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朝鲜开城停战谈判期间,在我方代表团,我曾与浓建图同志共事三年,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当时,特别是在斗争比较艰难的时刻,建图同志的榜样曾给我很大的启示和教育。令人难忘的是建图同志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由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建图同志在朝鲜三年,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应该说是大大超额地完成了任务。人们都很熟悉建图同志以吴敏的笔名发自开城的许多锋利的报道和短评,有人以为建图同志就是新华社驻开城的专职记者。事实上,建图同志当时肩负着很繁重的任务,作为代表团新闻处的处长,他  相似文献   

2.
在华中我认识包之静同志是在一九四五年秋。那时,抗日战争胜利了,新四军收复了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城,将原被城池和交通线分割开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联结成为大块的华中解放区。在华中设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设在淮安城。同时,成立“苏皖边区政府”,机关设在淮阴城。这时候,由战争到胜利,局面开展,气象繁新,各路人员云集在淮安、淮阴,听候组织分配和派遣,或者路过两淮,稍事休息。我们苏中报社和新华社苏中分社的大部分人员也奉命调到淮阴,因而我得以重见范长江同志和新识包之静同志。他  相似文献   

3.
忆子野同志     
偶然听办公室同事谈起王子野同志逝世的消息,开话我还有点将信将疑;几个月前,我还在他家里同他畅谈美学和文化传播编辑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这位可敬的老编辑家,又是学术上热心助人的长者,怎么就这样过早地去世了呢?等到证实这是事实的时候,我深为我国出版事业的重大损失和个人友谊而萦回不已。  相似文献   

4.
忆杨刚同志     
1986年4月,我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讲学。经校方介绍,去独立城杜鲁门图书馆查阅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总统档案,意外地从一个卷宗中发现40年前杨刚同志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用打字机打在两页白色打字纸上。第二页上信  相似文献   

5.
忆周惠同志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为历史做出贡献的人更是不能忘记的。今天我们刊发一组纪念周惠同志的文章,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为内蒙古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他的身上记录了内蒙古的历史,留下他的档案就是留下了那段历史。名人档案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名人都串起了一段历史,而这些档案又是历史中的亮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章能够唤起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回忆,也能唤起社会对名人档案和档案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忆杨刚同志     
1986年4月,我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讲学。经校方介绍,去独立城杜鲁门图书馆查阅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政策的总统档案,意外地从一个卷宗中发现40年前杨刚向志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用打字机打在两页白色打字纸上。第二页上信的末尾有用蓝墨水写的Yang Kang两字的签名。发信日期:1946年1月20日。地址:纽约市西69街116号。这是杨刚同志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献。全文翻译如下: 亲爱的总统先生: 本人是中国重庆一家中文报纸的驻外记者。不过我现在只是以一名中华民国公民而不是以我的报纸的代表的身份写这封信。  相似文献   

7.
忆世伟同志     
世伟同志逝世三个月了,但他那亲切热情、谦恭温良的音容笑貌,总是在我的眼前浮现,仿佛他仍然在勤奋刻苦地学习,任劳任怨地工作着。作为世伟的生前友好,悲痛的心情迄今难以抑制。每当我看到世伟案头那飘零的纸笔与残存的刀石时,桩桩往事一齐涌上心  相似文献   

8.
马季同志是我事业上的挚友,我与他相识合作长达40多年,这期间,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为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学习新闻战线前辈的丰富经验和高尚品质,本刊开辟《新闻战线老同志》专栏,希望老新闻工作者赐稿,也欢迎广大通讯员投稿。这里先刊登一组回忆原重庆新华日报社社委、编辑部主任、采访部主任,南京新华日报社首任社长石西民同志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忆田雨同志     
这是十一年前的事情.日子记不起来了,大约是1947年3月间.解放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田雨同志在平汉前线牺牲了.1945年秋天,为了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我们晋察冀和晋西北的部队,反击敌人,围攻大同.晋祭冀日报社长邓拓同志率领我们到大同前线采访.当时田雨同志表示非常羡慕,也想到前线去采访.可是,工作忙,腾不出手,他就没有去成.集宁战役,未歼灭归绥倾巢出犯的敌人.大同前线我军腹背受敌,主动撤退.举国注目的张家口处于东西夹击的形势下.我军为了保卫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集中主力于平绥路东段怀来地区,另一部分则转到平汉线北段发动攻势,牵制进犯张  相似文献   

