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协调和统一了对华政策。雅尔塔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蒋介石政府并没有被动地接受雅尔塔协定,而是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外交措施。在意识形态观的影响下,蒋介石政府推行了针对美苏的双重外交。即在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的同时,试图将中苏关系限制在亲美的前提下发展,邀请美国介入中苏关系,限制苏联在中国的利益扩张。  相似文献   

2.
“先欧后亚”是二战期间美国确立的与轴心国集团对抗的全球战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先欧后亚”战略持坚决的反对态度,三番五次恳求美国改变“先欧后亚”战略,选择有利于中国的“先亚后欧”战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美国并没有改变原有战略。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在北伐战争前的政治活动,是受客观历史条件及其阶级属性制约的。他在当时之所以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重视,不能仅归结为他个人的政治品质,而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客观根据的。剖析蒋介石在反帝反封建军阀斗争中的表现,以及对实行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态度时,主要应把握住从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征,而不能只简单地认为是玩弄反革命两面派手法。  相似文献   

4.
民国成立后,在蔡元培的倡导下,虽然通令废除了学校读经,但终民国一代,读经活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出现这种现象固然与一批守旧人士的摇旗呐喊有关,但当政者的提倡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南京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合法性统治,极力主张读经,并且在庐山军官训练团上登台讲经,成为民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登台讲经的政府最高首脑。蒋介石的提倡读经和庐山讲经,对当时的文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全国笼罩着浓厚的文化复古气息,推动了读经活动在全国不同程度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一支小手电筒迎来天亮 不论春夏秋冬,每天凌晨5点左右,整个士林官邸还被灰黑的天幕笼罩着,蒋介石便起床了。他穿着睡衣,手拿一支钢笔型的小手电筒,借着微弱的灯光,轻手轻脚摸素着走进盥洗间洗漱。而此时,“夜猫子”宋美龄才刚刚入睡。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人民观上存在巨大差异,毛泽东的人民婉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蒋介石的人民观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人民观的差异对国共两党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一生曾与中国共产党两次合作,并且取得了较好成效。第一次合作,将北伐战争推进到长江流域,推翻了一个半军阀,即一个吴佩孚和半个孙传芳。第二次合作,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取得了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两次国共合作最终都破裂了,其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蒋介石具有强烈的反共意识。即使在双方合作期间,蒋介石也从未放弃过对共产党的防范和限制,以致于引发许多严重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8.
王丰 《老年教育》2011,(10):16-17
国共内战,蒋介石终以兵败饮恨,挥别大陆,败退台岛。其时,蒋氏内心情绪之复杂万端,绝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对于陶德曼调停,先是委婉拒绝,继而表示有条件接受,最后拖延作答,前后三次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主要是受当时战争局势、国际形势、和谈条件的变化以及自身策略考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蒋介石的青年时期,他目睹了中国备受欺凌和侵略,萌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立志为革命献身。在抗战期间,由于中日实力相差悬殊,他未直接向日宣战,但他亦未有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日军妥协的行为。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队进行了英勇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表示了蒋的抗战决心;在抗战相持阶段,虽有对日和谈行动,但是亦有自己的底线,即不拿国家主权进行交换,要恢复到九一八事变前的中日平等局面。  相似文献   

11.
出于对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的恐惧,为了维护在华既得利益的需要及配合麦卡锡主义反华逆流而形成的“院外援华集团”,是美国政治舞台上一股极端亲蒋反共的保守势力。它对蒋介石政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维系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国内时局的不断演化,蒋介石对西北诸马地方实力派前后经历了拉拢利用、企图剪除和在新的形势下巩固蒋马联盟、加紧控制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对国立中正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立中正大学之所以设在江西,这与蒋介石在北伐、"剿共"时期结下的深厚的江西情是分不开的。蒋介石在中正大学的筹划、创办过程中给予了大力的财政和精神支持,并帮助扫除了创建中正大学的重大障碍。抗战胜利后其亲自巡视中正大学,并准备亲自办校,提高了中正大学在全国的地位。同时,蒋介石与国立中正大学之缘,也是其20年来深厚的江西情的缩影,并贯穿了其一脉相承的三民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向蒋介石表明真心拥护他,证明他发动事变的真正动机是逼迫蒋介石抗日,并没有害蒋之意;张学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认为自己发动“兵谏”犯了“以下犯上”之罪,只要全民族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他愿亲自到南京接受惩罚;西安事变后,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也是促使张学良不得不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一个原因;张学良相信已经建立起来的西北“三位一体”强大的军事政治联盟是握在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这足以迫使蒋介石放自己返回西安。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与冯玉祥从义结金兰到最终决裂,关系几经转变。在抗战时期,蒋冯关系呈现缓和,冯服从蒋的领导,蒋尊重冯的意见。在民族危亡关头,冯不断激励蒋坚定抗战决心,注意维护蒋的领袖地位和尊严,也敢于批评蒋的不足,冯的工作对抗战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冯对蒋的服从和支持,是以蒋坚持领导抗战为基础的。抗战以后,蒋坚持内战,蒋冯政见不同,乃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历史事实剖析蒋介石对意识形态建构的态度,观察蒋介石对国民党意识形态的建构,可知: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建构,从来都是杂乱无章的。这也是国民党最大的问题之一,此问题也成为国民党在1949年最终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探讨蒋介石如何建构"蒋记"的三民主义,并探讨其意识形态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7.
"Chiang Kai-shek"被误译成"常凯申",主要是不熟悉汉字注音史尤其是威妥玛拼音所致。在汉字注音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拼音方案主要有传教士方案、威妥玛-翟理斯方案、邮政式方案以及汉语拼音方案。其中,在翻译中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历史上威妥玛拼音曾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留有遗迹,甚至一些专名的拼译已成了今天约定俗成的译法。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与蒋介石,一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另一个是1928年至1949年10月以前中国的最高执政者;一个是世界主义者,另一个是民族主义者。他们既承传旧学,又容纳新潮,彼此以反共为合作的政治基础,但又因"民主"与"专制"的不同理念而发生冲突:胡适一心要在中国移植美国式的政治体系,主张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而蒋介石则认为这是在唱"民主自由高调",如果照此办理"则必断送国脉矣"。由于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在他们的政治交往中可谓摩擦不断,但终究没有公开决裂。究其缘由,大致有如下三点:一、胡对蒋的批评与讽谏是以支持为前提的;二、蒋在内心虽对胡颇为反感,但在行为方式上仍有相当程度的包容;三、蒋不满美国干预中国内政,但又急需争取美援,他十分清楚,胡的背后有美国支持,故对胡适不得不适度地妥协。  相似文献   

19.
渡江战役是一场结束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大陆的重大战役。其发起时间的确定,与蒋桂之争和蒋介石的军事部署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桂系幻想防守长江,"划江而治"。蒋介石则撤退台湾,竭力搞垮桂系,并依此调整军事部署。根据蒋桂矛盾的演变,中共中央采取灵活的措施,调整和确定了渡江战役的发起时间,一举取得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