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乡劳动力的收入差距,首先与两部门劳动力分属的具有不同工资率的就业市场有关;同时决定于两类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及其积累率的差异;劳动者个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又决定着其就业市场的选择机会。收入差距的弥合,依赖于城乡劳动者人力资本的趋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统一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教育机会的公平,是人力资本及竞争性市场对收入分配公平化影响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在校生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反映了该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以及教育发展程度的高低,进而作用于该省份的经济发展。本文基于省级横截面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实证检验高校在校生数的多少对各省份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就高校在校生数量与各省份GDP总额而言,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57,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高校在校生数越多的省份,其GDP总额越多的结论,说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将预示着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末端时期,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健康资本产生人力资本红利,成为抵消人口红利削减的必然选择,学校体育在促进健康资本的升值和提高健康存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未来人力资本(在校学生)的健康预投资中和对当下人力资本(社会大众)的健康增值中都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以人力资本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人口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劳动力资源逐渐枯竭、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宏观背景下对体育进行价值定位。探讨发展青少年体育、对其进行健康资本投资对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未来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人口红利式微之际,可以通过开发政府政策资源、学校体育资源、社区服务资源三种途径完善青少年体育发展策略,由此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发展青少年体育以推动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化,可为优化人力资本、提高未来劳动力素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知识可分为关于自然的技术知识和关于人类自身的制度知识,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忽视了制度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制度知识分布状况决定了技术知识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及充分性,应将全部知识纳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优化的结果,人力资本不仅体现为技术知识,而且体现为制度知识,即人力资本的第二特征.着力提升人力资本,特别是提高制度知识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业人口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数量关系表现为在业人口增长与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收益的关系,在业人口变化与人均GDP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在业人口变化与劳动力资源的关系表明,在业人口增长和劳动力资源增长的关系受到在业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和失业人口在劳动力资源中所占比例大小的影响;在业人口的变化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关系表现为在业人口增长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在业人口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改善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核心是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文章在论证高质量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对区域人力资本质量和效率进行了定量评价,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供给质量和效率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提高区域人力资本供给质量和效率,发挥人力资本主体作用和引领作用,是解决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过大、构建并强化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新动力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8.
知识失业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知识失业的出现是对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背离。从知识劳动力供需数量。二元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和知识劳动力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知识失业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知识失业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将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纳入统一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根据198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检验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对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城市化在长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人口老龄化表现为抑制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趋势.因此应协调好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和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FDI的引进可以说是我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而FDI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一种技术的非自愿扩散方式,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大量的实例研究表明,除了资金的引用方式、引入质量、资金利用等方面的差异以外,与当地的人力资本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本对技术溢出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决定了其对外溢的技术是否敏感,还能考察其是否能最大可能地利用溢出的技术。因此,基于人力资本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无论对政策研究还是理论发现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提高退役运动员就业质量对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建设体育强国至关重要。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等方法,系统分析退役运动员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等显著促进了退运动员就业质量的提升,其中,社会资本的促增效应最强,心理资本次之,人力资本最弱;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对退役运动员就业质量各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退役运动员就业质量影响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伴随着就业质量水平的提高,退役运动员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的影响效应愈加强烈,“强关系”社会资本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弱。基于研究结果, 提出了确立“更高质量就业”的运动员保障政策目标靶向,加强退役运动员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建设和劳动合法权益保护,实现退役运动员更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生产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构建了区域经济要素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并利用我国省市区的经济产出、投资、出口与消费需求数据及其派生数据,计算分析了1981-2003年区域经济要素投入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区域投资、出口、消费需求等经济要素波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其中以出口波动的负面影响最大,消费需求波动的影响次之,投资波动影响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仅增加区域投资、劳动力投入和出口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且减少区域出口、消费需求和投资的波动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以扩展的生产函数作为分析的框架,构建了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分析模型.利用中国25个省市区1981~2000年的GDP及其构成数据、劳动力投入数据、商品出口以及它们的派生数据所构成的截面数据,计算分析了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变化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情况.对模型的估计发现:(1)不仅区域资本、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且区域出口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其中,以资本投入增长对区域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其次是劳动力增长的作用;再次是出口增长的作用.(2)区域出口波动对区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且这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利用有效劳动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采取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近年来华东地区两省一市通过教育所培养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各种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由于资料不足,2003年、2004年暂不探讨)。经计量分析后指出,教育在华东地区两省一市的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强调了对高等教育加大投资是关系到该地区未来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5.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首先基于熵值法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04-2012年该区域内各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量化测评.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并构建空间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负空间自相关性,新型城镇化建设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极化效应,即重点区域、中心城市通过对周边地区资本投资、人才资源、知识的吸引,形成了高速发展、效益良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同时由于过度集中其周边地区的资源和发展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导致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5—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财政支出、银行信贷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加入了财政支出与银行信贷的交叉项,以考察政府主导的外生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财政支出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且东部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却抑制了经济的增长;东部地区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信贷资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政府主导的外生金融体系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在中、西部地区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6 2008年我国体育产业统计资料,在对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指数分解法研究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总体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体育产业的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也基本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在2008年有所下降,甚至有的行业出现了负增长;资本深化是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我国体育产业的劳动力配置结构未能促进生产率增长;我国体育产业各个行业间的关联性差,制约着生产率的增长.并提出保持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诱导行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为保障就业稳定增长,应加强对前沿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降低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出发,以资本的形成、资本的技术及有机构成、资本的周转及流通、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及分工与协作的相关理论为背景,分别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索,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入溯源。得出很多有益的和建设性的理论思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个动态的、本源的科学,只有在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的同时,着眼长远抓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努力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才是我们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真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