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列振幅相同、频率相同、传播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时会形成驻波。例如将弦线的一端固定在做简谐振动的振源上,另一端固定,从振源发出的一列波沿弦线向固定端传播,到达固定端后被反射回来,当弦线的张力适当时,这两列波就叠加在一起形成驻波。在中学里,用驻波讲解波的叠加、波长、波速等概念比较直观,易于理解。因中学不配备电动音叉,这里介绍一个用J0203型打点计时器(以下简称打点器)做振源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2.
运用变分原理导出了有界弦自由振动的波动方程  相似文献   

3.
弦振动实验,是力学实验的基本内容之一.原装置,如图1所示. 该装置是采用音叉激振.当调节螺钉与弹簧片接触后,电源接通,电磁铁吸引音叉,弹簧片和螺钉脱开,电源切断,电磁铁线圈断电,音叉又恢复原来位置.这样,音叉 在电磁力的周期重复作用下处于共振状态,从而达到对弦线激振的目的.实践证明,这一装置有如下缺点:  相似文献   

4.
以往,国内高等学校普物实验中弦振动的实验,一般采用电动音叉法.本文介绍一种研究弦振动的新方法,并采用示波器来观察弦上各点振动的情况.一、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在两端固定的弦上通一频率为f的交变电流,并使弦上某一点处于恒定磁场中,那么对这一点就相当于有一频率为f的策动力,当策动力频率f与弦固有频率相等时,即产生共振,弦的张力T由弦上一端经滑轮所挂的砝码来确定.  相似文献   

5.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人教二OOO年版)对用实验研究单摆的周期跟哪些因素有关所提供的实验装置,由于单摆要分别在摆长约1m且不同的偏角(约小于5。)的情况下,测出单摆振动一定的次数(如50次)所用的时间,并算出其周期。在实际操作中,不仅比较费时问,且不好掌握两次很小的偏角.且在观察单摆的周期跟单摆的振幅没有关系的现象时又不直观。如何使这个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做时既省时间又好掌握,且能观察到单摆的周期跟单摆的振幅、质量没有关系而跟重力加速度、摆长有关的现象呢?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研制出下面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6.
研究振动米尺的周期和频率,为高中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带有启发性的波动实验.所用材料为米尺,秒表(或数字电子手表),软尖墨水笔,胶带纸和白纸.四名学生或多一些人为一组进行实验.用胶带纸将软尖墨水笔固定在米尺的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受试者采用不同振动频率进行附加振动的负重蹲训练,探讨振动频率对肌肉力量振动训练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大学男生30人为受试者,在振动台上进行不同振动频率的负重蹲训练.使用三维影像测量和测力台同步采集50cm跳深和负重蹲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使用瑞士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膝关节向心和离心收缩时的肌力指标.对实验前后两次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频组在跳深的净冲量、反跳时间和反跳高度等方面明显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负重蹲的最大力值、蹬伸时间、冲量的改变幅度要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肌力数据的力矩峰值和最大功率的增大幅度上也明显高于低频组.结论:较高振动频率(35-45Hz)更有利于促进下肢肌群超等长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下肢伸肌群的向心工作能力以及能力储备,能够提高膝关节在离心和向心两种工作状态下的力矩峰值以及最大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研究在不同振动波条件下对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以33名大学男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方向振动波的条件下进行负重蹲实验。以三维影像与三维测力台同步测量系统采集跳深和负重蹲动作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以瑞士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膝关节在不同速度时向心、离心运动的肌力学数据。分析结果认为,振动波方向影响肌肉振动训练的效果。振动波方向与肌纤维纵轴之间趋向于垂直状态或形成较大角度时,振动波能够对肌肉产生较大的刺激。振动波与肌纤维的角度过小或成平行状态时,振动波对肌肉的刺激作用便相对较小。肌纤维受到与其呈大角度的振动波的作用时间越长,便越能对肌肉能力的增强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内容中,课题的学习重点之一是通过探究实验感受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是"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第二个探究实验是"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发声体的振动较微小,学生不能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用电火花描迹装置进行单摆、椭圆摆、圆锥摆及复摆等振动实验的测试方法,供参考.一、单摆图1所示的是单摆描迹实验装置.摆线DG是一根悬吊在天花板上的直径约0.3毫米的金属丝.摆锤质量大于0.3千克,锤下安放电尖端.尖端下面放上薄铁板HH’,  相似文献   

