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昂的《杀夫》是台湾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李昂创作上借鉴鲁迅问题小说模式,并有所超越。她以女性少有的理性,直接揭露社会弊病。该作品在今天对促进女性主义觉醒和抵制男性专权方面具有进步意义,但其在立意、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憾。  相似文献   

2.
李昂是台湾承前启后的女性主义作家,《迷园》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文着眼地李昂小说中的总体女性视野重点论析了《迷园》所呈现的女性主体意识:倾斜的两性关系;迷失自我的女性情态;复苏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陈可 《现代语文》2010,(2):133-134
李昂的小说《杀夫》讲述了一个“杀夫”的主题,深刻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从肉体到精神上的摧残,主人公不堪凌辱而残杀其夫,表现了女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铁凝的新作《笨花》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中潜藏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战争可以使男性成名成家、发财致富,而女性却成为战争与男人的双重牺牲品;日常生活对男女关系混乱的认同凸显了女性权力的丧失;无论是地狱还是天堂,女性的解放都充满艰辛而归于幻灭。作家通过叙述历史,发现了女性往往因"正义"而被摧残与戕害的荒唐,并通过"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残酷解构了男人的"丰功伟绩"与自恋的呓语。可见,《笨花》与其说是发现历史中的女性,不如说是女性去发现历史。  相似文献   

5.
在肯定《西窗》与《PreludesⅠ-Ⅳ》可比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从作家的写作心理及作品在诗人创作生涯中的地位来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从<金大奶奶>到<闷雷>再到<玉卿嫂>,三篇小说一方面展示了以"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为主角的世情生活景观,展现了女性主体不断成长的过程,表现了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又以一种现代的叙述技巧与价值意念确立了自己的现代小说品质.  相似文献   

7.
在对20世纪中国小说隔膜主题进行研究时,我们注意到巴金重点表现的是家庭成员间的隔膜,如代际隔膜、夫妻隔膜、婆媳隔膜、兄弟或妯娌隔膜等。但是和鲁迅表现凡俗人"几乎无事的悲剧"的"深切"与复杂不同,巴金则把这些隔膜直接表现为矛盾或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有时甚至达到"有我没你"的激烈程度,《寒夜》中的婆媳冲突就是这样,以至于左右为难的汪文宣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女人为什么就不能原谅女人?"对此,本文主要从社会历史现实等外部环境,思想观念等文化传统,特别是从女性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妇女是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成员,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却是弱势群体。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传统思想、时代意识、文化风尚和社会习俗等因素,决定和制约了妇女的处境,因此妇女问题本身就有着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一些研究妇女问题的理论著作中,对这种情况有着程度不等、视角各异的叙述与阐释,然而总不如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妇女问题所呈现出来的那样具体和形象、丰赡与深邃。  相似文献   

9.
王卓妤 《英语广场》2023,(12):47-50
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1955》以独特的女性主义叙事技巧向读者揭露了白人物质世界的矛盾与虚伪,同时也展示了黑人女性的创造力以及黑人布鲁斯音乐的魅力。小说既表达了作者对白人至上社会的批判,对黑人妇女文化的赞扬,又展现了女性话语权威以及女性意识。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理论,从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两方面着手,对小说进行解读,可以发掘出作品中的话语全文和女性意识,对作品更深地解读。  相似文献   

10.
《一千零一夜》女性形象虽千姿百态性格各异 ,但将其分类整理可分为美丽、温柔、善良的理想女性和阴险狡诈、刁蛮淫荡的邪恶女性两大类。本文从智慧美、勇敢美、情感美和奉献美四个不同的方面对理想女性的内在美进行论述 ;对邪恶的女性形象从淫荡、阴险狡诈、嫉妒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另外本文还从妇女的人身、婚姻家庭、社会思想观念等不同的角度兼论了中古阿拉伯妇女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12.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小说围绕两个黑人女孩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选择展开叙述,塑造了多位性格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其中,秀拉祖孙三代在社群中个性十分突出,尤其体现在对爱情和异性的态度上,成为莫里森笔下“新世界女性”的代表。分析伊娃、汉娜和秀拉代代传承并且不断发展的爱情心理,不仅能加深对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理解,对揭示女性反抗传统、追求自我发展的主题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傅爱毛小说创作一以贯之的主题,她始终用充满温情和悲悯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用细腻、柔婉的笔触探索存在的意义。傅爱毛不张扬、不锋利,她的文字朴素自然,不做形式和技法上的刻意追求,但正是通过这种不够现代的写作策略,傅爱毛表达了醇厚而深沉的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母女关系为视角,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喜福会》中对构建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探索。文章从民族身份、性别身份、文化身份三方面对华裔女性的身份做了分析,探究因文化冲突、语言隔阂,甚至阶级差异而造成的更复杂的母女关系,并进而讨论在双重文化处境里,这些女儿们在经历与母亲冲突和磨擦过程之后,如何撷取中西文化上的特点来适应美国情境和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在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中,女主人公凯蒂,美丽善良,富有爱心,但却由于家庭的压力和落后的封建主义以及传统的准则,使她从一个纯洁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轻佻浪荡的女人。作者通过塑造这样的悲剧形象有力地抨击了传统道德标准的妇道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在20世纪初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极端的低下,她们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只能享有极少的经济,政治以及教育的权利。从而进一步揭露了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  相似文献   

17.
张翎的中篇小说《阿喜上学》,以截取横断面的形式,描绘了华人移民后代阿喜在金山的生活与命运。与其说这部作品表现了一代海外华工共同的生存境遇与理想追求,倒不如说其彰显出明显的女性意识。首先,小说通过描写阿喜的日常生活,揭示了海外华人女性艰难的生存境遇;其次,小说也通过展示阿喜为了求学做出的各种努力,表现出其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阿喜这一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在海外华文文学的人物序列中显得异常可贵。  相似文献   

18.
张凌 《现代语文》2006,(8):55-56
莎菲女士往往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觉醒的现代女性的代表,被茅盾称为“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一位个人主义、旧礼教的叛逆,她要求一些热烈的痛快地生活,她热爱着又蔑视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爱,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她终于从腼腆拘束的心理中摆脱,从被动到主动,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高于诱惑的红唇后,她就一脚踢开了那不值得恋爱的卑琐青年”。一直以来矛盾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大胆的描写”,莎菲的“叛逆的绝叫”评论,成为对《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的盖棺定论。莎菲也成为“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矛盾心理的代表”的典型,以至于中国所有研究本土女性主义的研究都绕不过“莎菲”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19.
林白早期的小说创作以个人言说为主要特征,代表作品如《一个人的战争》等;第二阶段以《万物花开》为起点,特点是关注底层人物,更多民间的因子由此渗入;第三阶段以《致一九七五》为开端,历史的介入使得文本在气象上更加宏大。简言之,林白小说创作的变化可归结为私语的放逐。  相似文献   

20.
梅娘的小说表现出显著的女性意识,这种意识突出表现为对知识女性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通过对女儿们、妻子们悲剧命运的展示表达了作家对深受男权制文化压抑的女性的深切同情;作家肯定女性本能的欲望,勇于展示女性的身体之美,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敢于对那些伤害了自己的男性实施报复,相反的是,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则显得可怜可恶,这都表现出作者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