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青铜器铭文中所提供的井田制度资料关于井田制度,古代文献如《孟子》、《周礼》、《诗经》、《公羊传》、《谷梁传》、《汉书》等,都有记载,但所记详简不一。经常被引用的,有: 《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谐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谷粱传·宣公十五年》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从史籍记载理解,井田制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形式上即将土地划分成整整齐齐的方块,如孟子所说那样,四周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合成“井”字形状。二、仅在内容上有“公田”和“私田”区别。“公田”就是“籍田”或“锄”,这是集体耕作的田地,收获上交;“私田”就是“受  相似文献   

2.
孟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井田制的思想家。他对井田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描述,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①。孟子所记述的井田制,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早已寿终正寝,失去了实现的条件,但他在井田论中所阐发的土地思想,却不断被后人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土地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秦以后不断有人以孟子井田论为依据,提出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两汉时期出现了润泽井田制的高潮。本文仅就《韩诗外传》、《汉书·食货志》、《春秋公羊传解诂》中的井田思想,作一些辨微。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继《论语》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它是孟子停止政治活动之后,和他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人追忆议论时事政治的笔录。全书共七篇,内容主要是记述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孟子生活在阶级矛盾急剧转变的战国时代,列国诸侯正在变法图强,合纵连衡,争地争城,杀人盈野,生灵涂炭。孟子继承发扬孔子的社会政治观,“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乃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赵岐《孟子题辞》)。他积极宣扬仁政、王道,提倡爱民、勤民,主张减轻民负,呼吁恢复井田;他排斥杨朱的“为  相似文献   

4.
钟嵘的《诗品》对于曹操的诗歌有着一句这样的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今天的诗歌评论家看来,这是对于曹诗的很高的评价.但是同时,曹操的诗歌被钟嵘归于《诗品》所列“三品第”中的“下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在对于曹操诗歌的整体阅读基础上,结合对于钟嵘《诗品》的理解,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简称《本志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这段话表明了他确确实实“尊汉”“拥汉”、是东汉朝廷的“忠臣义士”。藉以排除人们对他的猜疑。实事果真如此吗?令不妨从东汉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进行一番回顾,并结合曹操的《本志令》进行探讨,就可证明曹操所说的上面那段话,不但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而且是“欲盖弥彰”,完全是欺人之言了。考察曹操有无“不逊之志”,应根据曹操本身实力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曹操的本志初衷。考察曹操能否代汉称帝,又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来自朝廷内外的阻力。今可就此二者,试作剖析于后。  相似文献   

6.
试析曹操不敢代汉称帝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简称《本志令》)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这段话表明了他确确实实“尊汉”“拥汉”、是东汉朝廷的“忠臣义士”。藉以排除人们对他的猜疑。实事果真如此吗?今不妨从东汉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进行一番回顾,并结合曹操的《本志令》进行探讨,就可证明曹操所说的上面那段话,不但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而且是“欲盖弥彰”,完全是欺人之言了。考察曹操有无“不逊之志”,应根据曹操本身实力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曹操的本志初衷。考察曹操能否代汉称帝,又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来自朝廷内外的阻力。今可就此二者,试作剖析于后。  相似文献   

7.
《曹操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当时,在诸侯群雄的角逐中,刘备沦落半生,还没找到立足之地,曾两次投靠曹操,这节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在刘备第二次投靠曹操时发生的事情。 为了建立霸业,刘备是个有权谋的人物。他这次投靠曹操后,接受了董承带来的密诏,参与了结伙谋杀曹操的阴谋活动。为了怕机密泄露,就有意施展韬晦之计:藏才不露,把才能和意图有意隐蔽起来,避免外人的注意和猜疑;有意转移目标,不与外界接触,不谈国家政事,天天在后花园种菜,以伺待时机,一旦密谋成功,便占有天下。刘备的野心是不小的。 刘备投靠曹操后,曹操方面不少谋士食客曾向曹操建议要斩掉刘备,以免养虎遗患。曹操同样是个计谋很深的人。他没有采纳幕僚们的意见。他懂得“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相似文献   

8.
孟轲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大思想家。然而,以往有些论著却用形式逻辑的推理代替具体的科学分析,误解了他的某些言论,如复井田、行世卿世禄、言必称尧舜以及禹汤文武周公等等,说他是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其实,最能说明孟轲政治立场的,是他如下的一些理论,如“制民之产”、“通功易事”、“关市讥而不征”、“劳心者治人”、“民为贵”、“尊贤使能”以及“仁义”、“孝悌”等等。这些理论表明,孟轲拥护新生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主张实行大一统的分封制君主政体,宣扬用仁义、孝悌  相似文献   

