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角”是小学阶段一个常见的几何图形。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教材往往会提供一些实物图,引导学生从中抽象出“角”,帮助建立角的概念。国内一些小学数学教材采用的实物图主要有哪些?抽象出怎样的角?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教材提供的实物图是否有变化?为了解开这些谜团,笔者查阅了1978年至今的国内10套小学数学教材,并尝试对教材中呈现的实物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段时间“文本细读”成为一种时尚的观点,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界。本专题讨论的焦点是,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文本有没有必要“钻深钻透”。这个“文本”不仅是指语文教材的课文,而是指所有学科教材的文本材料。到底在教学准备时有无必要将文本“钻深钻透”?这仅是一个操作问题,还是涉及认识问题?甚或存在理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2008,(11):21-25
课改七年,新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今天为什么还有教师仍在照本宣科“教教材”?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时,出现了哪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和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教材教”的内涵、价值到底是什么?本期我们约请四位来自教研一线的资深专家座谈,再加上教师的实践思考,希望能对上述问题有所梳理和回应。  相似文献   

4.
课改7年,专家们倡导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一些教师对“用教材教”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的,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有失偏颇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结合音乐课堂教学,笔者提出音乐教师正确使用教材的三层境界。  相似文献   

5.
“男耕女织”是高中经济史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人教版教材直接将子目标题命名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岳麓版教材则在正文中表述为“‘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然而.“男耕女织”是否真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呢?笔者在教学以及阅读的过程中。对“男耕女织”是否适合写入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6.
周侠 《学语文》2011,(4):66-67
高中语文教材以及一些古文中,关于“左”、“右”和“左右”多次出现,到底各有什么含义呢?在不同语境下,又有什么意思?这里,做一些浅显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然而,教学调研表明,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掌握方面存在着问题,其中以阅读教材方面的缺陷最为明显。借用流行歌曲中一句改编的歌词,能够比较贴切地反映出许多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的感受,那就是“看书总是简单,考试太难”。这“简单”和“太难”既透视出了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的“尴尬”,也折射出了学生在教科书阅读策略方面的缺失。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8.
在教材解读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教材要反复地读”这一句话。开始我并不是完全理解,怎么说我也有十年的教学经验,难道还读不懂小学语文教材?有必要反复地读吗?而在几次解读教材后,我似乎才明白什么叫“解读教材”,才摸索出解读教材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教材解读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教材要反复地读”这一句话。开始我并不是完全理解,怎么说我也有十年的教学经验,难道还读不懂小学语文教材?有必要反复地读吗?而在几次解读教材后,我似乎才明白什么叫“解读教材”,才摸索出解读教材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念目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对待教材?如何用好教材,进而切实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很多读者有很好的看法和做法:为此,本期推出“‘用教材教’的认识与实践”专题,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精选了一些老师的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老师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12.
备课,首先要研读教材。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导游”自己还不熟悉路,那怎么行?教了十多年的书,细细想来,每每研读一篇教材,我大抵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三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新教材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与创造空间,在教材的使用方面也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材观,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对教材的整合“适度而不过度”,对教材的开发“到位而不越位”呢?下面我结合《找规律》一课“备课”、“悟课”与“赛课”的过程,说说在教材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14.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教材编写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数目比较小的物品,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结合实际问题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每份数。如何让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分,为后续的两次分一分及除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5.
史学家对相同的史实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传统的课程理论认为,一般不应把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写进中学历史教科书,教科书应选取那些已经为大多数史家所公认、意见比较一致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民版实验教材突破了这个禁区,在辅读材料中开辟了“史学争鸣”栏目,专门介绍史学界对一些问题的争论和分歧。那么,这种新举措是否必要,是否具有科学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处理这部分知识?笔者就此做了一些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程实验教材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图片变多了,文字内容减少了。原先习惯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编,就怎么教的教师,面对精练、浓缩的编排方式都会产生一个困惑:如此简单的教材内容,该如何处理?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除了一些概念教学的起始课,如《认识人民币》、《面积和面积单位》等教学内容的量较大外,多数的教学内容都比较简单。那么,是不是“简单”的教学内容也只需要简单地设计就可以了呢?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一些教师“不简单”的教学处理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问题提出”自产生之初便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其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也将是“双减”后高质量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破解之道。将“问题提出”融入教材既是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对新课标要求的积极响应,更是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教材中的“问题提出”是一种以“问题”为基本点的教材内容组织与呈现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在给定的情境下生成和表述问题的过程。在分析数学教材中“问题提出”类型的基础上,以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分别从“问题提出”专栏、“问题提出”融入“课堂活动”、“问题提出”融入“探索规律”、“问题提出”融入“综合与实践”、“问题提出”融入“整理与复习”五个方面探讨“问题提出”融入教材编写的路径,并设计相关案例,以期为“问题提出”在教材及课堂教学的软着陆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初中现代文学作品这一特定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对所有教材中的现代文学作品有系统的分析与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把握?怎样做到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怎样才能在把握语文阅读教学规律这一“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初中现代文学作品的“个性”?借鉴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材选文的分类,从定篇的角度,以鲁迅的作品为例来说明应该怎样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会产生新的困惑。对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我们将如何把握?熟悉?领悟?这无疑成为教师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研读教材”在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年轻教师成长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此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早期教育》2010,(6):12-15
安徽省教育厅于去年发布了幼儿园“禁书令”,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等。作为幼教工作者,您对这一禁令有何看法呢?这一禁令背后反映了当下幼儿园教材存在哪些问题?“禁书令”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本期沙龙,我们将对幼儿园“禁书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