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是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并抒写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言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心声,从而去表现自己,也表现、批判现实世界的各方面,揭示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郁达夫先生也曾说过:散文就是要“表现作家的个性”。因此,散文是有“个性”的,阅读散文就应该读出散文作家所表露出的个性,才能真正领悟散文作家的情感和散文作品所蕴含的意境。下面就《读书的利益》一文的教学来谈谈对散文的个性化阅读的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计依据:一、教材分析 这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8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篇散文,也是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自然情怀》模块的拓展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另两篇为《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  相似文献   

3.
郑云云是江西文坛上一位执着于散文创作的女作家。本文从她新出的散文集《云水之境》来探讨郑云云散文创作的艺术特征,着重从结构、叙述方式、“内宇宙”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作者认为,郑云云散文中所抛弃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散文概念,追求的是一种大散文的内蕴,这是作家人格和现代理性精神的凸现。  相似文献   

4.
<正>在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除正文外,还有六个常见栏目。在六个栏目中,主要栏目和辅助栏目各三个。教材每框都以《运用你的经验》主要栏目开始,以《拓展空间》主要栏目结束。主要栏目还有《探究与分享》。三个辅助栏目即《相关链接》《阅读与感悟》《方法与技能》,基本上是为理解、践行《探究与分享》栏目活动所得结论服务的。《运用你的经验》和《拓展空间》也经常承担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表达的技巧。"注重拓展阅读成为当今课堂语文课堂的一道风景。一、拓展阅读的偏差与异化1.拓展梯度把握失当。年级教师教《春晓》一文,提供的拓展阅读是杜甫诗作《春夜喜雨》,三年级教师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拓展的依然是《春夜喜雨》,而《春夜喜雨》一般是在初中二年级才要学的内容。更糟糕的是一年级的阅读要求和三年级的阅读要求几乎一样,都是读背这首古诗,想象古诗描写的情境,使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被公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以其散文创作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展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散文代表作《绿》《背影》《荷塘月色》《儿女》等受到历代读者好评和热议。龙应台,作为台湾著名华文作家,其亲情散文文笔温柔纤细,深情动人,读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作为不同时期亲情散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朱自清与龙应台的散文创作,既有相似之处,风格又各有特质。本文将以文本细读为依托,从主题意蕴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对其散文作品《背影》和《目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发掘出朱自清与龙应台亲情散文各自的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使他们亲情散文创作的特点得到更清晰地显现,引发读者对于其散文作品的多角度理解。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针对张守仁先生提出的所谓“新散文”展开讨论和批评。散文究竟应该怎么写,显然已成为散文界同仁广为关注的问题。先生提出的“新散文”主要以《转身》、《麦田中央的坟》和《告别五千年》等为代表,认为这些散文“勇敢地冲出了(传统散文)的围墙,向小说、戏剧、建筑乃至生物学、哲学借鉴手法……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等等,文章认为,散文可以创新,可以变变花样,但不能背离散文创作的写实性原则;散文毕竟是散文,不属于虚构性文体,倘若散文也能虚构了,散文也就等于死了。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柳叶儿》是旅美作家宋学孟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散文。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因为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饥荒而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辛酸往事,抒写了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以散文称誉文坛。他的散文虽多取材于日常琐细,却往往内蕴深厚,值得玩味。在《西雅图杂记》中,他的取材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自然景物及名胜古迹、中西饮食文化、美国社会问题。研究梁实秋《西雅图杂记》的取材,不仅有利于我们分析梁实秋散文创作的前后变化,而且可以为我们全面深入解读和把握梁实秋散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散文家。在其散文作品中,《背影》、《春》、《荷塘月色》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绿》被节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并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影响重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对朱自清散文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朱自清的散文,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收益。下面结合《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文章,就"情真意浓、精美缜密、清秀纯朴"三个角度,对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色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文坛的著名的多栖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理念指导着他的散文创作,对台湾文坛乃至整个华语世界的散文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试图从其散文创作理念出发,探讨余光中独特的散文理论、对台湾散文的创新以及其散文创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散文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来进行散文创作的,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表现对象,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部分;一是来自作家,独特地域渗透着独特情感。当代四位作家余秋雨、素素、贾平凹、张承志等的地域文化散文主要分别展示为江浙文化、东北文化、秦地文化、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13.
缘起与问题 一次指定教材的阅读教学比赛,几位参赛老师同上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在课堂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选择让学生借助文本了解老舍,用对比阅读和拓展阅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我国现代散文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林语堂以闲适散文为主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现代散文园地提供了一个新的品种。这一流派在现代文学史上乃至对现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和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融合了中西方智慧的学养内涵和知性表达;二是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三是开辟了现代散文文体探索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很精致的散文,作为散文教学,从宏观上讲,应当着重体现散文雅致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及深刻的思想。因为,散文是一种凝结了作者生活体验,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文体,是需要用情感投入去理解的文体。《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收录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从单元的教学要求看,所选的文章服务于“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这个总体教学目的,鉴赏的教学内容是: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因此,怎样具体落实“鉴赏”这个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学的突破口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6.
【设计说明】闲笔,是写人记事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关注闲笔,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思,咀嚼文章的情味。本设计按照“1+X”阅读课程形态,组合了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以及八年级上册第6课推荐阅读篇目《我的母亲》(邹韬奋)等三篇散文,引导学生辨识、鉴赏、学习三篇课文中的“闲笔”,促进学生对文章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朱琳 《新教育(海南)》2023,(S2):100-101
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从散文的文本价值、教学方向、课堂实践这几个方面,浅谈对回忆性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作家档案]阮梅,湖南省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送你一枝原野竹》,《报告文学》月刊特聘作家。主要从事散文、报告文学创作。先后有作品80多万字发表在全国数家报刊。2005年,散文随笔《生命如瓷》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散文年选《2005散文》,励志文章《闯过难关的通行证》作为学生必读课文被选入浙江省中考试卷中现代阅读题。报告文学《拿什么救赎失陷的青春灵魂》在《北京文学》2007年第1期发表,有较大的影响;报告文学《中国留守儿童》再次掀起留守儿童热。  相似文献   

19.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渎和反思两个步骤。品读主要有三个层次:感知认读,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诵读,学生二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思辨悟读,学生三读课文,探讨散文主旨。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梁衡 《邯郸学院学报》2015,25(1):5-17,2
本刊2012年第2期"学术名家研究"栏目刊发了一组研究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梁衡先生的文章,第一篇为本刊常务副主编康香阁编审的《著名学者梁衡先生访谈录》,第二篇为中央电视台董岩博士的《在没有新闻的角落发现新闻——梁衡新闻方法论研究》,第三篇为清华大学博士后来向武的《梁衡新闻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探析——基于现象学方式的解读》。2013年,这3篇文章又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高端访谈与研究》收录,受到学界的关注和赞赏,今年4月23是世界读书日20周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个国家举办读书日活动。应本刊之邀,梁衡先生将自己数十年的经验撰写成《我的阅读与写作》一文,交由本刊发表。全文长达23 000多字,分为"关于诗歌的阅读""关于散文的阅读""关于科学知识的阅读""关于理论和学术经典的阅读"和"有阅读,人不老"五个部分。在此,致谢梁衡先生对本刊的厚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