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过程,对平均分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构建平均分的表象。2.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把总数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几份,感受和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内涵的理解,为学习除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13-16页的内容。教材简析平均分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好除法首先要理解平均分。教材提供了直观、操作性很强的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虽然有浅略的表象,但无深层次的理论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相似文献   

5.
将数学知识结构化、整合化,是实现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追溯知识的来龙去脉,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在知识体系建构中明晰数学知识本质,进行层层深入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正>【课前慎思】一、把握学习起点,正确诠释平均分的教学内涵“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10页的内容,是建立在“分”及“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后续认识除法的重要基础。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要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平均分”有分配和划分两层含义,从平均分的过程来看有两个不同模型,通常称为“等分除”与“包含除”。那么,作为分配或等分除,核心是什么?学生的困难是什么?这是本节课思考的主要视角。  相似文献   

7.
正课堂教学中,形象直观的教具、学具的使用,为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得抽象的数学探究活动变得更为具体、形象、直观。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由于教具、学具使用得不恰当,出现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时间难以控制,动手操作冲淡了动脑思考等问题。本文针对上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比较、辨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正确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2.结合具体情境,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形成平均分的一般策略,提升学生的思考策略水平。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1~93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小军听说今天有许多老师要到我们学校听课,特别高兴,一大早就从家里出发往学校走,他每分钟走50米,走了5分钟,小  相似文献   

10.
<正>《确定位置》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 分数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小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分数认识的起始课,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能探讨得出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教材通过创设两名孩子平均分一个月饼的情境,分的结果是每人只能得到半个月饼,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前思考】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中积累了许多左右对称的经验,因此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教材编排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抽象到图形的对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绝大多数是左右对称的图形,仅仅出现了一个五角星,但也没要求学生找出不同方向的对称轴。笔者认为,如果不及时补充其他方位的对称图形,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思维定势。为此,在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安排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9、40页。【教学过程】一、多元感知,建立概念1.自主提问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周长。关于周长,你有什么数学问题?预设:什么是周长?哪里有周长?周长有什么用?2.激活经验师:认真观察这位新朋友,它的第一个字“周”指的是什么?“长”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周长”?预设:“周”指的是一周,“长”是长度,“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教学过程】一、见字联想,引出“平均分”师:看到“分”字,你想到了什么?生1:人民币的单位“分”。生2:分开。生3:分一分。生4:分东西。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分东西,你能举一些例子吗?师:其实在这些分的过程中,蕴含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今天的学习就从分东西开始。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因此,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物品的活动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接着通过例1的  相似文献   

16.
【课前慎思】数学家笛卡儿在《指导思维的法则》一书中提出了一种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其模式是:把任何种类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任何种类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把任何种类的代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组)的问题,然后讨论方程(组)的问题,得到解之后再对"解"进行解释。《认识方程》这一节课,我听过很多次,自己也上过很多次,但当我看到上面这段话后,有了新的思考: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小学阶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因此,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物品的活动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接着通过例1的教学活动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再通过例2的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教学真正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也使得科学课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活力,从而满足了儿童的精神需要,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一、仔细研读,不机械地执行教材。《周围的空气》是《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通过“找空气”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感受并证明空气的确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要上好这一课,教师除了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还应按照科学课程的要求,当好学生科学探究的引领者,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问…  相似文献   

19.
<正>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师:动物园要聚会了,我们去看看。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竹笋、桃子、榛子。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带来三个小组分食物的情况,你认为哪个小组分的结果公平?生:第二组。师:为什么这一组是公平的?生:因为每个人分得一样多。师:他说什么?谁听见了?(生重复每个人分得一样多)你能帮一组调整一下,让每个组员都满意吗?生:把最后一盘竹笋拿走一个。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的本质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2)能在一些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线段,会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3)学生在注重体验、感悟知识的探究活动中,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