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教师课前再周到地筹划也难以预料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有的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弄得教师“措手不及”。这时,教师便需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譬如,我在教《人桥》(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这篇课文时,当讲到:“我军快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时,有位叫李金成的同学突然举手发问:“敌人又是怎么过得了河的?”这样的问题我在备课时确实没有想过。这位同学提出这一问题后,其他同学也都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等待老师回答。我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后即说:“刚才李金成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大家都来猜想一下,敌人可能是怎么过河的?”这时课堂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敌人可能是  相似文献   

2.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经历过学生时代,都有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经历。即使现在自己已为人师,但还是会常常想起自己的课堂体验。会想到某位老师的课上得好,很喜欢听;某位老师的课上得不怎么样,不愿意去听。导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我想应该和教学行为有关。正如一项研究所发现的那样,教师使学生对课堂发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善于采取多样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刘家国 《云南教育》2005,(14):35-36
课堂上,我们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插曲”:“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老师,我还想补充。…‘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这使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尴尬。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理解的课堂,教师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有专家曾经说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努力做到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真才实学地教学生,真知灼见地感染学生。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常常会看到有些整天惟书、惟权、在课本和试卷中挣扎着的老师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笔者工作了这么多年。越来越感觉自己是个教“书”的机器。而压根儿感觉不到一些名师所谓的“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的境界,觉得“人如其课,  相似文献   

5.
一天,有位老师沮丧地对我说:“詹老师,我教了11年的书,从未像今天上心理课这样感觉自己是如此失败,回家连觉也睡不着,丈夫见我唉声叹气,也替我发愁……”是啊,上好心理课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好课     
这个问题之所以要研究,是因为它主要不是用来评价哪个老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导向而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不仅是刚进入新课程的老师常常提出“科学课怎么教”的问题,即使是一些原来上出过有影响的课老师也说:科学课越来越不知道谊怎么上了。这都反映出对“什么课是好课”拿不定把握。谁都想上出好课来,但是怎样上才算“好”,里面的文章就多了。对一个课的评价,由于各人所持的标准不同,结果往往会不同。原因也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7.
“回去好好看书,老师自己拿……” 再过几分钟就是我的课了,班上的小张同学早早地来到办公室,要替我拿水杯,听到我的“逐客令”,他失望地转身离去。望着他略带委屈的背影,我想:“可不敢让你给我拿水杯。否则,办公室里那么多老师会怎么想?班上那40多名同学会怎么看?  相似文献   

8.
我的日记     
教师这个职业,常常把人分成两半,一半是老师,一半是自己。到当老师当的时间长了,连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也感觉不到了,只剩下了一个“教师”在那里代你说话、做事、训学生。举个例子说罢,从我当中学教师的时候起。就常常督促学生写日记,给学生讲出许许多多写日记的好处来,谁若没有按我的话去做,我就觉得他有点大逆不道,批评起他采会真的大动肝火。有一次,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你写不写日记呢?”我的脸刷地红了,因为我是不写日记的。  相似文献   

9.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很难有统一的意见,常常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会有很大的分歧,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看法。笔者在一次口语交际课《请到我家来》的教学观摩活动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形。课例描述:一、谈话导入,分步练说。教师问孩子们家里有什么好玩的,谁愿意邀请老师去看看,怎么邀请呢?学生们争着说争着邀请,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出示了邀请的要求:称呼(礼貌)、时间(准确)、地点(清楚)、干什么(具体)。再问:“到你家去该怎么走呢?”此时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教室里一片嘈杂。二、创设情境,整体训练。老师正在办公室备课,…  相似文献   

10.
那天.我们一行人去听一位老师的课,大概是想让课堂轻松一些。讲课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有意给学生讲了两个有趣的笑话。可是第一个笑话讲完后,连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全班同学却没一个笑。学生是这位老师的“原班人马”。老师觉得不对劲,于是自我解嘲了一下.又绘声绘色地讲了第二个笑话.同样十分精彩。这次不少同学笑了.但听起来却非“原汁原味”.叫人感觉特别别扭。  相似文献   

