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齐物论》作为《庄子》一书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关于物的探讨贯穿于整个篇章。本文旨在探讨庄子哲学体系下“物”的深刻内涵,进而超越外在的形式与表象理解庄子之“道”,同时发掘庄子“物”思想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追求内心平衡的重要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庄子》关于道本身的无为无形又可得可信的特征,以及道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作用上,可以理解《庄子》道的思维特征及其对哲学的贡献;但《庄子》在道与物的关系上虽有精辟而深邃的观点,最终却失之于其相对主义方法论,“道”从一般的哲学抽象范畴变成了神秘主宰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对《庄子》中的“情”字的理解,引发出性情与感情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情”。针对此二“情”在庄哲中的地位及影响,来阐明二情与道,二情与庄子理想人格的关系,以及二情对中国后世文人深重的影响,造成三种典型品格类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物感说"是我国魏晋文论中的重要学说,论述的是作家创作中"物"与"情"的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作家有感于四时景物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刘勰则将"物"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客观外物,并强调了"物"与"情"的互动关系,钟嵘则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纳入"物"的范畴,并将"情"推到了至高的地位.同时,刘勰和钟嵘还进一步论述了作家如何写"物"以传"情".庄子的"至乐"说、《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理论、蔡邕的"肇与自然"说,是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前人及时人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一理论产生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5.
《齐物论》是《庄子》内七篇中最重要也最难解的一篇。自古以来,对"齐物论"三字的理解和读法就存在歧异,有认为"齐物"连读的,有认为"物论"连读的,有认为"齐物"而兼"齐论"的,莫衷一是。显然,"齐物论"的读法取决于如何理解,而如何理解取决于全文的主旨要义。如果把《齐物论》置于内七篇的思想整体中来探究,会发现物我关系是《齐物论》行文的基本线索。物我对立是庄子力图要超越的,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万物齐一",而是从根本上做到"吾丧我",以臻于"未始有物"的至人之识度。经由"吾丧我"而来的,是根本无"物"可言。因此,"齐物论"只能理解为"齐同物论",相应地只能是"物论"连读。  相似文献   

6.
明代桐城《庄子》研究之风十分兴盛,学者们主要通过以儒解《庄》和会通《易》《庄》的方法来阐释《庄子》,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表现出独特的学术文化特色。同时方以智、钱澄之等人,又因遗民身份,借《庄子》研究来表达故国之思、爱国之情,使明代桐城《庄子》学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为庄子学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7.
袁宏道以不恃情量来解《庄子》的"逍遥",以"无常"和"物本自齐"来阐释庄子的《齐物论》,以生之如戏、形去神在与即生无生来论述他的生命观,以无我除执论述《人间世》,以"觉明真常"释《庄子·德充符》中的"德",最后论述了"天道自然"的治世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悠久绵长的文化史中,《庄子》是一颗极为璀璨的明珠。可以说,庄子的关于审美的理论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这部著作中莫测高深又颇有见地的理论,笔者对其中的一些理论有一些新理解。今录于次,以期方家赐教。对象的感情,实质上是一种经由想象力的活动,或者是推动想象力的活动。当一位诗人与对象(物)相触时,常常与物以内的生命及人格的形态而使天地情化(卡西勒  相似文献   

9.
《徒然草》第三十八段中,兼好法师在批判世俗人们追逐名利的同时,对世俗人们的"智"进行深刻剖析,并援引庄子思想加以否定。通过比较《庄子》本文与成玄英疏,看兼好法师是如何理解《庄子》思想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庄子内篇的一个本体性的哲学诠释。彰显七篇包含的辩证发展的前提:宏观超融的道的观点引发了齐差异万物于一同的论述。过去对齐物论的说明争论可以由《逍遥游》作为起点来加以解决:齐物论者,非齐天下的物论也,而为齐天下之物之论;此处应显示出本体诠释的整全性而不必陷入个别经典诠释的质碍之中。齐物之论有其前提,也有其后果,如此方能说明齐物论后五篇的辩证发展,形成了对庄子内篇的整体的本体辩证的深入理解,为庄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汉学家或汉学派A.C.Graham等对庄子文本的某些看法进行了批判的回应。为了论证此观点,本文先从庄子其人处入手,进而分析了《庄子》与《老子》、易学、禅学的思想异同。《老子》以简易的方式发挥了有无变易之"道",而《庄子》则运用"寓言""重言""卮言"以更细致地、更扩大地强调了"道"的曲折变化;仍能统一宇宙变化的真实感与无常感,导向禅学中变中见常、常中见变的智悟。从以上的比较之中,可以凸显《庄子》既出且入的本体辩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贯通对《庄子》内篇七篇的整体理解:《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七篇中的本体思想原理,从整体与个体的层面上发挥了本体之知,之用,之行。本文因而彰明了内篇七篇中道与人的本体之知见与用行之合一,形成了《庄子》的本体辩证哲学。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offers a philosophical-empirical account of embodied skilful performance in the practice of plant biotechnology. Drawing on the work of Merleau-Ponty and others, we elaborate how skilful performance emerges from and through reciprocal relations encompassing the body-in-the-world and the world-in-the-body.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article lies in offering an account of skilful performance that is attentive to a perceiving, motile, feeling body entwined with world. In genetically modifying plants, scientists direct their senses of touch and vision to manipulating plant materials and matter, ‘reading’ subtle changes in tissue cultures, plantlets and so on. In rhythmic movements, they extend their bodies through skilful use of complex equipment, while calling on ‘intuition’ to guide their work. Skilful performance, then, relies on our lived body that is not merely a physical object among other objects, nor a passive instrument for the mind, but dynamic and inescapably entwined with people and things in a world in flux. Bringing to the fore how perceiving, motile, feeling bodies are implicated in skilful performance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d workplace training.  相似文献   

