侗族大歌:民族民间音乐的奇葩王汉武“静静地听着,我们模仿蝉虫鸣。我虽不如蝉的声音好.生活却让我们充满阳光,…………”在中央电视台今年的春节晚会上,来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七位姑娘演唱的这首《侗族大歌·蝉之歌),以其形象鲜明、悠扬婉转的旋律,给...  相似文献   

15.
李印久 《湖南教育》2005,(24):25-25
提高口语艺术,首先是语音控制问题。一个人的声音可以说是天生的,有的清脆,有的沙哑,有的圆润,有的浑厚。但不论哪种音色,都有自己的最佳音区,都有悦耳之处。关键是自己多锻炼、多摸索,逐步找到那个“最佳处”。通过发声练声方面的锻炼,学会科学地用气发声,提高用嗓的持久性。这对于保持优美的音色和提高声音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不少老师无限夸大阅读感悟的作用.似乎阅读教学的目标均能靠阅读感悟达成。结果,满足于不厌其烦地读.迷恋于争先恐后地说.而缺乏适时的点拨和必要的引领。教师带着学生转弯子,学生跟着老师兜圈子,浪费了时间,影响了效率。阅读感悟是阅读教学的方法之一.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语文索养的提升,仅靠自我感悟远远不够,需要老师适时地引领方向,指点迷津,这样,阅读感悟才能驶向快车道。一、适时拓展:以形象构筑促进具体感悟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容易机械片面,就事论事,难以借助语言形象去感悟语言情感,阅读感悟缺乏整体性和形象性。而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其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面的宽与窄、量的多与少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学生进了课堂,我们虽无可能引导去接触“外界事物”,却有能力指导去再现“外界事物”,让他们在原有形象的回忆与语言材料的结合中,卡句筑新的形象,从而借助形象的拓展,促进他们对语言情感的具体感悟。如: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开国大典》)这句话时,教者这样引导:你从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呢?学生有的说感悟到,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得很远;有的说,听到这庄严的宣告和雄伟的声音,人们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17.
美术是视觉艺术,声乐是听觉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者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如果我们将演唱的过程“画”在纸面上,那么它必将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可用的画面有:歌唱“乐器”的形象画面;声音旋律线的流动画面;声音运用的多彩画面;意境想象的生动画面。  相似文献   

18.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是鲁迅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说《风筝》里说的。玩具大多有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造型、灵巧的结构,有的还能发出美妙的乐声、闪闪的亮光,这一切对儿童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玩具形象,近似实物,有真实感,儿童容易感知,便于理解,从而对各种事物逐渐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得粗浅的感性知识。玩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20.
谈歌曲旋律在声音训练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歌曲旋律的学习往往满足对音准和节奏这两方面的掌握。在歌唱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歌曲旋律的价值远不仅于此。我们应该在正确掌握音准和节奏这两方面的基础上,根据每首歌曲的旋律特点,安排相应的练声曲,以此进一步挖掘歌曲旋律在声乐训练中的价值,以最好的声音完成歌曲演唱。要掌握用歌曲旋律直接训练声音的方法,提高歌曲演唱的能力。一、把握歌曲旋律与发声练习曲的内在联系我们平时所用的发声练习曲是一些经过浓缩、有特定规律可循的“歌曲”。而在许多声乐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歌曲中的一些旋律进行与发声练习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