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麟角凤喙世莫辨,煎胶续弦奇自现。”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一句诗,现在我们读起来有些费解,其实诗人是借用了一个古老的科学典故,就是“续弦胶”神奇配方和研制的秘密。这个典故秘笈现在已经引起现代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续弦胶”的神奇传说汉朝东方朔著《十洲记》中记载了神奇故事:天汉三年(公元前97年),汉武帝深山猎虎,由于力大如神,加之用力过猛,“嘣”的一声,居然将祖传宝弓的弓弦拉断,汉武帝看着断弦,心中不悦。方士李少君便献上了一种“神胶”,将宝弓的断弦粘好,“以胶续之如故”,汉武帝将粘好的宝弓用力拉开,与原来的居然没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陆璐  潘宇 《科教文汇》2011,(8):65-66
“沧浪濯缨”典故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屈原与渔父的故事,源自《楚辞》中的《渔父》篇。此典故形式多样,被后世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唐宋两代.并且使用形式灵活。“沧浪濯缨”典故内涵丰富.除了有清正廉洁不随波逐流的意义外.还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其现实意义亦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3.
郭重阳 《科教文汇》2008,(32):248-248
唐代李端和宋代黄庭坚的诗歌中都用到了相同的两个典故“傅粉何郎”和“薰香荀令”,典故虽然相同,但两人所表现的内容和运用的手法都有很大的区别,从相同典故,不同手法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唐诗与宋诗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用历史典故,“以古鉴今”论述了馆长和馆员融洽关系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友桂 《内江科技》2007,28(6):19-19,22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的结晶。不同语言中的典故各有其丰富的民族特色。本文从典故的来源比较了英汉典故的共同之处及其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6.
唐金龙 《知识窗》2013,(20):1-1
有部电视剧叫《一米阳光》,比内容更吸引我的是片名,从语文的角度来看,我从没想过阳光可用“米”这一单位来形容。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原来“一米阳光”源自一个典故:据说,在清冷的玉龙雪山顶上,终年云雾缭绕,即使是在最晴朗的天气,阳光也很难穿透云层。  相似文献   

7.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地处太行山附近,国强兵盛,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它处于“四战之地”的险恶环境当中,冲突不断,人才辈出,重大事件鲜活生动。那些典型的政治、军事事件被历史文献广泛记载,逐渐形成了许多与赵国历史相关的成语典故。前不久,本人在历史上的赵国都城、号称“中国成语之乡”的邯郸新建成的“成语典故苑”参观时突发奇想:研究和了解赵国历史可否换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文化》2009,(6):16-16
“二百五”是个感情色彩很浓的贬义词,常用来形容那些脑子缺根弦的糊涂虫。 但你知道这个典故的来由吗?  相似文献   

9.
莼菜     
冯志舟 《百科知识》2009,(14):29-29
在中国丰富的成语典故中,有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源于《晋书》记张翰的一段佳话:“张翰,字季鹰,齐王阎辟为大司马东曹椽。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意,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相似文献   

10.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诗学理论,李贺是中唐颇具代表性的诗人.将两者联系起来,深入研究“兴寄”理论与诗人神鬼诗的独特诗风之间的关系,以及神鬼诗的“比兴寄托“特征,可以揭示出诗歌理论与诗人风格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借以呈现中唐诗歌“兴寄”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云南     
《深圳特区科技》2004,(10):255-257
生物可吸收医用胶,“复方三黄散胶囊”——中药抗艾滋病新药,天然植物提取物——含量高达20名的,-亚麻酸,“绿缘丰”α-亚麻酸胶囊,人参皂甙Rh2和Rg3的制备,生物可吸收医用胶  相似文献   

12.
王铭珍 《百科知识》2009,(22):59-60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关于这个典故有两种解释:一说足春秋时期,宋国城门失火,为了救火,人们从护城河(古人也称之为“池”)中取水,结果池中的水被汲干,鱼皆枯死。另一说是,宋国有位叫池仲鱼的人,在城下修建了他的住宅,因为离城门太近,有一次,城门失火,延及其屋,池仲鱼不幸被烧死。  相似文献   

13.
才子与数序     
郑友消 《知识窗》2007,(6):47-47
一祖唐代大诗人杜甫。元代文学家方回在诗论中贬斥西昆派,推崇江西派,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唐时之冠,是为“一祖”。  相似文献   

14.
典故是语言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典故寓意深刻、民族色彩浓厚,具有很强的修辞作用。典故的构成形式多样,来源极其广泛。不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政论篇章、新闻报道和商业广告中,用典之处也比比皆是。着重探讨在商业广告中的用典现象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15.
曾庆鸿 《知识窗》2006,(9):42-42
傅青主,即傅山(1602-1683年),山西阳曲人。明清名医,明末,清兵入关,傅青主住进深山一个石洞,称“霜红龛”。横挂着条幅:“既是为山平不得,为愿青山作主人。”“未灭匈奴无为家,太原人作太原侨。”表示自己是黄帝的子孙,青山的主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有家难归,只得“侨居”深山。横幅中的“未灭匈奴无为家”用了汉朝的一个著名典故,霍去病,西汉时名将,曾六次出击匈奴。涉沙漠,远至狼居胥山,封冠军侯,为骠骑将军。汉武帝为他建造府第,霍去病辞谢:“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相似文献   

16.
法国诗人罗曼·罗兰曾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克塞克告诉我们,幸福意味着生活在一种“沉醉”状态之中,以下9个步骤也许能帮我们激发动力、找到灵魂深处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金飞 《科教文汇》2008,(34):241-241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使诗人获得了巨大的声誉,诗中“云彩”、“金柳”、“清泉”、“彩虹”、“星辉”等色彩鲜明的意象镶嵌在由“轻轻的”“作别西天的云彩”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微波青烟似的离情别绪中,构成了深邃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蝴蝶的奥秘     
蝴蝶是如何来到世上的 19世纪俄国诗人迈科夫赞美蝴蝶是“飞舞的花”,13世纪德国科学家阿尔贝特.马格努斯则称蝴蝶是“会飞的软体虫”。后一种称呼虽然听起来不雅,但自有其科学依据:蝴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处于毛虫阶段。  相似文献   

19.
刘颖 《科教文汇》2009,(16):223-223
“咏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主题.几千年来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伟大诗人李白更是一位喜欢以“月”入诗的诗人。翻看文学史便知,李白诗中的“月”是受古人影响,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心灵的再现,对污浊社会现实的鲜明对照。诗中的高妙的境界,自然、人文也都蕴含于这纯洁无瑕的“月”中。避实就虚,以虚写实,虚实交相辉映,意境可谓妙绝。  相似文献   

20.
天下第一果     
汪劲武 《百科知识》2007,(7X):38-39
春天,桃花开过之后,随着夏日的到来,桃实渐熟,桃子要上市了。“夏园桃已熟,红脸是胭脂。”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赞美桃实的知名诗句。诗中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夏季是吃桃的季节。在果品资源中,桃以果形美观、肉质甜美被称为“天下第一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