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散步》主要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上散步时发生的一些小事,在这些小事中却蕴含着家人之间浓浓的真挚情感。根据本文通过日常小事表现家庭亲情的写作特色,我以“情”字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主线,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意境,营造愉悦的情感氛围,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散步》描写了一家三代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情景,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却荡漾着爱的激情。此文所歌颂的,是崇高的人类之爱。文中的每一个人,都根据各自的身份,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人作出了应有的奉献。1.首先看“我”。“我”对母亲表现出一种极为深厚的爱。“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  相似文献   

4.
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美学的角度说,人性的本质应该是美的.<暖春>无疑是在新的形势下对人性美的发掘与歌赞.这个主题的开掘与表现也是深刻的,是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是奏响时代最强音的,是顺应现代人的内心要求与憧憬的.通过对人性美的张扬与传播,更有助于增添我们身上的亮色和认识我们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一部人才的颂歌,处处洋溢着对智慧才美的赞誉之情。一触及人才,作者就笔下生花,写下了许多富于诗情画意的篇章,编织了非常丰富的蕴涵深沉为人乐道的故事。为知识分子唱了一曲扬眉吐气的赞歌,展现了具有浓郁书卷气的才情智慧之美。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作者并不是将这种描写与赞美游离于人物和主题之外,乃是融合其中服从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的需要,绝无卖弄博雅之弊病。因而这种描写便显得自然贴切,既凸现了人物性格,强化了主题思想,又使情节发展迭宕起伏急中出缓节奏分明。  相似文献   

6.
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散步》赏析广州四十九中贺晓溪《散步》(见初中语文第一册)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雨中》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姑娘把三轮货车上的一大箩筐苹果不小心翻倒在马路上,好心的人们帮助她一个不少地捡回的事,为我  相似文献   

8.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仅叙述了日常家庭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便抒写了一曲亲情的乐章、和谐的颂歌。短文开篇点题,用简笔勾勒  相似文献   

9.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仅叙述了日常家庭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便抒写了一曲亲情的乐章、和谐的颂歌。  相似文献   

10.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精关散文。它礼赞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颂扬了温馨和谐的人间真情。但文章歌颂的对象是谁呢?笔者认为文章真正歌颂的对象应是“我”的母亲。  相似文献   

11.
几天前我应邀为优课竞赛做评委,老师上课的文章自选。巧合的是几位老师不约而同都选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但他们的读解我不敢苟同。在课堂上,竟有老师认同学生这样的理解:“从老王身上,我们学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回来查查资料,才知道大家对《老王》主题的讨论很热烈,《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2007年第1期,《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8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女性爱美角度来重新阐释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爱美是玛蒂尔德性格的主要内涵;对美的无知则是她不幸命运的根源;发现美是她勇敢面对的动力;重新认识美使她的人生得到升华.玛蒂尔德的性格和人生是在对美的不断阐释中逐渐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为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从美学角度看,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想象,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美的过程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为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从美学角度看,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美的过程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沈从文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用辛勤的笔、自然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故里湘西的生活,使湘西走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走向了世界。作者以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人们提供了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边城》。他说:“我的作品稍稍异于同时代作家处,在一开始写作  相似文献   

16.
赵华 《新读写》2010,(6):27-27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善与恶并存于心中,因此“性本善”与“性本恶”也常常成为人们辩论的话题。 性善、性恶临界于一念,一念临界于人们的意识,意识源于平时的修炼。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善与恶是时时相伴而行的。  相似文献   

17.
《黄鹂》一文中,作者笔下的黄鹂,既是事实的鸟儿,又是一种寄寓着情思的象征物。作者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并借黄鹂这一典型形象,来表达作者自己细腻的人生感受,揭示这样一则深刻的哲理,具有独到的人生见解,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热切盼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政府应创设一种能使任何事业、任何个人发挥极致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几个世纪以来,种族歧视(Racial Discrimination)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一个毒瘤,黑人被排斥在美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长期受到白人的轻视、谩骂、殴打,甚至是人格的侮辱.二战期间崛起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使新一代黑人正式登上美国文坛.在这些"黑人"作家中,克劳德·麦凯以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具有战斗力的诗篇,唤起了黑人的种族自豪感,使这些黑人有了心灵的依托与归宿.<哈莱姆的舞女>即是麦凯早期诗歌创作中一首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19.
“贫贱不能移”,这是古代孟子留下的人生格言。从古到今,我国每个时代都有不少这样的有骨气的人,他们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栋梁。当然也不可否认,每个时代都有大量见利忘义、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的小人。如今社会转型时期,有多少丧失了道德的官员和平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城乡对峙的现状,热情讴歌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精致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华。从而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