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叙述了20世纪初在城乡之间担当通讯职责的一位信客的大半生遭遇。课文重点写了信客的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了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品性的赞美和肯定。本文拟从文化伦理价值的角度解读文章的思想意蕴,以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移动通讯与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普及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随着“言”而无“信”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信客已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越来越显得可有可无。余秋雨先生却在《信客》里告诉我们一个信客所承载的见证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悲悯地见证了城乡的人情冷暖,更见证了社会改革时期,作者对“信客”这个看似微不足道人物的深度探询与怀念。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作者描写环境,刻画人物,记叙事情,目的在于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学习课文,要通过作者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也就是中心意思。要能够根据材料的取舍、内容的详略来分析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般来讲,对中心有表现力的材料用墨较多,记叙较详;与中心无关的内容,都要舍弃。分析课文的中心时,就应该去抓课文重点写的、详细写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对童年一件往事印象深刻的回忆,从对“摘打碗花花会打破饭碗”的传说的将信  相似文献   

5.
<正>《信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标星号的略读课文。搜索一下网上的课件,较常见的课堂设计如下:1.你认为"信客"这种职业有哪些特点?2.文章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3.信客经历了百般挫折,为什么还要坚持那么久?4.作者为什么要为信客留下文字?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体现了文章重点,但是实际操作未必顺利。一次,同年级某教师执教《信客》时也用到了类似的设计。第一个环节时课堂就出现了小插曲。  相似文献   

6.
我以为这篇散文,以雕琢胜,也以大气胜。这篇散文,作者记叙的是和他的一个朋友的故事。文章里介绍了画家的客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前赤壁赋》记叙了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场景。然而苏轼并非单纯的写情与景,在主客之间的问与答中苏轼还巧妙的传达出了他独到的人生哲理。笔者通过对《前赤壁赋》中作者的人生态度、写作手法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论述此作品散文诗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师: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生1:告诉我们待人要诚信,做事要恪尽职守,赞扬信客高尚的人格。师:课文在今天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相似文献   

9.
很高兴看到《信客》被选进了教材,尽管只是一篇自读课文,尽管篇幅长、难度大,但相信很多老师都不会放过这个让学生了解余秋雨及其散文的大好机会。我也一样,为学生设计了走近信客、解读信客、品味《信客》、追思信客、探究《信客》的爬坡式阅读过程。然而,在设计“品味《信客》  相似文献   

10.
《信客》一文中,作者多次设置了两难选择的境地,两难的构思,给读者以无限的思考余地。作者只是根据他的思维方式,给《信客》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但这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结束,反倒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样的两难构思,恰好成了读者思维的催化剂,读者的无限遐想和深刻思考可以由此而触发。作为文化而言,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只有这样的两难构思才能充分表现其魅力。两难构思造就了《信客》主题的丰富性,充分展现了魅力,从而吸引读者,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更自然、更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先生的《信客》一文中,老信客认为自己失信无法再做信客后,这样对接替他的年轻人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后一个“信”字即“诚实守信”之意,两代信客也基本上恪守了这个准则,许多读者也认为此文是褒扬信客之“信”,让人恪守诚信的道德准则的。真的如此吗?我们试按以下思路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2.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要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主要运用的是记叙的表现手法。但仅仅通过记叙。还难以把人们对人或事物的看法、意见、态度、主张等充分表达出来。如果记述中能恰当地穿插一些简洁的分析议论,则更能表现作者的爱憎,也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想上的共鸣,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产生明显的作用。因此,假如我们把记叙比作是“画龙”,那么议论则可比作是“点睛”,  相似文献   

13.
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写过的一篇散文《信客》(收集在《秋雨散文》中)被收入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信客曾经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历史舞台。当时邮政事业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联系就靠信客。信客成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乡村联系的纽带。余秋雨先生借信客这个狭小的舞台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缤纷的色彩。一、人性的美好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积劳成疾,却始终任劳任怨。每到一地,既要散发信、物,还要接受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许多额外的工作,经常帮助写信、读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外出谋生者…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必修四新课标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在第一百三十一页提到《张衡传》的“记叙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不少资料上也提到类似的看法。我对于何为该文的记叙重点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记叙的重点是通过张衡的仕途经历凸显其为人之品、为政之德。  相似文献   

15.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通讯、传记、回忆录、散文、小说等都归属于记叙文。阅读记叙文,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们,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6.
《藤野先生》是一篇感情深沉的记叙散文。记叙的重点是藤野先生对作者——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教诲,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结识——相处——惜别——怀念”构成一个整体结构。而文章的开头部分一至五自然段记叙的却是鲁迅结识藤野先生之前的一些事情,似乎与文章的主题不大相关。我们平素辅导学生作文时,经常辨到要围绕中心选材,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开头与中心思想的联系呢? 一、本文主要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文章开头(一至三自然段)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一般记叙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能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弄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辨析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能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内蒙访古》课文前“预习提示”有以下一段话:“预习时要抓住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文中记叙的成份多,议论的成分少……”根据这段话,可以理解编者对本文表达方式的两点基本看法:一是夹叙夹议;二是记叙为主,议论为次。然而,课文后面所编“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又有这么一段话:“全文引用文献资料计十余次。引用的资料虽多但无堆积繁琐之感,反而觉得恰到好处,使作者阐发的感想、看法更有说服力,大大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识。作者这些引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用文献资料来佐证个人见解;一类是用考古资料来实证个人看法。”既然是“引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高中语文第一册的读写训练要求,首先是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记叙能力。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章,力求做到中心明确,内客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句流畅。为此,高中语文第一册安排了三个比较复杂的现代记叙文单元(第一、二、五单元),一篇短文《比较复杂的记叙》(附在第二单元后面),以及四篇比较复杂的古代记  相似文献   

20.
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写过的一篇散文《信客》(收集在《秋雨散文》中)被收入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信客曾经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历史舞台。当时邮政事业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联系就靠信客。信客成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乡村联系的纽带。余秋雨先生借信客这个狭小的舞台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缤纷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