11.
在音乐研讨会做课的过程中,几位教师在互相评课中说到教师的教态都能够做到自然,有亲和力,突然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其实这是因为做课,如果在平时上课,我可不能天天面带微笑来上课,课堂会收不住的。”话音未落其他教师们纷纷表示有同感。我不禁思索,我们听到的一些省级、国家级公开课老师都是这样富有感染力和有激情的上课,也不见有学生捣乱,老师们马上反驳我说那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在,学生不敢,做课老师也就不用花费力气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教师说:“我就是挺佩服人家的学生,敢说、会说,老师想要的学生都能说出来,而在我自己的班上,学生却怎么也不回答,即便说了也常常说不到点子上。”该老教师的话引起了不少教师的共鸣,暂且不论话语中对公开课的一种有“作假”、“表演”的怀疑,就针对常态课中学生的“不说”、“不会说”情况,就足以引起教师们...  相似文献   

13.
特殊的奖励     
吴秋玉 《湖南教育》2005,(15):15-15
下课铃响了,彭老师说:“明天我班要抽部分同学参加全州小学语文电化教学比赛。我知道同学们都想参加,可是名额有限。同学们都很优秀。真不知道该怎么选。这样吧,根据刚才课堂上同学的表现,老师来点名,也可以自己报名。”话刚说完,一只只手高高举起,都盼望着老师能选上自己。“老师,老师,让我去!”坐在第一桌的逸彬同学急得站了起来。彭老师用手抚摸着他的头说:“你是这节课最先发言的同学.是最勇敢的孩子。请你先坐下。”同学们期待的目光投向老师。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碰到像包忠容老师课上那样的即时生成的问题,也经常会像包老师那样因处理这些问题而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因此尴尬万分。但我想只要即时生成的问题有讨论、解决的价值,我们就应“不顾一切”地“关注”它,“解决”它。因为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而且问题有价值,而我们老师却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我们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即使老师如期完成了原定的教学内容,课上得很“圆满”,也只能算是老师自己“教”完了,…  相似文献   

15.
<正>常常会听到同学们会有这样的谈话:下节课是物理课了,我最喜欢上物理课,在物理课堂上高高兴兴的就能学会知识。我想,这是作为一位物理教师最喜欢听到的话语。如果教师能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接受物理知识,那么这位教师无疑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超级女声”广为传播,一句“想唱就唱”唤起多少人想张扬一下自己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中,我想问老师一句:你竖鸡蛋了吗?你想创就创了吗?如果我们的老师多一点“超级课堂”,那该多好呀!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中国课堂少了哥伦布打破常规竖鸡蛋的精神。在一节美术研讨课上,我玩了一次“竖鸡蛋”,孩子们感觉很过瘾。有老师评价说:“这样的研讨课好爽。”一上课,我拿了两个鸡蛋走进教室,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把鸡蛋举起来,让班里个子最大的学生和最聪明的学生到讲台上来进行竖蛋比赛,其他同学呐喊助威。两个…  相似文献   

17.
当老师的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小学生比初中生能说 ,到了高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堂竟很少能看到小学生发言时的那种踊跃情景 ,我一直在苦苦地思索着……我的这堂“说话”课缘于一次学生作文。 2 0 0 0年年末 ,我们初三语文备课组计划让学生写一篇《我想成为这样一名教师》的作文 ,如果按照我过去作文课的上法 ,一上来便会先作引导点拨 ,再让学生写 ,最后进行评讲 ,现在想起来 ,这实在是十足的“作文”课。下午学校召开教师会 ,一则关于教师教学的学习材料促使我改变了原有的想法 ,与其自己引导点拨 ,还不如让学生去说 ;与其自己讲写法 ,还…  相似文献   

18.
掌柜我似乎可以这样武断地说,现在几乎没有哪位老师会说自己观念陈旧;相反,人人都会说自己“理念新”!但理念是新是旧,我们不应只看“宣言”,更应看课堂教学。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的一堂课。这位老师常常发表谈新课标体会的文章,在我印象中,他是比较有新理念的教师。但是从这堂课,我看不出他的理念新在何处。因为他没有通过教学设计将新的教学观念转变成新的教学行为。所以,深入探讨“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对当前的语文教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来茶馆的只有一位,没有人陪他聊,掌柜我干脆和他一起来个“二人转”。正好,我对这个话题也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9.
假如你是一位“学困生”,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老师,我一直在努力! 其实,我也在努力,只是有时候一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优等生的差别,心中就有一种自卑感。而且,课上的问题老师们一般都叫一些好的同学来回答,这样也会引起自己的自卑感,会产生某些误解。但是,老师,我一直在努力。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尴尬的情形:在集体教育活动时,教师刚揭示活动内容,有的孩子就会说“这首儿歌我已经学过了”“这个故事我也会讲”;或在借班进行教研活动时,借班教师忽然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原班老师已经上过了。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巧妙地处理这种情形?偶遇的两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