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现在,人们已经明白:每隔24小时经历的一次白天和黑夜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那么,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呢?  相似文献   

2.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现在,人们已经明白:每隔24小时经历的一次白天和黑夜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那么,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呢? 历史上最有名的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实验被人们称为傅科摆实验.说起傅科做这个实验,还别有趣味.那么,我们先来看这个实验,然后再自己动手做做.  相似文献   

3.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后来人们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  相似文献   

4.
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的唯一原因吗?事实上,无论地球自转与否,地球上都会产生昼夜更替。在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其自转周期若与公转周期相等,则地球上对着太阳或背着太阳的点将会永远保持这一姿态,也就是说,是正午的永远是正午,是子夜的永远是子夜,从而没有昼夜的变化。这不就说明在地球自转时,也有无昼夜变化的时候。请看图1:图中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也在自转,但它的自转角速度与公转角速度相等,地球在位置A时,参照点的地方时为午时,地球从位置A公转到B时,公转了90度,同时地球自己也自转了90度,参照点的地方时还是午时;同理…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球远离太阳现象,为讨论地球远离太阳与太阳自转变慢的机制,从动力学角度出发,建立了渐变地日潮汐能耗模型。基于此计算出以前不同年代的地球和所有行星对太阳的潮汐能耗、太阳自转周期、地日距离、地球公转周期和太阳自转周期变慢率等并总结出它们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和太阳形成初期,潮汐能耗比现在要高;从46亿年前到现在,太阳自转周期改变了约182 s,地球的公转周期改变慢了2.193×105 s,地球远离了6.935×108 m,公转半径改变了0.46%。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看到的太阳是不停地自东向西绕地球运动,使得地球上的人总是觉得太阳每天都是东升两落。事实上,这是一种视运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相对运动。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看起来太阳就是东升两落了。其实每一天日出的方向都有变化,  相似文献   

7.
我们都已知道,地球绕着地轴在不停地旋转.大约每23小时56分旋转一周.而且人们总认为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均匀的。然而,随着科学的自转不是按照均匀的速度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地球为什么会有两极呢?这首先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自转着的地球,就像是一个陀螺。陀螺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性,就是一旦旋转起来,其转动轴的方向将永远保持不变。正是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方向永远保持不变,所以地球在公转时,才能总是以赤道对着太阳。  相似文献   

9.
《小读者》2011,(7):56-57
我们知道,地球除了自转外,还会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自转的轴心是倾斜的,地球表面某些部分会在运行中的某些时段里面向太阳,被太阳照射的一面,会比较温暖,在季节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夏天,反之则是冬天。如果地球不转,就不会有季节的变换,日历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太阳光线的照耀,地球面向太阳一面被照亮处于白昼状态,而另一部分由于自身的阻挡未被太阳光线照亮处于黑夜状态。因此,昼夜现象的形成与地球为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及日地距离(太阳光线能够到达地面)有关,而与地球是否自转无关,即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是指地球上某地从昼到夜再到昼的地理现象,它的形成首先要求地球上存在昼夜现象;要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必须要理解晨昏线(圈)。晨昏线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一、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地球运动状态的表现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结果表现为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经纬度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地球的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变化。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是理解地球运动意义的关键地球的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地理  相似文献   

12.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公转形成黄道平面,地球自转形成赤道平面,两者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交角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图:  相似文献   

13.
吴静 《地理教育》2002,(4):16-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它们所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蒋洪力 《物理教师》2004,25(2):49-51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由于太阳光线的传播 ,向阳的半球是明亮的 ,形成了白昼 ;背阳的半球是暗黑的 ,形成了黑夜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公转的平面 (黄道平面 )与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约有 2 3 .5°(或 2 3°2 6′)的交角 (黄赤交角 ) ,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使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不同纬度的昼长也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在分析和研究光的传播与地球昼长的数量关系时 ,将太阳视为点光源 ,或视为面光源 ,地球的昼长将有所不同 ,同时…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地球一边绕太阳做公转运动,一边绕地轴做自转运动.在公转一周的过程中,经历约365.25个昼夜,这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地球每年自转365.25圈.但实际上地球公转1周,自转的圈数要比昼夜更替数多1,而达到366.25圈。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球自转变慢现象,从动力学角度出发,提出每百年潮汐能耗的概念,并建立了渐变地月潮汐能耗模型.基于此,计算出以前不同年代的地球和月球的潮汐能耗、地球自转周期、地月距离、月球公转自转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变慢率等,并总结出它们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和月球形成初期,潮汐能耗非常高,是现在的16.8倍,地月距离非常近,是现在距离的39%等,并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范旭伟 《地理教育》2013,(Z1):105-106
<正>在地球上看宇宙,北极星方位恒定不变,天文学上将它的方位定为北天极。面朝北天极可以定出地平面上四个方向:前北后南,左西右东。经纬度不同,地平面上东南西北所指的方位各不相同。按照地球自转规律,其表面各处沿纬线方向为东西向。由于地轴倾斜和地球形状的缘故,除二分日外,日出光线都不与各处的纬线平行,所以,通常不能笼统地认为太阳从正东升起。  相似文献   

18.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实际上涉及到地球自转的方向问题,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由于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这一课的重点是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而这个探究活动必须在学生建立相对运动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地球自转、相对运动这些问题都比较抽象,教师教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搞满堂灌,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模棱两可。另外,现在科普类书籍琳琅满目,学生要获得表面性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理解科学概念的获得过程,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得到和谐发展,即让探究活动为建构概念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学习时区图,从时区图中进一步认识谁先迎来黎明的时差关系,为此我做了下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金剑 《地理教育》2014,(7):49-55
一、考点扫描 二、知能构建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与公转的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23.5°)的存在,加之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往返运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有规律地季节变化(形成四季)和纬度变化(形成五带).具体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0.
朱木清 《物理教学》2015,(4):79-80,78
本文就"钥匙摆法"和"牙签法""看"地球自转两个实验,从理论和实验上作了进一步探讨,认为实验都不能成功,并列举了利用自然现象"看"地球自转两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