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意图] 日常生活中,物体的滚动现象是常见的,也是幼儿乐于探索的.如:幼儿在玩皮球的时候,总喜欢把球放到滑梯上让它自由滚落,或者用手推、用脚踢等,在玩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无意识的尝试,在尝试中去发现其中的"奥妙".平时在玩积木和笔及其它玩具时常会不自觉地让它们去滚动,这种无意识的尝试让我想到有必要引导孩子去发现一些原理.  相似文献   

2.
一、结构单元 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自然》教材中以“怎样认识物体”为标题的课文有五篇,其副标题分别是“水”、“空气”、“土壤”、“金属”、“岩石”。它们被分散编排在一、二、四、五等四册之中。我认为,它们在认识的层次上构成了一个大的结构单元。 二、教学重点 “怎样认识物体”的结构单元有着共同的教学重点。这重点就是教学生学会“怎样认识”物体。换句话说,这个大结构单元的教学是自然学科“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在数学课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数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并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感悟数学,认识数学,亲近数学。一、案例表述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活动课中,我曾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有一个学生根据袋子的样子,真的猜出了:“袋中装的是一些有棱有角的物体。”我随即说到:“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袋子里摸物体,说出形状,如果说对了,老师奖励…  相似文献   

4.
期待与失落     
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我似乎并不怎么赞赏,但弗氏弟子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却是深得我心。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种族心理的积淀,一种由初民开始、世代相传的心理遗产。毫无疑问,这种文艺批评的方法是融有某些社会学、人类学的意思在内的,因而用它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我觉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上有很多著名的效应 ,如何领悟这些效应的内涵 ,并把它们同我们的教学结合起来 ,用活效应 ,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值得探讨。一、首因效应与班集体建设最先接收的信息在人的印象形成中能起较大作用 ,它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正是首因效应的结果。班集体建设中学生对新班的最初印象将直接影响以后班风的形成。因此 ,对班主任来说 ,新集体的建设早在新生入学之前就开始了。要苦心酝酿使新生迅速形成“集体”的计划 ,精心地为“导演”集体主义“开场戏”而做各种准备 ,胸有成竹地迎接新集体的诞生。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可采用这…  相似文献   

6.
女性与自然的本源同构观念存在于远古就已形成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构建正是基于这种人类集体无意识在现当代人类央脑中的存在与激活。从这一“原型”出发,对认识、理解和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的缘起及其理论观点有着一定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弹力和静摩擦力往往是最难确定的.为了突破了这个难点,深化对弹力和静摩擦力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弹力和静摩擦力的“适应性”特点,并在教学中分层次,有步骤地让学生体会、掌握它们的这一特点,使学生对弹力和静摩擦力变化的复杂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适应性”是指: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情况发生变化时,物体受到的弹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通常会发生变化,表现出它们对物体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课教学中,有一些自然现象受时空限制,不能在课堂中再现,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投影片可以克服这一限制,而且图像清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尤其是活动投影片,可以模拟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画面产生动感,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认识物体的特征和构造,发现事物变化的原因,观察事物变化过程等,弥补传统直观教学手段的不足。 一、复合投影片 复合投影片,一般可用于认识物体的特征,物体的组成部分,物体的内部构造等方面的内容。如:在教学“果实的共同特征”的时候,我使用复合投影片,将果实分成3张投影片来演示。首先投出定片一果实的外型,紧接  相似文献   

9.
容易混淆概念的比较教学。初中物理知识中有一些概念含义很相似,例如:功和能,内能与热量的含义,学生很容易混淆,对此概念认识模糊,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它们的联系是:物体能做的功越多,它所具有的能就越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而能是做功的本领,它们的单位都是焦耳;两者区别是:功包括两个因素,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说明功是和物体运动过程有关,而能则是和状态有关。但它不一定在做功,能够做功和做了功是两回事。又如:内能与热量,它们的联系是: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  相似文献   

10.
教学现状 笔者发现,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 一、注重学生对圆的直观认识,没有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圆在生活中是依附于具体物体而存在的.许多物体上有圆形的面。因此,教师通常从生活实例中引入圆,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举例时往往说什么物体是圆的,没有区分物体和物体的面,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即合作。而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占主流的仍然是竞争与个人活动。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和合作观。鉴于此,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运用合作教学的模式,指导学生运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原型意象”这一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心理学论.他认为“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积累,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构成一种超越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地在一定的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形成一种族记忆.梧桐这一意象即是人类祖先千百年来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的积淀.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实施了"集体备课",以期达到思想碰撞、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对集体备课和发展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存在关系上的片面认识:有人认为在集体备课中存在着语言霸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集体备课变成了对创新的隔绝;还有人认为,备课是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的行为,不应该“集体”起来。这些认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集体备课的功能,阻碍了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步伐。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学习目的观是回答“为什么学习”的个体信念系统。因各学科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目的观。受教育者受传承性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导致僵化的学习目的观,不知不觉地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受某一具体、狭隘目的而学习的直线思维以及负性情绪导致的认知偏差的影响,学生讨厌学习甚至于放弃学习。因而支持学习目的观的多元化,尊重其内在发展方向,时间线“以未来指导现在”的思路是纠正学习目的观认知偏差、进而改变学习行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心理效应即某个体的行为或某事物的作用,导致其他个体或事物发生相应变化的因果或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往往不能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或是对它们只是有一些模糊的或是片面的认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心理效应无形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它们,在掌握它们的基础上将它们巧妙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红领巾、三角尺、时钟和折扇等学生熟悉的物体。学生观察后,电脑屏幕上消失物体的颜色,退去图形中的一些线条,只留下一个角。学生认识到:角存在于身边的物体中。接着,学生在折、摸、辨、比、画角的过程中理解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征。课后,教师留给学生作业:仔细观察,你身边的物体中有哪些是角?在作业完成后的汇报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见电线和电杆组成了角,看见房子顶上有角,发现人在走路时两条腿形成的角,知道每个人的拇指和食指可以构成一个…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呈现下降趋势,这与人类正常的生理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在我国中小学生中出现这种怪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认识了科学上的几种心理效应后,我们便不得不承认这与社会上家长、教师的某些传统道德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效应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条毛毛虫摆放在一个花盆边缘上,使它们首尾相连,围成一整圈。再在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然而,由于他们有“相互跟随”的习性,致使它们首尾相接,一个接一个地在花盆沿上…  相似文献   

18.
正【"望":病例观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这节课比较难教,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二是在小学数学中,分数一般都采用以下定义: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个人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基本上是由原型构成的.荣格认为:原型概念是集体无意识概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联物,它表示似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种种确定形式在精神中的存在.原型的一种众所周知的表达方式是神话和童话,本文将对童话中“原型”、“集体无意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根据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重新审视简·奥斯汀女性小说《艾玛》,分析《艾玛》中主人公的最终选择,从而找到女性视角下的集体无意识表现;从女性惯有的爱情婚姻、家庭和阶级门第的观点出发进行研究,论述了《艾玛》中选择的必然性;借此可以看到简·奥斯汀作为女性作家,虽然较以前女性作家有了一些突破和挑战,但并不能完全走出父权社会带给女性的压抑,这可以说是女性天然形成的弱点或是永远无法摆脱的枷锁。所以借《艾玛》中对女性的选择的集体无意识分析,以此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