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然是生命的物质依托,生命是自然的精神性灵,自然与生命相得益彰。中日重要作家郭沫若和川端康成,在其小说中以日本岛国为艺术天地,专注于自然风物与人物心灵的和谐统一,热衷于花与人、樱花与女人的相互观照,表现了物我如一、物心契合的生命观念。这与二者共同的日本文化印记和东方文化血缘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为数不多的几篇表现男女性爱,关注生命现象的生命小说,将自身作为生命“标本”予以剖析,现身说法,展示生命本真面目,透视生命奥秘,从中不仅表现了这位“五四”先行的坦荡胸怀,开放心态及科学求真精神,而且还显示了郭沫若对男女性爱与人类明的关注与思考。此外,由于郭沫若最先在中国小说中从自然人性角度探讨男女性爱和生命现象,从而使其生命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还具有开风气的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活于同时代的沈从文和川端康成在小说创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人物塑造上:爱与美的女性形象;在人与物的对应关系上:情案交融,物我同一;在作品的基调上:淡淡的哀伤。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的不同又使二人的小说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在着眼点上:乡村陋习、丑恶文明的批判和因美的消失而表现的人生虚无的宗教观;在艺术手法上:民间传说、神话与意识流、象征、暗示。  相似文献   

4.
刘雪宁 《考试周刊》2011,(47):22-23
川端康成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合了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形成了独特的美意识。本文以《伊豆舞女》为例,分析其中的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6.
"死亡就在我们脚边"--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端康成的作品大量地描写了死亡现象,反映出他对生与死、生与美、佛教轮回独有的看法,而其死亡意识无疑是受到早年的“孤儿的感情”、禅宗思想和日本物哀传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美:一、日本式的传统的美;二、东西合璧式的日本小说现代美;三、表现作家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川端康成小说的独具的美。  相似文献   

8.
论郭沫若的城市意识与城市诗(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写现代都会生活和物质明的城市诗,是20世纪新诗发展中现代性趋向的一个重要方面。郭沫若的《女神》及稍后的其他诗歌创作,在这方面的实践,可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诗先驱性的探索和尝试。在这一系列诗作中,他由重视情感的表现,到重视感觉发掘,特别是重视新的感觉和经验的开掘,重视用“近代人的脑筋”对新的感觉与经验的发现与捕捉,从而实现了诗歌美学上的突进。其“雏形”期城市诗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新的感觉与现代性审美转变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新诗实现自身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美学欣赏逐渐成为文学作品欣赏的重要内容,而且具有较高的价值。在介绍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分析川端康成小说美观观念形成的原因,最后分析其美学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的小说就人物而言,群体上形成的空间较小,而侧重于对人物个体“内宇宙”的考察;在背景场景描写上,不追求宏大的社会政治叙事,善于把人物糅和在自然环境之中,充分展示生活在这种环境并与之交融起来的人物美,呈现的是局部性空间特征。川端康成小说的空间艺术特点与其本人的人生际遇、美学追求以及日本的化美学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是早期的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后来成为新感觉派的一名骁将,川端在其作品中以“美”“悲为基调塑造了种种男女悲欢离合的恋情;大自然的美在川端笔下是用以烘托人物感情变化,刻画出人物性格的,他的伤口中常常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他认为这是一种美学思想,川端康成把日本古典学风格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熔铸一体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漂泊模式与寻找主题是互为关联的存在.漂泊是叙事的基础,寻找则是精神的皈依,是抒情的根本.通过漂泊模式与寻找主题的契合,完成了小说叙事与抒情的交融,以诗意的声音传达着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在20世纪的东方文坛上,沈从文与川端康成式的漂泊寻找并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人类内心普遍的焦灼和困惑,因此也就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作为一种创作手法,与川端康成的创作理念是相辅相成的。川端笔下的意识流的实现形式往往是听觉、视觉、梦境和潜意识。这种意识流的创作倾向,又是与他的文化氛围、个人经历和所处环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与自觉是文学创作的"双翼"。网络文学"双翼"失衡表现为自由失度与自觉缺乏,具体表现在创作自由失度、网络接受失度、创作主体文学自觉意识缺乏、功利化游戏化倾向明显、作品缺少生活体验和人文关怀、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等方面。加强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比较研究、建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强化网络文学主体性是实现网络文学自由与自觉"双翼"失衡文学救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时空倒置是意识流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技法。然而,不同的作家在使用这一技法时却有很大不同。本文将以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这两位意识流小说大师为例来讨论他们在使用这一技法时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与精英创作相对的草根创作是农民工小说创作的半壁江山.其中蕴含的独特的生存意识既是"打工作家"特殊人生体验的展示,又是农民工阶层生存理念的表现.展示农民工面对苦难的坚强刚毅与知天认命,强调农民追求"现代生活"的合理性,看重农民工的生存权,是草根创作生存意识的具体表现.平民性、底层性、凡俗性是农民工小说草根创作中生存意识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7.
自古希腊以来,"摹仿说"与"镜子说"一直占据着文学创作"真实观"的主流地位,这一共识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完备。然则现代主义的盛行,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对真实的认识。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观照下,以《斯万的爱情》为例来探寻普鲁斯特对真实与时间的看法,可以还原其建立在独特时间观基础上的真实观。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五四婚恋小说个性解放主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解放是五四时期各类学题材的主要表现主题。婚姻爱情成为作家表现个性解放思想最常用的题材,五四作家几乎都涉猎过这一领域,鲁迅小说代表了这一题材的最高成就。五四作家从多方面展现了个性解放主义的悲剧,子君的悲剧最具典型性。五四作家对个性解放的狭隘理解限制了他们的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来关注个性解放,鲁迅则始终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五四作家在追求个性解放过程中走向禁欲和纵欲两个极端,鲁迅对两都作了批判,灵与肉结合的爱情才是合乎人性的爱情。  相似文献   

19.
郭平的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叙述和小人物群像的刻划,再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普通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他们在改变自身生存状态上的努力,对流俗的抵抗和对生命价值的寻找。  相似文献   

20.
当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了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小说的繁荣,同时给传统小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的相互影响使二者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对比变化。从时代环境、语言环境、书写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入手,进行二者生态环境的对比,以期营造更为健康宽松的小说创作的生态环境,促进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