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今存于国家图书馆的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的正文中,有大量证据证明,该书是一个早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刊本,其成书时间在明中叶,其最初写定者是南方人.最近,杜贵晨先生撰文不同意这一观点,但杜文所作的分析论证或言之无据,或证据不能成立.本文针对杜文作答,以更充分的证据说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其作者不可能是罗贯中.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刻画了一个“唯才是举”的曹操形象,他采用多种聚集人才的手段,对人才的选拔不拘一格,在对人才的使用上知人善任,任人唯才。“唯才是举”的政策为他带来了数量众多的高素质人才,共同撑起了曹魏政权的大厦。  相似文献   

3.
在<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故事包含着二难推理,本文试图对其作些逻辑分析: 用二难推理进行劝降、规劝等.如李恢劝马超投降刘备时说:……"今将军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而陇西又有切齿之恨.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而见张鲁之面,日下四海难容,一身无主.若复有渭桥之败、冀城之失,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人定胜天的英雄史观,纪传体的叙事方法,略貌取神、定而有变的人物塑造,以及壮美的悲剧艺术风格等,对<三国演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对商人形象的塑造是十分独特的.它打破了传统文学偏重于对商人进行道德谴责的认知模式,完全正面地肯定了商人的品德;打破了传统文学以个别商人为中心的结构模式,塑造出以刘备集团为核心的商人群像;打破了传统文学就商言商的叙事模式,将商人安排为历史演变大舞台上的主角,展现了商人在政治军事活动中的内在品格及其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这些反常的做法,既体现了历史演义尊重史实与历史规律的体制性要求,又显示出作家非凡的历史理解力与艺术表现力.就其原动力而言,则这一切又都是作家源于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之主体意识的强势介入与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论《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相貌的审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有相貌特征的人物较少,而且大多很简约,但刘关张的相貌特征却很详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经历了漫长过程才最终定型并家喻户晓的形象群,它们体现着我国传统的人物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描绘了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在社会中往往缺席,在物化的状态中存在着,更可悲的是有的女性人格变异,自我丧失,走向异化.作者很少有平等的目光关注女性,体现了男权文化的不平等的价值观--儒家的"女为男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王冬梅 《现代语文》2006,(5):119-121
在校读<国语>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家在断句上存在一些差异.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国语>的十三种版本(有两种是选本),就其中的九处断句有歧异的地方从多种角度比较同异,进行辨正,试图得出比较公允的意见,有益于对<国语>文本本身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曹操性格中的核心是毒辣残忍,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从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词组内在结构的关系以及版本上一些问题出发,考查了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所选<史记>几篇文章(包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注释,提出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曾秀芳 《天中学刊》2010,25(4):71-75
《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开始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新课题,也是从历史与文学拓展到文化,从应用科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其研究形式有三种:研讨会、著述、论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辨析了与《三国演义》有关的三个问题:(1)《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并非罗贯中的作品,而是明代后期书商编纂的托名之作。(2)桥国老与曾任东汉太尉的桥玄,籍贯和生活年代都不同,不能混为一谈。(3)历史上的诸葛亮曾任“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而非“军师”。当时的“军师”只是军事幕僚。而非军队统帅。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诸多志怪成分是中华文明沉积的写照,对一些故事原型的溯源再次印证了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而后代作品中诸多"置换变形"的成分,也为该作增添了亮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辨析了与《三国演义》有关的三个问题 :(1)《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并非罗贯中的作品 ,而是明代后期书商编纂的托名之作。 (2 )桥国老与曾任东汉太尉的桥玄 ,籍贯和生活年代都不同 ,不能混为一谈。 (3)历史上的诸葛亮曾任“军师中郎将” ,“军师将军” ,而非“军师”。当时的“军师”只是军事幕僚 ,而非军队统帅。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而且是一座灿烂的智慧宝库。在当今这个竞争的时代,站在自主创业的高度,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国》给予现代人的深刻启示:(1)识人用人,致胜之本.(2)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3)随机应变,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17.
从经营之道角度,《三国演义》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人才学教科书,经营之道首在识人、用人,这是致胜之本。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政治军事斗争和经营管理中关系全局成败的首要问题,是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生死存亡的根本因素;在群雄并起,竞争激烈之时,谁能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谁就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成为胜利者。有了优秀的人才,有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还需要灵活而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 ,直接阅读过其文本的人们不计其数。以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 ,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学者型读者、应用型读者、娱乐型读者。学者型读者主要从内容和艺术方面加以思想文化研究 ,应用型读者基于各自主观需要加以实用主义的应用吸收 ,而更多的读者是把它作为颐养性情的对象进行欣赏的。学者型读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阐释小说文本 ,肯定或者否定 ,都是对文本潜在意义的发掘 ,引导着应用型读者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功利性价值 ,加强了小说文本与普通读者的沟通 ,为扩大和深化小说文本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 ,各类读者特别是专业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常常发生分歧 ,反映出审美情趣的变迁。读者审美变迁的背后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主要是受政治思潮、学术思潮、文化修养以及读者个体性的差异所制约。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的评点,尽管由于新的阅读和批评模式的生成而逐渐淡出了小说读者的视野,然而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研究个案,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国演义》评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如果我们要对《三国演义》评点系统做一个全面的审视,可以发现,这一研究至少必然会涉及一下几个方面:《三国演义》评点的版本分析,《三国演义》评点的主体研究,《三国演义》评点的文本阐释;在逐个深入研究的同时,推进并形成整个《三国演义》评点的立体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对婚姻的描写 ,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化形态上 ,是中国婚姻文化的历史积淀 ,具有婚姻文化的交换功能与政治结盟的性质 ;在艺术表现上 ,是为了增强情节结构的艺术感染力 ,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