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诸多论者对孙悟空的形象意义解读往往从政治的角度,从人物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为依据。本文试从生命个体的普遍性上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解读,通过个性化的手法用孙悟空这个个案,形象地展示出一部人类追求史。书中的种种情节都是人类追求之心路历程的光辉印迹。孙悟空的生命历程可分三个阶段:闹龙宫地府——大闹天宫——护卫唐僧西天取经。自称"齐天大圣"的孙悟空从"大闹天宫"的失败,到西天取经的成功被封为"斗战胜佛",蕴涵着光辉的生命历程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包含了作对社会与人生多重化背景下的探索与追求,因此,要正确把握这一形象,就必须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从作所处时代的化特质来看,孙悟空实际上是封建时代事功型的斗士形象;从民族化的高度看,这一形象体现出强烈的抗争与进取精神;从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看,这一形象体现了人类共同的自由精神、秩序精神和为人类群体奋斗的精神。其形象的基本内核,便是为造福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其中困扰着研究的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的矛盾,是人类自由精神和秩序精神矛盾统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游记》小说的广泛流传,孙悟空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符号,但从人性角度看,其所指层面有所缺憾,《大话西游》则从爱情方面给予成功的弥补,从而使孙悟空符号的所指在一定意义上有了变迁,这体现了艺术形象符号“与时俱时”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孙悟空影象入手,分析了《西游记》在对孙悟空形象的超我性塑造中,对人类寻求解放问题的理性思考,即人需要解放自身,摆脱各种束缚与最终,达到自由;但又不可放纵人性,要有一定的规范约束。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唐僧形象的意识活动因子和心灵的幻影,孙悟空的性格发展过程也就是唐僧苦心修炼取经成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孙悟空形象具有独特思想内涵:孙悟空是一个并非“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自然人,为了赋予生命以意义,确证主体存在的伟大,自然人必须变成社会人,必须在社会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点,必须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社会的承认,在这方面,孙悟空作了不懈的努力;同时,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蕴也带来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四大名著中,孙悟空和贾宝玉分别是《西游记》与《红楼梦》中的第一主角,若仔细对两者比较分析便会发现众多相似之处:孙悟空是寄托了作者救世愿望的补天英雄,无论外形还是内力皆披上了神话外衣;贾宝玉则是孙悟空形象的世俗还原,反映了他在现实人间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整个故事中最具光彩的艺术形象,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孙悟空集神性、兽性、人性于一身,在他神、兽、人三性合一的形象架构中,人性与神性的结合形成了他强烈的好名意识和勇于反抗的本质性格;人性与兽性的结合形成了他诙谐、乐观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孙悟空是几百年来家喻户晓的神话英雄。他智慧非凡,蔑视一切传统的礼法和制度,具有反抗压迫、战胜邪恶的战斗精神,体现了古代人民摆脱压迫的强烈愿望和反抗精神。他是动物性、神性和人性奇妙结合的艺术典型。他幽默诙谐的个性特征,使得这一人物形象让人们感到更生动活泼、逗人喜爱。这一艺术形象是真假虚实的辩证统一,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是《西游记》一书独有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你看过《西游记》吗?里面有一段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故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杨婧 《华章》2013,(32)
《西游记》中孙悟空变化多端、有勇有谋、视权利为无物、积极造反、乐观向上、至情至性,反映了人类本性对自由的追求。因此,而成为许多人理想的寄托和象征,因而人们习惯于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看做一个喜剧的角色,然而,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实则是一个更为深层次上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具有多层文化意蕴的艺术形象,因此我们对他也应该有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解读。从五行学说、生命科学、文学创作、原型学说乃至童话学、宗教学、比较文学等各个方面去“看待”孙悟空,都可以得出不错的结论。然而笔者更愿意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孙悟空,因而得出的结论是:孙悟空是人类心灵放纵与收束的象征,同时他又是一个带有悲剧意味的崇高美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3.
孙悟空人物设计褒贬的佛学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一部以神话小说为载体,通俗地图解佛学思想,弘扬佛法,点化众生的教科书,也是作者针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各种弊端开出的改造国民性的一剂良方。孙悟空在这个佛学著作申是人闻罪恶的制造者,《西游记》在前半部分对孙悟空所持的是否定的态度,作者真正肯定的是经过改造以后的“斗战胜”佛,真正肯定的是孙悟空的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孙悟空形象原型及其宗教精神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内蕴呈现为“形”与“神”完整统一的、“一多相摄”的结构体。而传统的《西游记》研究却普遍地忽略了它的“神”直接来源自明中叶现实生活的内容。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民间秘密宗教的深刻影响,小说中唐憎师徒的形象塑造亦都是以当时活跃于市井间的民间宗教家为原型的。孙悟空的奇幻历程正是这种宗教生活的艺术表达和审美升华。孙悟空形象中蕴藏的深刻的宗教精神是明中叶民间思想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整体上来看是一个不好色欲的人物形象,但在许多细节上却表现出若干"近色"的一面。这一特征与小说的成书过程有一定关系,孙悟空的色欲表现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游戏"与"色猴"文献影响,还与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和"好色"之风有一定关联,也是小说喜剧艺术与游戏笔墨的表现方式。孙悟空是一个被"文化阉割"的人物形象,其不好女色的特征是出于小说整体构思与艺术追求的需要,其色欲意识是其原型人物累积演化后遗留的文化痕迹,也是一种无关大体的"科诨"行为,因而并不影响其整体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较为特殊的一部作品。用浪漫和诙谐的笔法描绘了众多形象各异的妖魔鬼怪,为师徒四人取经过程增添了奇幻色彩。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核心人物孙悟空。这个人物始终贯穿全文,从出世到成为斗妖胜佛,都表现了他从追求自由的斗争到失去自由的过程,不仅是人生的发展历程也是精神轨迹演变的过程。本文从孙悟空生命升华过程入手,分析孙悟空悲剧形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西游记》前七回中“反”字的分析和孙悟空被动性的揭示以及“反叛”说证据的审视,并从作者的态度出发,挖掘出孙悟空更为真实的一面,一个任性的妖魔。  相似文献   

18.
自从动画艺术诞生,文学一直作为其渊薮而结伴同行。文学为动画提供了无数再创作的素材与可能,许多动画经典也因此而产生。作为神魔小说代表作的《西游记》一直是我国动画改编创作的一个重点。在历次不同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西游记》的动画改编经由故事的改写和情节的重构,孙悟空的形象也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72变,他由"神"与"猴"的共同体逐渐成为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了一切基本情感的人。通过叙述的转向和元素的重构来对比《西游记》的动画创作与原著小说的异同,是探究文学作品改编成动画艺术过程中继承和嬗变潜在规律的一种途径,其中孙悟空形象的变迁也正标志着中国动画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远不止于塑造了一个普罗大众喜爱的英雄孙悟空,更在于作家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众神于一体的等级森严的神话世界,而那个在与世俗世界并无二致的神界中艰难找寻自我而又最终迷失的孙悟空,更像一个悲情人物。他的悲剧人格也就更具探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抒写现实生活,又不类同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中,似乎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对此,历来的评论家曾有过种种的探讨,产生过不同的解释。明清两代评论家认为“或云劝学,或云谈理,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词甚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强调《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见”(胡适《西游记考证》);还有人认为书中是阐述“三教合一”的心学。近半个世纪以来,更多的人习惯于用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读这部小说,提出诸如“起义说”、“斗争说”等。但很多人忽视了这一视角,《西游记》是大成于人之手的,其作吴承恩在其中倾注了大量情感,此书不可能不融进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对社会清醒尖锐的批判与思考。所以书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