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程应是语言(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二者各有独当之任,既不能相互混杂,也不能相互取代。我们长期缺乏语文课程的复合性意识,带来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语文教学成了既不是语言教育也不是文学教育的两不是、两不像课程,以致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治”是一种方案,当然,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陈晓慧 《现代语文》2007,(12):107-108
王尚文先生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2期论述了"语文课程的复合性",指出"语文课程肩负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项任务",提出了"语文教学分治的建议",对此我们提出两点意见与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泛人文化”的取向遭到批评和质疑,“语文知识”、“语言训练”等一度被淡出的词语再次回归语文研究的视域。2007年第10期的《中学语文教学》,集中刊发了一组讨论语文知识的文章,王荣生、王鹏伟、陈钟操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2008年,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不能没有训练”的观点(《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2期);2009年,倪文锦在《正确处理和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2009年第6期《中学语文》)以及其他相关文章中反复强调了语文知识和语言训练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崔峦老师长期担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人教版小语教科书主编,并参与制订了1978年以来的多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语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正如吴立岗教授所说:“老崔的语文教学思想,最可贵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诠释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阅读崔老师的文集《求是·崇实·鼎新》,研究他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思想,对总结近三十多年来语文教改所走过的历程,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对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2007,(9):4-6
田本娜:女,生于1928年,天津市人。1952年毕业于原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教育科学及小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我与小学语文教学》,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和《小学教育学》,参加编写的著作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大词典》《外国教育家评传》《小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2007,(2):64-64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2期发表了《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一文,文中提出,儿童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是核心部分的,而是非核心的、辅助性的。整体而言,教师的帮助,其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之牧者”。由此,教师的职能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教师的核心能力应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生活的能力,而要形成这种核心能力就应当具备爱心和激情,具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专业思维以及对自身教学领域的融会贯通。[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语文既不是语言和文字,不是语言的文学或文学,也不是语言和文学,而是语言和文章或者说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因此语文教育不等同于文学教育;语文学科不是工具学科,而是人文基础应用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应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评议论文]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原载《课程·教材》2006年第3期。[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实验阶段步入推广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于2004年4月7日至8日,在上海召开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来自各地的语文教育专家、教学研究人员、著名特级教师、名校校长以及《光明日报》《课程·教材·教法》和会刊、会报记者四十余人,齐聚一堂,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2007,(5):46-46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刘茜在《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发表了《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文,文中提出.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颠覆,当今教学研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出教学研究范式的后现代转换、教学研究取向的人文科学化、教学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教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教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复杂化等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已经并将继续影响教学人员的教学生活,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口语交际》。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六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准确诠释先进的课程理念,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在保持第三学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观点     
《语文学习》2010,(5):76-76
《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3期孙绍振《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 多年来,造成语文教学文本阅读无效和低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机械唯物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二是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主体论。后者把读者主体推向极端,放纵自发性的所谓“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4.
方润 《考试周刊》2014,(1):34-3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肩负审美教育的使命,肯定了语文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特别是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总是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  相似文献   

15.
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由教育部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正式公布,究其实质而言,是标志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语文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终结和语文新课程的诞生。这无疑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该课程标准既秉承了二十年代叶圣陶先生等拟就的《国语课程纲要》中民主和开放的精神,更闪烁着新纪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亮丽色彩。  相似文献   

16.
俄国作家列夫&#183;托尔斯泰创作的小说《跳水》多次人选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二战后,该小说被译为日文,长期为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所选用。本文以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执教的《跳水》教学实录[《名师授课录(小学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和日本的松木正子老师执教该课的教学实录(片断)(付宜红《日本语文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当前新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玛格丽特·埃迪森的《W;t》对约翰·多恩《神圣十四行诗》做了多处直接引用;他的另一首诗《病中赞颂上帝,我的上帝》虽没有在剧中出现,却堪称是该剧的创作蓝本。正是约翰·多恩的诗句的应用使这部普利策最佳戏剧不但充分地表现了主题,更使它在文学和艺术价值方面都获得了升华。  相似文献   

18.
李协彬 《云南教育》2005,(17):21-22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既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注重其人文性,这体现了语文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回归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略读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课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3;语文》均使用“略读”的概念,侧重指略读的阅读方法;而《教师教学用书》使用“自读”的说法,侧重指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并不矛盾,而且通过这两种说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语文,在很多年前就有它的含义之争,究竟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近来更有将大陆语文课程的名称与台湾的《国文》课程相比,认为《国文》的名称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以示与外国语文的区别。其实从语文学科内容和实际的功能来说,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没有语言,何来文字,没有语言文字,何来文学?语文一名约定俗成,本指母语的语言课程,谁也不会理解成外国语。从它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来看,倒是有文字——文学——文化的脉络可循,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也是同理。语文是工具学科,掌握语言是开展一切社会活动的必要手段。识字教育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