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争 ,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 ,远在文明出现之前 ,史前原始社会 ,就已自然而然地降临了。我们手持棍棒石器的先民 ,为了争夺生存条件 ,拿狩猎工具当武器 ,进行你死我活的战斗。文明的曙光露出了地平线 ,战争的规模和频率随之都增大了。氏族部落之间的联合及融合 ,就在这战争的过程之中进行。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 ,跟另一个大的部落联盟领导人 ,炎帝 ,携起手来 ,和蚩尤较量 ,大战于涿鹿之野 ,打败了这个桀骜不驯的战神 ,蚩尤的部落人民 ,也就成了我们炎黄前辈的一部分。进入三代 ,战争成为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夏禹的儿子废除了相沿已久的氏族…  相似文献   

2.
安俭 《西北师大学报》2000,37(1):107-111
部落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部落是由互相通婚的几个氏族组成。其特点是:有自己的名称、地域、方言、首领、议事会、宗教和风俗等。通过对部落的概念、政治体制及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部落是一个政治体制较为完备的,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政治组织。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部落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其残余势力将会保留相当长的时间,但已与原来的部落有很大差别。对部落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和哈萨克族等的部落政治社会的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3.
禅让制释: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们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评: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在我国原始末期,即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民主推举”事实上是氏族贵族的民主。世袭制释:我国奴隶社会开始实行。包括王位世袭制和诸侯、卿、大夫世袭制。王位世袭制从秦始皇开始演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选士制度是随着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时期,这套选士制既相因又相革,发展得较为完备。我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顺序,按史学家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萌芽、草创、成熟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从尧舜到先秦)的官吏选拔制度原始社会后期的选举。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氏族和部落,部落的首领由民主选举产生。正  相似文献   

5.
1.禅让制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氏族首领的制度。这种制度主要在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推行。传说黄帝后,我国黄河流域有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尧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尧年老时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他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德才兼备的舜。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捕鱼、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舜年老后,又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相似文献   

6.
一 太古之世,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大地上,东西南北中,先后结成不同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蕃衍生息,征服和改造自然,孕育并昌明文化。随着社会的向前进步,以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为中心,融合其他一些氏族和部落,形成了华夏族。约当公元前21世纪,以华夏族为主体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夏、商(一称殷)、周(又分西周和东周)为中国历史上最初的3个朝代。  相似文献   

7.
一 华夏文明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源头,华夏文明的代表人物是黄帝。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上古时代活动在黄河中游的部落领袖。当时黄河中游各部落大多处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而轩辕统领的部落最早过渡到父系氏族制时期。相传轩辕修德振兵,建立了强大的军事部落联盟,因此各部诸侯敬奉他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忠"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忠"源于"中","忠"乃"中"滋生而来,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就已广泛存在.它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这一权威中心的确认与服从.同时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举制度的形成与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采用民选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由部落民众先后推举出尧、舜、禹部落首领.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进程中,出现了争权斗争,父死于继取代了选贤与能,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那时,不仅帝王世袭,官吏也世袭,称为世卿制,仅有低级职官可由地方推荐产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第一册有不少节介绍到匈奴,但对匈奴的兴衰和去向等,不够具体,或没有涉及。对此,本文略作补充,供教学时参考。自远古时候起,匈奴就一直生活在我国北部。根据文献记载,战国以前,这里曾先后出现过被称为“荤粥”(音勋育,与夏为邻)、“鬼方”(与商长期战争)、“玁狁”(音险允,常向周侵扰)和“戎”或“狄”的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或部落已经与中原华夏各族有密切的关系。到了战国后期,这些互不通属的氏族、部落逐渐形成了两个族系不同的部落联盟,其中一支称“匈奴”。“匈奴”一语乃是匈奴人对自己的称呼。匈奴和其他民族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公元前三世纪,匈奴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古代,将居住在南方的人,泛称为“蛮族”。而南方各族中亦包括“黎族”人。据说有“九黎族”。所谓“九黎族”,就是当时有九个部落,都是“黎族”人。相传这九个比较大的部落,每一个部落里又有九个兄弟氏族,总共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组成。蚩尤就是“九黎族”的首领。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组成的“九黎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部落。他们比较早地进入中原地区,由于这个地区土地肥沃,非常适于种植和发展农业。所以,成为古代强大部落族之间互相争夺之地。古代,将居住在西方的人,泛称之为“戎族”。  相似文献   

12.
原始社会并不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采集经济时期,土地不是生产资料,只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存在对土地的占有制问题。进入农耕文化之后,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实行的是部落或氏族占有,对别的部落或氏族来说,是集体所有,是扩大了的私有,在其内部是共同占有,是公有。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个体家庭的诞生,财产私有已成为历史的潮流,生产资料由氏族集体所有向父系家庭公社所有和个体家庭所有转化,最终向私有制转化。土地私有制的最终确立,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3.
古代教育分层意识的考察 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形成最初的部落显贵。这些显贵把权力和财富集中在手里,不断增强其特权。反映在教育上就是部落显贵逐渐垄断了文化教育。部落首领需要管理生产、指挥战争、协调内部关系、主持宗教仪式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他们利用特权,用世袭的方式把知识垄断起来,使之成为巩固自己显贵地位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古代教育分层意识的考察[1]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形成最初的部落显贵。这些显贵把权力和财富集中在手里,不断增强其特权。反映在教育上就是部落显贵逐渐垄断了文化教育。部落首领需要管理生产、指挥战争、协调内部关系、主持宗教仪式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他们利用特权,用世袭的方式把知识垄断起来,使之成为巩固自己显贵地位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5.
在前一段材料中:“朝”,在这里应读作zhao,通“召”,意为召集;“诸侯之君”,指当时各地一些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会稽”,此处为山名,相传禹曾经在此山大会诸侯而计功,所以才得名,据后人考证,会稽山在今天浙江绍兴境内;“防风之君”,上古传说人物,当时的一个首领,另据《国语》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经商潮在我国大地磅礴涌起。探寻我国古代商业造就的社会文明,昭示商业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无商时代向有商社会发展是文明进步我国考古学已经证明,我国曾经历过上百万年无商业的原始社会。因为,那时人类处于旧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原始渔猎和采集自然界现成的东西勉强维持生活,此外,一无所有。所以,商业不可能产生。我国商业的萌芽,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进行的早期交换。《易·系辞传》中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  相似文献   

17.
论伏羲氏族文化的内涵王彦俊伏羲氏族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以伏羲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为主体的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源头。其内涵极其广阔而丰富,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内容。为探索、研究,试图从社会关系性...  相似文献   

18.
<正>焦点分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部落联盟的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禹死后,其儿子启凭借实力,夺取了联盟首领的职位,结束了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在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王位继承都实行世袭制度,通过"父终子及"的"家天下"形式,维持王位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嗥、炎帝、黄帝、少嗥、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大动荡、大分化、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中,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炎黄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夏后氏部落,在历史的机遇中,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率先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在国家诞生的历史凯歌中,融会八方,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崛起的民族和王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