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餐厅里的山珍海味我不稀罕老师希望你们能自己做菜,只要是你们亲手做的,我就一定爱吃……”这是一堂作文教学观摩课结束时,授课教师为反对学生抄袭作文,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做的小结。细细回味这位教师说的话,“自己做菜”不就是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想法吗?可是,学生又何尝不想自己“做菜”呢关键是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存在着以下误区:其一,“做菜标准”定得过高。闲暇之余,和孩子们聊天,他们低着头,小声说:“我真不知道写什么……”难道学生真的不知道自己写什么吗?不,是我们教师的思想在作怪:平日里,…  相似文献   

2.
一、行动研究简介   行动研究是一种最初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可以采用此研究方法.20世纪50年代,经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考瑞(S.Cony)等人的倡导,行动研究进入了美国教育研究领域,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家长以及社区支持教育的人都参与到了对学校教育的研究之中。对于什么是行动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称行动研究是“教师的研究”或“实践者的探索”;Geoffrey E.Mills在《行动研究》一书中称行动研究是“一直由教师进行的系统性的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3.
一、行动研究简介行动研究是一种最初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可以采用此研究方法。20世纪50年代,经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考瑞(S.Corry)等人的倡导,行动研究进入了美国教育研究领域,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家长以及社区支持教育的人都参与到了对学校教育的研究之中。对于什么是行动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称行动研究是“教师的研究”或“实践者的探索”;GeoffreyE.M ills在《行动研究》一书中称行动研究是“一直由教师进行的系统性的研究活动”。简而言之,行动研究即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姜言霞 《山东教育》2003,(32):18-19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加剧,各国都充分意识到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拥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决定着教育改革成败与否,而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开展行动研究。教师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思索的“反思实践者”,在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升。一、行动研究的涵义及特点1.行动研究的涵义行动研究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最初“行动”和“研究”分别表示实践者的实际工作和专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这一理念已日益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绝大多数教师能意识到科学课是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活动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探究的效度不高,生成性差,主要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种表现为“随师所欲”。教师只按照自己的预设来开展教学活动,其间虽有让学生去亲历探究的某个环节,但又为防止学生发生错误而不停地“干涉”,总体上使学生按教师预设的流程去探究。导致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浓,自主性不强,生成得少。另一种表现为“随生所欲”。教师没有智慧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探究者和各种能力形成的实践者。但在现实农村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从“让学生听为主”向“让学生说为主”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自觉参与,乐于探究,手脑并用,这是现代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尽力落实这一理念。现将我的一些做法展示如下,与各位同仁探讨。(教学案例为北师大版第十一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其内容为“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与“神奇的编钟”)级部总行动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首先要做的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上课伊始,我有意识地和学生聊天:你们知道我国现在有多少大型的水利工程吗?学生的反应是热烈的,什么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等等不一而足。我又讲:其实我国古代的很多大型水利工程,一点也不逊色于我们今天的水利工程,你们又知…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设计能够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提问,尤其对激发低年段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关键。怎么做,值得研究。一、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问低年段学生总是对远离生活或自己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若教师能找到学生认知的兴趣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问,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学习古诗《锄禾》时,教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学生通过看图,知道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这时教师故意  相似文献   

9.
《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的话和作者的感悟是重点段落,尤其是作者感悟一段紧承上文,含义深刻,理解这一段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意义重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感悟,突破重点。一、自主质疑,引发探究首先出示作者感悟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问题引导探究:1.什么是“不确定中的生活”?2.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二、指导探究,初步感悟确定了问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抓…  相似文献   

10.
胡友全 《学语文》2007,(6):26-27
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创新,品尝阅读的快乐。同时教师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说到底,要处理好学生的“读”与教师的“引”的关系。用什么引导?按什么步骤引导?引导些什么?这是自读课中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柱来 《中学文科》2009,(14):82-83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存在这样的现状: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中插图增加了,探究内容多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却不知如何适应.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上课,学生被动地学,效果不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又怕学生探究不出什么结果,效果也不好.于是乎一遍遍地讲,学生一遍遍地练,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课堂效率很低.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语文新课程实验区的不断扩大,随着非实验教师提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尽可能多地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迅速递增。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走向教学前台,但同时我们也感到,教师们在实践新课标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势必影响“新课标”的全面贯彻落实。一、“自主”与“自流”“你喜欢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文新课程实验区的不断扩大,随着非实验教师提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尽可能多地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迅速递增,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走向教学前台,但同时我们也感到,教师们在实践新课标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势必影响“新课标”的全面贯彻落实。一、“自主”与“自流”“你喜欢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  相似文献   

14.
赵亮 《今日教育》2013,(11):54-56
“卓越课堂”行动计划推进已一年有余。在行政推动到学校响应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已自觉成为“卓越课堂”的创建者。本期推荐的文章正反映了两位教师立足本学科构建“思维导图”,用实际行动创新课堂教学的智慧。刘良华教授曾指出:“如果教师既不阅读,也不观察,也没有改进自己的行动,这就意味着教师今天的生活是一种‘混世’状态。”他倡导所有教师都应当参与到行动研究中来。课例就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最好的舞台,而“卓越课堂”行动则为广大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15.
语文高效的出路在哪里?撇开应试教育的负效应不谈,能否从语文教学本身找到问题的症结?经过对自己和同行教学实践的反思,我以为什么时候“教”与“学”接轨了,教师教得符合规律了,学生学得主动灵活了,什么时候就呈高功效;反之,则为低功效甚至无功效:从现象中可分析出如下规律:语文教学要求得高效,教与学必须接轨,必须做到“科学地教学生学,教学生科学地学”,这里的“科学”意指“合乎科学的.合乎规律的”。本文仅就“科学地教学生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新编“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一个新内容——预习。这样以来,把预习放到课堂上,既能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又能使教师直接掌握预习的效果。一般说来,预习可分为五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课文。必须要求学生动脑思考,看完一遍课文,就得能说出课文大意。开始,学生往往说不明白,这时,教师就得指导。如果是记事文章,一定要说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概况。如《金色的鱼钩》一课,要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193年秋天,在茫茫草地中)、“什么原因”(为照顾三个小病号,保住小战士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然后,再让…  相似文献   

17.
教师基于“教什么”“怎么教”的研读思考,实施任务驱动下的探究活动——展现思维过程,让学生“说得清”;渗透数形结合,让学生“理得明”;推进“一题一课”,让学生“想得透”。引领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感悟,一样的连乘亦可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18.
刘长发 《福建教育》2005,(11A):35-35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教给学习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如《将相和》“将”指谁?“相”又指谁?“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将相原来为什么不和?是什么促使他们和好的呢?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19.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编排了“有趣的推理”一课,要求学生从“是什么”推出“不是什么”,从“不是什么”推出“是什么”。而从教材编排特点来看,它侧重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推理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是希望学生自己想到用连线法和列表法来呈现推理的过程。但我们觉得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利用连线和列表无非是让思辨过程呈现得更加清晰而已。  相似文献   

20.
1 设“疑”境 ,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现代教学论认为 ,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适时创设“疑”境 ,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在上《镜子》一课时 ,讲了爱迪生救母的故事 ,并设置了一个疑问 ,“听了这个故事 ,你想知道什么 ?”这时 ,一个响亮的声音传到我耳边 ,“爱迪生是用什么办法协助医生为母亲动手术的呢 ?”教师大声表扬他 ,“问得真好 ,你们想知道答案吗 ?”此时 ,同学们睁大眼睛 ,只想去探究这个秘密 ,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大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