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育芳 《学子》2004,(5):56-56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有“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句。我在疏通课文时很自然地将句中的“黎民”一词解释为“老百姓”,谁知课后有学生提出疑问,他还拿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先生把“黎民”解释为“黑头发的民众,少壮者”。这倒使我不得不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
如今社会上对高中生写作水平评价不高,好多人将原因归咎于高题目出得不好,带有“八股味”“策论腔”,脱离学生生活,指挥棒不。批评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以为同样写策论,为什么苏东坡写好?同样是八股文,为什么汤显祖、袁枚写得好?清代一位文史专家章钜写过一本专门研究八股文的《制艺丛话》,他说考八股文“人其弊而守之不变者,非不欲变,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如今高考作题目也有弊端,但也是“变之而未有良法”。近年来流行“话题作”,褒之者以为找到了对付猜题押题的良方,说什么“坚持话题作文动摇”。殊不知你有命题,别…  相似文献   

3.
到南京办事,顺便取道常州,去看看在那儿读书的儿子。到常州,天已晌午,因头天晚上给他挂了个电话,所以,他正正襟危坐在宿舍等着,“星期天,还让我起了大早,傻等了半天,一处都不敢走。”我说,“你也太笨,从南京到常州,再到你们学校,倒火车,倒汽车,怎么也得半天,你当你老爸有专车跟着。”见面就斗嘴。“好好,我说不过你,请你吃火锅,就算接风。”“还不知道谁请谁呢?”父子俩就一路说着,先是我问寒问暖,后是他抢着汇报,一路笑着,走向食堂。学校的食堂还真不错,窗明几净,而且有四五个之多,不象我们读书那会儿。儿子将…  相似文献   

4.
当我摊开稿纸起草这篇通讯的时候,久久地写不下去,久久地。感情的浪涛冲击着我的胸怀,是那样狂暴,那样激烈,泪泉的闸门关是关不住了。压抑、愤懑、沉痛;感奋、仇恨、敬佩……它们紧紧地拧在一起,拧得我心发痛。一九七○年二月十一日,在祖国大西北的银川郊外,一颗子弹穿透了一位正直的共产党员、一位普通教师的胸膛,他,五十岁的朱守忠同志倒下去了,倒在他深深热爱着的宁夏的土地上。大街上枪毙人的布告出来了,罪名是“反革命抗改犯”,用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名义。  相似文献   

5.
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对他的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向我们昭示了一条艺术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创新。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艺术”,那么它要发展.就必须坚持创新。  相似文献   

6.
“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者。”真的行吗?记得在我上中学时。有一位代数老师。要论他的著作、文笔。那简直是没得说,可是一站到三尺讲台上,他就懵了,两眼要么盯着天花板,要么盯着水泥地,要么四处张望,背自己写的教案……当时,我们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代数老师哪儿都看,就是不看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也是“什么书都看,就是不看代数书”。同事很是替他惋惜。都说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相似文献   

7.
吴非 《中学语文教学》2007,(5):20-20,32
4年前,有个语文教学跨省交流会,邀我参加。那次交流主题是考察“网络作文教学”,我听了几节课,感到不太适应。据主办学校介绍: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所有作文,你想看哪一篇就能看到哪一篇,想写段评语也可以。我对此很惊讶。该校一位教师现场演示给我看,很快就调出了某年级某班某同学的全部作文。我问:“这位同学知道吗?”“不一定知道。”我问:“他会同意我们看他的作文吗?”教师奇怪地反问:“他为什么会不同意呢?”“那么同学之问也可以互相看吗?”“每个人都可以看全校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8.
我的星期六     
星期六的早晨,电话铃声把我叫醒,其时才7时10分。来电话的是我的学生大为的爸爸张先生。张先生说,他昨晚仔细地看了大为的答卷,认为我对大为组的“爱情”一词打叉,不大妥当。他说他曾经把大为的答卷拿给邻居一位文学硕士看了,那硕士也说大为组的“爱情”没有错。我向他解释说,对于七八岁的孩子,学校不希望他这么早就知道“爱情、恋爱”之类的词,而是希望他们按照课文,组为“爱护、敬爱”等等。可是张先生坚持说,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创新,不应该把学生思想局限在课本里;“爱情”也没有错,不能扣分。他说因为少了一分,他儿子才…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家中有“四怪”,让我引以为豪。“森林之王”老虎是森林之王,我爸属虎,自然成了我家之王。家里重要的事务都由他扛,所有的账单都由他来处理,什么电费、水费、电话费、保险费、买房通知单……害得他直叫“苦煞我也!苦煞我也!这个当家人我不要做了。”说归说,可他从来不动真格。“私家侦探”妈妈是位辅政大臣——家庭主妇兼私家侦探。可怜我和哥哥的一举一动全逃不过她的眼睛。一次,我和哥哥在家偷看电视。妈妈一回家就问:“看了多长时间啊?”哥哥以为妈妈肯定不会知道,就说:“只看了一个小时。”妈妈看了…  相似文献   

