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次暑期培训,收获颇多.感受最深的就是《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正确定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这理解起来很容易,可真正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我不禁想起前年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赴灌南支教优质课展示活动时,我选择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这节课.这是一节概念课,主要是分四个层次来教学,一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周长,二是让学生探索一些测量周长的方法,三是让学生能够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四是让学生体会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而我在第一次试教时认为周长这一定义不难,学生肯定能很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一带而过.  相似文献   

2.
面积的认识是一节典型的几何初步知识概念课,纵观教材的编排,学生已经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周长,积累图形平移、旋转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形象地感知"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从而建构起"周长"是"线的长短"、"面积"是"面的大小"的概念表象。  相似文献   

3.
学生情况分析   在这节课的前测中笔者发现,对于"周长"这个概念的含义,大部分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有很多认识模糊的地方.例如:学生会把物体一个面的周长与整个物体所有边的长度和混淆;容易想成面大周长就大,面小周长就小…………  相似文献   

4.
问:(1)哪一个圆的直径最短?哪一个圆的周长最短?(2)哪一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一个圆的周长最长?(3)你发现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研究圆的周长就要研究它与直径的关系。而这便是本节课的“课眼”所在。那么,这种学生学习上的疑点,又何以成了教者的盲点呢?原因是教者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框框: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是“不言自明”的,而忽视了学生恰恰没有这种“先见之明”。可见,备课时只备教材而不备学生是不行的。二、“课眼”是知识的连接点,往往又是教材的省略点。有些课在揭…  相似文献   

5.
张焕孪 《云南教育》2002,(31):41-41
长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周长概念,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自主观察或讨论时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并采用各种适当方式从心理上和精神上进行激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一、实践操作,形成概念准确地形成周长概念是计算长方形周长的重要条件,也是最本质的要求。为此,课前可安排学生准备些实物,课上引导他们具体观察、指指说说,使学生理解围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  相似文献   

6.
朱颖老师"认识周长"这节课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独创性地将"周长的认识"作为一节独立的课来设计 "周长"是小学数学中的传统内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往往是把对周长的认识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合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把周长的概念作为一个铺垫,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而将重点放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上.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浙教版新思维《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从单个圆的周长到组合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习了圆周长,会算这两个圆的周长吗? (师出示两个圆并分别给出数据:d=1 cm,r=2 cm.生计算,然后汇报) 师:有一个圆把这两个圆紧紧包围在一起,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圆?  相似文献   

8.
陈蕾 《生活教育》2011,(18):64-66
"圆的周长"曾被很多老师选为公开课,在听课磨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这节课的处理,普遍有以下四个共同点,概括为"四重四轻"——1.注重让学生学会滚和绕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不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价值。在多次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教学片断: 在和学生一起研究"周长"这个概念时,我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当课快要结束时,一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人有没有周长?"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讨论.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浙教版新思维《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练习课。教学过程一从单个圆的周长到组合图形的周长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习了圆周长,会算这两个圆的周长吗?(师出示两个圆并分别给出数据:d=1cm,r=2cm。生计算,然后汇报)师:有一个圆把这两个圆紧紧包围在一起,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圆?(师出示后组织学生自主计算外圆的周长)  相似文献   

11.
一、缘起:周长能摸、能描吗?笔者近期去基层学校教学视导,先后观摩了四位教师执教的"周长"一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例3)。四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其中都有一个摸周长、描周长的教学环节:在揭示周长概念之后,先让学生摸周长——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等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描周长——描树叶、长方形等不规则或规则图形的周长。这引发笔者的思考:周长能摸出来吗?能描出来吗?教师采用这个教学环节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朱颖老师"认识周长"这节课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独创性地将"周长的认识"作为一节独立的课来设计 "周长"是小学数学中的传统内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往往是把对周长的认识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合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把周长的概念作为一个铺垫,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而将重点放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上。这种取向的教学设计.是重计算公式、重几何图形的求积计算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周长”是一节概念课,是一首“老曲新唱”的经典“曲目”。因为“图在形上”,所以借助物体上的图形认识周长是本节课的显著特点。本节课,我们试图让学生在直观操作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对“周长”产生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建构周长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课前思考一、因用而学:厘清周长概念的学习价值"因用而学"以"用"为学习目标,其核心追求是充分挖掘学习内容的价值,以便在后续用旧知探索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再创造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周长概念的学习有哪些作用呢?  相似文献   

15.
"尝试教学法"是通过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这五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法.我运用它教学第四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效益十分显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牢固地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现将其教学过程简介如下.新课开始,我先出示第一个尝试题:"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问题提出后,我便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观察课本中的图形,让学生初步获得"用绳子把长方形围一周,这一周的长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课前思考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都五(六)年级了,为什么学生还是分不清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通过对“三到五年级学生周长和面积认识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建立周长概念比建立面积概念更为困难。访谈结果表明,长(正)方形周长计算错误的四、五年级学生其实并不清楚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周长概念建构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儿童的角度观察图形,看到的是图形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正>一、缘起:一个无人回答出来的问题引发的思考一次听随堂课,听了“圆的周长”这节课。一开始,教师从周长的概念迁移出圆周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紧接着教师就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行了追问,当问到第三个问题时,全班无人举手。【原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8.
正"认识面积"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几何图形,并掌握了周长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面积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几何概念,也是一次概念认识难点的突破。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面、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主动探究平面图形面积比  相似文献   

19.
教学案例: 在一次校级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苏教版教材"圆的周长"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通过动手测量、计算来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在学生操作、计算的基础上,师生进行了以下的交流. 师:大约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你能说说"周三径一"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周三径一"这句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  相似文献   

20.
教学背景: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中的第一课时。这一内容的教学,有很多经典的课例,但我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将课本主题图的情境改为两只蚂蚁分别绕树叶进行爬行比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发现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从而构建周长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