9.
《赤壁之战》是从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中节选来的。它记叙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的始末。这次战争是曹操挑起来的。他在公元199年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之后,接着在公元201年攻刘备,备奔荆州投刘表;公元203年曹操击刘表;第二年入邺,自领冀州牧;公元205年曹操攻南皮,斩袁绍之子袁谭;公元208年曹操为汉丞相,他乘当时威望和得胜之师,追击刘备,东窥孙吴,自以为纵横决荡,攻无不胜,大有不可一世之概。这就爆发了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冬天的赤壁之战。这场战争中,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之赤壁一带打败了曹操。我们讲《赤壁之战》,最主要的要让学生了解处于劣势的孙权和刘备为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南方幽巷中走出的女子,《庄子》是倒映浮云的一洼清泉,《韩非子》是悬挂于沙盘上的利剑,而《论语》是仁者深邃的智慧结晶。《论语》中的孔子不像道家的庄子,在看透尘世之后,逍遥而游。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出世。他认为实行仁政是王道的核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日再观《论语》中的仁政,有很多是可行可用的,但当时却一再受挫,这不是仁政本身的缺陷,而是战国那个时代的缺陷。也许因为性格缘故,较之《论语》中的仁政,我更乐意去品味它在个人成长、品性培…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然而,一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大奸大恶的人物,以至在世人眼中,曹操也变得十恶不赦了。那么,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与《三国》中的正面人物刘玄德,到底谁更接近“英雄”这两个字呢?请容我发表一番浅见。首先,在世人眼光中,刘备区别于曹操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忠诚。刘备是汉朝的帝室之胄,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对于汉朝,可谓忠心耿耿,而曹操位极人臣,在朝中飞扬跋扈,常怀篡逆之心。其实,早期的曹操对汉室也是忠心耿耿的,否则,他就不会冒生命危险行刺…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载了赵俪生先生《试论两汉的土地所有制和社会经济结构》一文,读后受益匪浅,颇有启发。但对于文中“国家赋税(田租、口赋)总收入跟国家租佃土地上的假税总收入的比例是一比二(强)”的说法,不敢苟同。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初浅认识,以向赵俪生先生请教。不可否认,汉代的“公田”,即国有土地,一度是比较多的。从文献材料来看,自西汉中期以后,有关“假氏公田”的诏令不少。当时,封建国家凭借这“公田”上的“假税”,确实也扩充了税源,增加了国库收入。所以,当文学们提出“罢公田”的主张时,桑弘羊坚决反对,认为这是绝其源、杜其流,使上下蒙受困乏的下策。但  相似文献   

13.
《五柳先生传》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三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治下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相似文献   

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众多,但唯有三国时的英雄曹操最令我敬佩。《三国演义》把曹操描绘成一代奸雄,于是很多人就用一个“奸”字去评价他,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诈虚伪的人物。这种评价受了“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我认为这样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可说引用《三国演义》开篇诗句,自然引出本文的“风流人物”。批驳他人对曹操的评价,提出自己新颖的观点。是历史上一个不折不扣的“风流人物”。曹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他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没…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一、曹操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代有没有土地买卖?持战国土地买卖说的同志,依据有二:(1)《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的话说: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卖买”。(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括“曰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其实,这两条史料都不足为据。《汉书·食货志》虽然引用了董仲舒说商鞅“除井田,民得卖买”的话,但《战国策》、《史记》却只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各以差次名田宅”,根本没有土地买卖之词。就连班固  相似文献   

17.
今人对前代诗文所用典故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差异,也可能对诗文用典不察,这都会影响对诗句甚至是诗歌旨意的理解。通过对曹操《短歌行》中《诗》典的考释"还原",文章对《短歌行》诗旨进行了重新解说:用《鹿鸣》成句,乃曹操以周文王自喻,表达礼贤修德而欲孙、刘输心来归之意;化用《正月》诗句,乃曹操以周武王自喻,暗示以力征实现统一;末以周公忧勤为比,昭示辅治天下情怀。《短歌行》乃曹操抒发其欲集文武周公三圣之业于一身之志意,是赤壁决战前酒宴中的狂热抒情。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言行被弟子记载在《论语》一书中,可以说《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可靠资料。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诸侯争霸,战乱不休,形成了诸侯僭超天礼制、大夫僭超诸侯礼制、僭超大夫礼制的混乱局面。子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孔子对这种“礼崩乐坏”局面痛心疾首,他对这种无局面进行了无情抨击,并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孔认为统治者必须实行德政,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民免而…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了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  相似文献   

20.
秦汉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学者们多有争议,有的说基本国有制,有的说基本私有制。本文从考察秦汉的“名田”、“受田”、“公田”、“私田”等涵义入手,希望能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据史料记载,秦汉实行着名田制度。《史记·商君列传》说:“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什么是“名田宅”?“名田宅”,就是按照爵位的等级分配给数量不等的耕地与宅地。名田、授田、分田本来是一回事。授田与分田这两个概念很明白,唯“名田”之“名”的由来尚需考察。《商君书·境内》有云:“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徕民》又说当时的三晋,“土狭而民众”,土地不够分配,于是规定不让“上无通名,下无田宅”的商人和高利贷者登记户口,因而不给他们分配土地。把这两处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