10.
高语第六册《荆轲刺秦王》中有句:“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对“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课本注释为:“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这样注释我认为是不妥的。   一、从语境看,荆轲的话应是责骂太子的。古代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辱”,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从东施效颦说起胡思孔夫子虽然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可是,他却坦率地承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夫子是我国的第一大圣人,连大圣人都不敢不“敏以求之”,那么,至于一般的常人,就更不能不特别的重视学习的了。然而,应该怎样学习呢?我想...  相似文献   

12.
我曾经和一位大师有过一次谈话(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我向他请教“育人之道和教学之法”。他的一句话“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我似有所悟。  相似文献   

13.
文学家们创作的故事,由于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而深受小朋友喜爱。我四岁的儿子也在“喜爱者”之列,每天幼儿园一回家就缠着我给他讲故事。一天,我给儿子讲《乌鸦喝水》的故事,讲到一半,我间儿子:“溜溜,你能不能帮乌鸦想想办法,让它喝到瓶子里的水?”儿子润润嗓子说:“这还不容易,用杯子倒呗!”可我为  相似文献   

14.
远方 《江苏教育》2004,(5A):14-15
“应试教育”为什么轰不倒,砸不烂,摧不毁?为什么愈演愈烈,甚至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看来,不能伤筋动骨地说几句是没有用的,只是遮遮掩掩地走过场我以为最好不说,这一次策划也不要搞。搞得不好,那些热血志士前面慷慨陈词未完,后面单位里的解聘通知已发,很让人有“反右”之忧。  相似文献   

15.
一位小我十来岁的文友,从学校毕业后到一家公司打工,请我当担保人。我看他挺有才华的,人又特别重情谊,也就欣然同意了。没想到几年后,我却因此跟着他坐上了被告席。当然,我是第二被告。 原来,他在那家公司干得不错,三年之后就当上了一个部门的部长。当了部长就有机会跟总经理打交道了,自然,也有机会跟总经理说“不”了。说了几回“不”之后,他竟然跟总经理拍了一回桌子,在帐还没结清楚的情况下玩了一回“拂袖而去”的潇洒。那是一些什么帐呢?是经他签了字的发往各销售点货物的帐。公司几次通知他去把帐结清楚,他都以“我…  相似文献   

16.
我正在办公室办公,给我们班上课的一位老师带着我班的马铭宏来办公室,轻轻地对我说:“这孩子真不像样。我过你们教室时,发现一个女同学在哭,一问是他打了别人。那女同学抽抽噎噎地说:‘他把裤子脱了,让我看他……我不看,他就打我。’”我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同时也感到很吃惊。孩  相似文献   

17.
根雕与育人     
李志  王之强 《青年教师》2006,(10):36-36
一位木匠到山里去选材,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精雕细琢。这堆树根就成了价值不菲的艺术珍品。就在人们对这位根雕艺术家喷喷称赞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说:“其实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我们的眼光不同罢了。别人是看它们不能做什么,而我是看它们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18.
车子倒了     
中午放学了,他和往常一样回家吃饭。来到自行车棚,他发现车子倒下了一大片,自己的也在其中。于是,他走过去扶车。正好有一位同学走过来,发现自己的车子倒了,又看见他正在扶车子,便说道:“你这人怎么回事?把别人的车子都推倒了,真是的。” 他说:“不是我推倒的。” “不是你推倒的,你会这么好心扶车子。” “因为我的车子也在其中啊。” “你的车子是哪一辆?” “就是头一辆。” “头一辆?头一辆是你的,后面的你扶什么,学雷锋做好事吗?” “我看你们的车子也倒了,就顺手扶起来。” 那位同学走到自己的车子前,检查了一遍,…  相似文献   

19.
碰酒倒     
我的老爸,挺着一个啤酒肚。初次见面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位喝酒高手,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常言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千万不要被他的外表所迷惑。我的老爸,嘿,他可是一碰酒就倒的。因此,他在朋友面前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碰酒倒”。  相似文献   

20.
一位同学到一个差班去实习。刚上课就宣布:“在这节课结束前,我们要评一个红花少年组,下面老师就看哪个组的同学最遵守纪律。”此话很见成效,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有良好表现。下课前,我正猜测这位同学如何开展评比,谁知他却说:“这节课大家表现都不差,红花小组我们就不评了。”到了“以后”,学生对他的话也就不再理睬了。一位同学上实习课时,提问必喊几个尖子回答,于是,举手者寥寥。他大概也发觉这样不妥,就在课堂上反复动员:“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说错了也不要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