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冫”是一个部首,现在的“冫”表示着各种不同的意义,有十种情况。“冫”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都和“冰冻、寒冷”有关;“冫”是“冰”,但是“冰”是作声符;“冫”不是“两点水”,而是“二”;“冫”是“氵(水)”的省略,成为真正的“两点水”;由于引申的原因,“三点水”演变成了“两点冰”;因为字义是“减少”,所以将“三点水”减成“两点水”;字义和“冰”相似,而因此以“冫”为形符;因为“避讳”,“三点水”不得不变成“两点水”;因为避祸,把“氵”改成“冫”;因为汉字简化而被归入“冫”部。  相似文献   

2.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43-43
问:《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有的老师说是“怀疑”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好像”的意思。究竞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教师正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古诗两首》(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杜甫的《绝句》。  相似文献   

4.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1):34-34
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对“山东”的注解是:“指华山以东”,但在其他古代作品中,“山东”又不能这样解释,如,“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请问:在古代作品中,“山东”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文中提示语”的特点和作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课文导学系统的改进尤为显著。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内部或结尾处,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呈现方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用来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感悟和思辨,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全册教材精读课文共24篇,除两篇《古诗两首》外,其余22篇都紧密联系课文内容插入了提示语,共有30例。这30例提示语,从语言形式上看,大部分是从学生的角度说出读书的心得和发现,表示要和学习伙伴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一些从“尸”字的考辨,探求了部首“尸”所代表的类意义,从而说明了汉字在组合造字时、在篆书成形的过程中经历了偏旁的同化与类化,而这种同化与类化正是汉字部首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许敏  康娟 《四川教育》2006,(7):39-40
本单元教材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贯穿教材始终,包括《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以及《语园地》。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内容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用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一幅春天的画,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一幅动静结合的画。字里行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执教本课,以美为线索。  相似文献   

9.
最大限度地贴近一线教学,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是《河北教育》教学版一贯追求的目标。如何将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如何将课堂创新教学推向深入,是广大一线教师热切关注的内容之一。为了让读者能够感知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的细节,感受新理念在创新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河北教育》特开设“备课工作室”栏目。此栏目将邀请省内外教学专家及骨干教师,以“备课预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名师点评”的形式将优质的课堂教学完整地真实地呈献给读者,希望能在教学上给读者以思路引领和智慧启迪。[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这类课文。“古诗”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广义的“古诗”,泛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所有诗歌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律诗和绝句,但古诗不等于律诗、绝句。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包括汉魏六朝各种形式的诗歌,如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六朝文人诗、杂体诗。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用韵较宽,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一般称为“古风”。  相似文献   

11.
从开学以来我一直带着学生学诗歌,从《诗经》到《离骚》,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诗歌教学要给学生什么呢?难道仅仅就学这几篇,如果这样的话,别说别的做不到,就连考试也难以应付的。诗歌教学,是不是该引导学生透过诗歌看到它背后的东西呢?是不是该向学生引导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呢?是不是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在浩如烟海的诗的海洋里能随手撷起几朵浪花,装点自己未来的岁月呢?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单元正是要求同学们通过仔细地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家乡的景物。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学校组织“走进课文古诗词”活动,我有幸代表三年级语文教师上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李商隐的《嫦娥》一课。  相似文献   

14.
历岗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要求书写的“帆”字的最后一笔,从课本的字体看像是横斜钩,但写字教材的书写示范又像横折弯钩。请问:“帆”字最后一笔的笔画名称应当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之《嫦娥》。【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背诵全诗,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力。3.在想象诗境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意。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相似文献   

17.
姜萍 《小学语文》2013,(3):35-36
我执教黑龙江省《写字》教材三年级下册《偏旁十》这节课时,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组织形式上都试图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在分析研究基础上的书写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教材整个单元的各个板块均贯穿了“爱我中华,清白做人”这一主题思想。“导读”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揭示主题,《桂林山水》、《林海》景美,也美,通过对“桂林山水甲天下”和林海独特风光的描写达到赞美祖国锦绣河山之壮美的目的。《古诗三首》通过梅、竹、石灰三种事物反映出不同凡俗、坚毅的品格和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让学生感悟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  相似文献   

19.
徐山 《现代语文》2009,(8):148-149
<王力古汉语字典·木部总论>认为"木部"中的"杳"字"与树木关系不大",这一问题的出现当追溯到<说文>.会意字应合理选择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所归属的部首.根据"杳"一词的本义,<说文>"杳"字归在"木部"不当,应将"杳"字归在"日部".  相似文献   

20.
《口技》中“奋袖出臂”一句,教材(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注为:捋起袖子,露出手臂。笔者以为“奋袖”二字的解释欠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