11.
忆徐进同志     
徐进同志曾任华中新华日报副社长、苏南日报社长、江苏新华日报社长,并兼任过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和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副校长。徐进同志孜孜不倦、真心诚意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新闻战士的优秀品质。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特刊登两篇回忆文章,以示对老一辈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党委约我写篇胡耀邦同志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期间的回忆文章,盛情难却,便写了这篇短文,他们说,此文准备收在他们编写的《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一书中。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人帮”正在全国猖獗一时时,胡耀邦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他在科学院主持工作的时间不长,我作为采访这个部门的记者,有幸和他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我和他相处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他那种正直的为人,绝不向“四人帮”妥协的气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胡耀邦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上任不久,便着手主持“汇报提纲”的撰写工作。当时,…  相似文献   

13.
“我是学生” 1980年春夏之交的一天,编辑部领导要我向姜老汇报《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的框架设计和条目选收方案。当我到总编辑办公室,姜老立即走上前来,拉着我的手,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和蔼地对我说:环境科学是个新兴的学科,要编好《环境科学》这一卷,是不那么容易的。你在进行这一卷的框架设计和修订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工作渠道不通的地方,需要我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12日,袁毓明同志逝世整整十年了。在我们这些三十年前曾与他在《川北日报》朝夕相处、合作共事的同志们的脑海中,依然不时浮现出这位老同志的音容笑貌。毓明同志许多亲切的教诲和他那优良的思想品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长期以来始终对我们起着教育与榜样作用。最近,我们通过书信和座谈,把分散在成都、重庆、南充、达县、昆明、灵川等地有关同志对毓明同志的怀念联在一起,力图忠实地纪录下我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1日,是严佑民同志逝世五周年纪念日.作为他生前的最后一任秘书,他的音容笑貌和他对党的事业的耿耿忠心,以及对子女、身边工作人员在政治上的严格要求,工作、学习、生活上的言传身教等,至今仍历历在目,令我怀念,使我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6.
李长华是河南日报文艺编辑,当我听到他离世的消息一直不能从悲痛中自拔.人心须得人心换。是他捧出一颗热诚的心,温暖了我枯了凉了的心田,使我重又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使得我的人生之路又向前延伸。瘫痪人的精神痛苦大于肉体痛苦。我居住在穷乡僻壤的一方斗室內,终日倦卧床头,若不是抱在怀中的小半导体收音机能传来人声,跟躺在活棺材里一样了!精神痛苦折磨得我度日如年,痛不欲生.为寻求点生活乐趣,精神寄托,我找出孩子的废作业本,练习起了写作,把自身置于构思中的意境里,和构思中的人物一块活动,同构思中的人物共享喜怒哀乐……构思中的各个人物成了我的朋友,渐渐在心中活了,便把他们记在纸上.以此填补自己精  相似文献   

17.
颜林 《四川档案》2006,(2):27-28
胡耀邦同志作风平易近人,深入群众,堪称楷模。他十分关心贫困山区人民的生活,深入贫困山区调查研究。1983年12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莅临“酒城泸州”视察。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八年一月的武汉,实际上是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和太原失陷后的全国抗战中心。国民党政府当时名义上已迂都重庆,但许多政府机关乃至军事指挥机构都集中于此,大公报、扫荡报、武汉日报和邹韬奋同志主编的抵抗三日刊也在当地出版。从北方和长江下游逃难来的人,由川、滇、黔、两广等地开赴前线的军队都经过此地,造成当地流动人口激增,呈现一派战时繁忙纷乱的景象。新华日报原来在南京筹备出版。当时党中央派叶剑英同志和秦邦宪(博古)同志驻南京,成立八路军办事处。由于南京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失守,新华日报筹备出版的工作不得不转移到武汉进行。我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初从西北战场到达武汉,大公报范长江同志约我作长谈。他告诉我  相似文献   

19.
高丽生同志是广东人,矮矮的个子,宽宽的脸盘,络腮胡子。解放初,他虽然任重庆《新华日报》的副社长兼总编辑,但他跟报社的一般干部和工人,工勤人员,在阶梯上下象棋,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在走廊上打扑克,为争一张牌,有时候吵得面红耳赤。人们都说,从外表上看起来,他简直象个伙伕兵。可是,他的确是个知识分子,写过不少很有质量的社论。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2006年3月20,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郭太风同志不幸病逝.郭太风同志生前曾积极为本刊撰稿,一直支持、关心本刊.值此郭太风同志周年祭日,本刊特刊登他生前同事,现已退休的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教师撰写的回忆文章,及郭太风同志的遗稿.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