12.
人生后期的曹植至少受到了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困扰:遇谗被疏,性命之忧,四处迁徙和有志难伸,并因此体验到了巨大的生命苦闷。上述状况对曹植后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其笔下的事物皆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我们若要全面而形象地理解曹植后期的悲剧性生命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苦闷,则仅仅从其部分直抒胸臆的诗篇求之显然不够,也许其数量众多的咏物诗、闺怨诗、游仙诗等才是更好的考察对象。因为从本质上说,这些诗歌均是生命苦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哲学构建了一个意义世界,此意义世界涵涉多个领域。阳明之"心"具有本体之心和主体之心两个层面的含义,作为本体之心,它可以向内,向外两个方向展开,作为主体之心则含有个体之心和类心两方面的意义;阳明之"物"指客观事物,但更多指向"意向客体",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后者包含事物和事实两个层面的含义;阳明之意义世界的第三向度是关系——心物关系,具体呈现为意向性。心、物及二者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心物在不同向度的合一,即意义世界的多向度构建。  相似文献   

14.
同情既是一种开放、温暖的认同心理或意向,也是将他者、他物吸纳于自我心灵,又将自我融入他者之中的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同情性教育可以被概括为“以同情的态度行教育,用同情的方式育同情”。对同情之生成条件的整体把握,有助于辨别同情精神之根本、理解同情性教育的精神追求。同情性教育寻求的关系平衡并非基于一般层面而言的,而是与同情内在的条件性因素相呼应,注重心灵、情感、想象、感知等的互通,力求在具象与抽象、情感与理性、个体性与向他性之间达成平衡。  相似文献   

15.
近世流传的《庄子》文本,主要依据的是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而《庄子集释》又依据清光绪十年甲中黎庶昌刻《古逸丛书》覆宋本《南华真经注疏》。覆宋本《南华真经注疏》又据日本赐芦文库所藏南宋残本(今藏静嘉堂文库),及日本万治坊刻本《庄子注疏》三十三卷,参校《正统道藏》本《南华真经注疏》三十五卷,重刻而成,因《丛书》所据多为宋元旧本,且刻印精美,影响深远,然而此书讹误实多,影响恶劣,贻害至今而仍未得到彻底纠正,故不得不详加校勘,以绳愆纠缪。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的运用看,王阳明的"物"有三种意义:一是"外物"的物,即把物当作客观本然的"外物",这种纯粹的认识论视角阻断了存在与"心"的意义关系;二是"意之所之即为物"的物,它可以从意义世界的建构来理解,指明了心与物可以交感循环;三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一体之物,它关涉心学的基本感性论,阐明了心物交感的最终依据。第二层义与第三层义内在统一,而与第一层含义相对。  相似文献   

17.
诗人在创作中,主体心理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转换机制,即审美相似律。而这条规律恰恰就是使诗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而这客观主观化和主观客观化的互动基础或前提是客观与主观之间存有某种直观的相似性,诗人正是凭借这种直观的相似性来寻找艺术的感性形式。文章将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外在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以明晰王维诗歌创作中外形式生成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中的行为母题,能包括许多成分并迅速结成一个大的情节单元。在此过程中,许多可以给予不同突出贡献的因素在一起作用。应强调情境的一方面与另方面的行为或事件之间的区别,情境刺激人物去行动,而且多数情况下它或早或晚转换成一种行为,或引出另一个全新的情境。母题的品质受到特定模式或作家语气相当大的影响,通常被名为"基本流派特征"的东西(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也可能变成模式。  相似文献   

19.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认为“情”产生于外物对“性”的刺激,而“性”又是天赋的,这就给“情”的产生找到了一个哲学根据——“天”。但如果“情”不受到节制,就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灾害,依此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也不符合“礼”,所以《性自命出》要求艺术家必须以“礼”节情。另外,《性自命出》认为不同的“物”刺激相同的“性”会产生不同的“情”。因此,不同地域、时代、环境等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审美爱好或倾向,因为审美活动需要情感的催使,情感始终伴随着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20.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只要感觉良好,做事就顺畅,反之,做事就难以奏效。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良好感觉,那么教学效果无疑就是比较显著的,这是教学成功的一种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主要应给学生三种感觉:鲜活、乐美、信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