11.
在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装置做受迫振动实验时,我们发现:一是把手的匀速转动不易控制;二是重物在振动中易晃动;三是曲轴处易滑脱。为解决上述问题,演示实验时我们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安装时,变速轮轴与跨过定滑轮的绳所在的平面垂直,在绳的一端连一小滑环,套在垂直固定于变速轮的杆上,以轮转  相似文献   

12.
圆截面杆件涡激振动控制结构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实验方法模拟圆截面杆件的风致振动,并适当采取一些较易实现的控制涡激共振的气动干扰措施,对几种布置方式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最后针对实验结果提出实用的抑振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一个复杂的振动系统,对于该系统的研究,真实的物理实验难以揭示物理实质,只能借助理想物理实验。MATLAB语言工具使这个理想实验进行的非常完美,而且形象地反映出其中的物理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内径40 mm的流化床实验台上,研究SiO2、Al2O3和TiO2 3种纳米颗粒在振动辅助流化时不同振幅、频率下的流化特性,比较振动对不同黏性纳米颗粒流化的改善程度及原因。结果表明,在无振动条件下,SiO2纳米颗粒达到稳定状态时表现为散式流态化;Al2O3和TiO2纳米颗粒在流化床底部形成较大的聚团,导致明显的流化分层现象。在振动条件下,SiO2纳米颗粒的临界流化速度降低,床层膨胀高度随着振幅和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而对于Al2O3和TiO2颗粒,随着振幅和频率的增加,临界流化速度降低,床层膨胀高度增加,流化床底部的聚团尺寸减小,但当频率和振幅较低时,振动对其流化行为无明显改善。振动强化了纳米颗粒聚团的碰撞,具有促进聚团破碎和密实化的双重作用。针对不同黏性的纳米颗粒,若要达到最优的流化质量,需要探索不同的振动参数。  相似文献   

15.
振动训练时发展肌肉力量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振动负荷力量训练系统,对实验对象进行振动负荷力量训练,通过和传统杠铃下肢力量训练相比较,发现振动负荷力量训练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主要通过8周全身振动训练练习,探讨对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的改善效应。24名老年人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8周,每周3次,每次30min的全身振动训练和常规阻力训练。研究结果表明,8周全身振动力量练习,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姿势控制能力水平,其中对于本体感觉和前庭功能的改善作用尤其明显,有利于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降低跌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采用韩国的JETVIBE(ETS-900N模式)振动器、美国的NORAXON TELEMYO 2400T无线遥测系统和MEGAWIN软件系统,对受试者分别在传统和振动条件下,以静力性和动力性方式,轻负荷和重负荷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测核心肌群11块肌肉肌电。结果显示:振动动力性方式的重负荷具有针对训练快肌纤维的使用价值;适宜强度振动的传统核心力量训练,静力性和动力性方式的重负荷和轻负荷的每秒肌电积分值都比相应的传统核心力量训练大,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是更为有效提高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液滴喷射过程中液滴断裂不均匀现象,通过建立压电-流固耦合模型,采用改良的水平集法定义气体和液体的交界面,对喷腔内部流场进行求解,得到喷嘴出口流速随压电振动周期性高频波动的规律。以此为边界条件对层流气液两相流射流形态进行数值模拟,证明喷嘴流速的波动是致使均匀液滴形成的直接因素,与在连续喷墨打印机中进行的连续液滴喷射实验结果相符。同时,喷嘴流速波动与液体粘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液滴形成及射流断裂。该研究结果可为喷射均匀液滴流提供理论基础,为液滴喷射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拓宽专项力量训练途径,丰富和创新力量训练方法,通过振动力量训练组(II组)和传统力量训练组(I)对比实验研究来探索振动力量训练对跳远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振动力量训练发展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振动力量训练法能在同等的负荷条件下,能更有效地发展运动员膝关节屈肌群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其中伸肌表现不明显;振动力量训练也提高了运动员的膝关节肌群力量耐力水平,同时使膝关节屈伸肌群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使用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方法,对以下肢为主的篮球专项运动员进行8周分组训练,观察比较振动训练方法对本体感觉的作用效果。方法:受试对象选取相同专项、身高体重年龄相近、训练水平及年限接近的成年男性篮球运动员共27名,分为对照组、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组、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组等三组,测定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前后实际膝关节(右侧)角度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之后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训练组的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方案与正常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膝关节位置觉呈显著性差异,且8周后采用次高频振动训练组比中低频振动训练组在本体感觉提高方面呈显著性差异,尤其在45°角度差异更明显。结论:1)两组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都使受试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关节位置觉)出现增强的效果。2)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比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提高的效果更显著,尤其在45°差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