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大资源观下,红色非物质文化及其成果因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被纳入资源之列。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各类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它包括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为主题,鼓舞人民斗志、积极向上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口述红色历史,以及以牢记革命历史、弘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为主题内容的文化空间。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精神和教育价值,作为资源,还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它是世代相传、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以及促进其发挥积极作用有着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和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既是民族情感的桥梁和维护祖国文化繁荣的基础,又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地方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及内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阐述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定位和意义,并对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既是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江西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表现所形成的文化空间.以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作用,有效地开展高校音乐课程教育,实现对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辽宁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整个辽宁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乃至于建设和谐辽宁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依据新形势下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建立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必要性,提出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声像档案的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不仅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意义更加重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差强人意。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属性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社会现状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从而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等三个方面,细致的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是旅游行业最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元素,对于游客和旅游市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双赢,才能促进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社会文化人类学对于人类文化形成的一些理论认识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作者认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对背景知识的认识、对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的认定、对于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的“人类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保护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不可或缺的责任,人类学可以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出它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的大量尚待破解和利用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加强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些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非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对我们祖先五千年文化的一种认同。学校通过让学生认识、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精...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5,(61):9-11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国家文化繁荣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传承环境恶化、缺乏群众基础、缺乏长效传承机制等客观问题。在当前信息时代的信息化环境下,可采用建立数据库、搭建虚拟博物馆、多渠道培养文化受众、重视科学研究等保护策略,解决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及时保护与科学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都是精华,也有糟粕;并非都处于濒危状态,处于濒危状态、面临传承危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并非都属于民间文化遗产,传统上层文化、主流文化遗产是同样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糟粕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上层文化遗产也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保护。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很丰富,但发达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并非不丰富。澄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我们准确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和保护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对于研究世界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分析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工...  相似文献   

14.
邱艳 《华章》2010,(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承载,彰显了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与多元性.本文对"万载开口傩"的历史发展做了初步的探求.  相似文献   

15.
蒋宾 《广西教育》2012,(18):13-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历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的、口传的、质朴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弥补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这为地方史、专门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帮助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地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楚雄彝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楚雄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带来了彝族群众价值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陷入逐渐减少甚至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前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指南》的要求,详细介绍了新疆传统手工艺——桑皮纸的基本情况、独特性、历史传承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保护情况等内容,对新疆桑皮纸的价值体现进行了研究。认为桑皮纸是维吾尔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对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中国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教育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但是调查发现,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普遍不高。由此可见,在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推广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程,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点,源远流长。文章阐述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现状,分析了抢救保护原则,提出了抢救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的。如何将人民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