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爱玲在《连环套》中借助霓喜的遭遇,呈现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理解: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缺乏必要的自我意识,对自身价值产生误解,甘愿沦为男性的附庸;男性掌控着话语权,使女性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女性为了生存而走进无爱的婚姻,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性格逐渐发生变异。张爱玲的苍凉叙事,传达出一位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隐忧。  相似文献   

2.
"色"和"戒"在父权意识中是属于男性的,而张爱玲的《色戒》横空出世,异化于古已有之的色与戒的文本。色难当头,焦灼的是女性,文本以女性视角出现,使王佳芝纠缠在革命与情感漩涡之间,飞蛾扑火走向灭亡,以此展现男权话语对于女性灵与肉的压抑。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作家童年的创伤性体验让张爱玲的作品中有着独特鲜明的女性意识。她用苍凉老辣的笔触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女性世界”,采用对照的写法,以女人的强悍来对照男人的懦弱,其作品表现出来的“强女人,弱男人”模式体现了张爱玲强烈的男性批判意识,是她的女性主体意识的外化。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完成了她对女性的书写。在作品《金锁记》中确立了曹七巧的疯女形象。通过曹七巧对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的反叛,张爱玲强调了女性被男性扭曲的心路历程。通过压抑处境的书写,张爱玲叙述了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性在宗法父权体制下所承载的性别、经济、人格上的剥削和压制。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性家长身份在男性家长缺席的情况下得到了确认,张爱玲把处于从属压抑位置上的女性纳入叙述主体。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作品中有着大量角色各异的男性形象.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诠释着各自的人生历程。在张爱玲那里,对传统意义上的男性的坚强和忠诚进行了消解,勾勒出不同于以往的男性群像,否定和颠覆了男性的传统意蕴。同时肯定了女性的自我存在价值,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凸显出作家特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对人性深邃的体悟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三种常用符号来写女性,即:花、衣服和房子,但她并非认同男性的命名,而是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对男性的符号书写进行了改写和反写,颠覆了男性看女性二元对立的观念以及符号化的命名,女性一直被遮蔽的真相显现出来。显然,张爱玲相信,男性对女性人生所造成的打击和伤害在某种意义上会变成女性成长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作品多为女性题材,她最擅长于刻画女性心理,她笔下的女性多为悲剧人物,然而也有不服输、不认命,凭借灵活机智与男人周旋较量,将命运的缰绳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另类女性。  相似文献   

8.
<正>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中,涉及到了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领域,有着不同性格的男性形象。而这些男性人物形象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活在过去的男人。第二类是活在当下,却矛盾痛苦的男人。第三类活在未来,沉沦在无妄幻想中的男人。这三类男人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整个男性世界。而张爱玲也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男性观。可以说张爱玲的男性观概括起来是:批判中带着些许无奈的理解。首先,在张爱玲复杂男性观的理念下,她作品中对男性形象批判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有自私、利己性的一面。但由于赛珍珠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宗教精神,使她以爱为良剂,最终赋予了母亲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使她根本就不相信母爱的存在。她认为时母爱的提倡说明了“母性”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对男性话语的无可奈何的认同,充分表明了“母爱”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作为具有独特生活经验的女性作家,形成了特有的“五四”叙事风格,《五四遗事》即是其中的代表,它主要揭示了启蒙先天带有的男权特质如何支撑男主人公从自由恋爱向传统家庭蜕变。女性建构与女性体验、思想启蒙与男权蜕变之间的张力是张爱玲据以言说“五四”的问题意识,所要表达的就是启蒙与传统的复杂缠扰,这是她塑造文本深刻内涵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在散文集《流言》中刻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现代人形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真——对世俗生活的认真与执着;奇——对人生的一切保持着强烈的好奇;疑——对现实浸透着怀疑的精神,而这样的现代人形象又几乎是张爱玲自身的缩影,是一种"张式"形象,于此展现生存于上个世纪上海孤岛环境中另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相似文献   

12.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着灵魂与肉体的有机结合,印第安图腾“羽蛇神”就是这一梦想的生动体现。对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的独特感触使英国作家劳伦斯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同时把自己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性格反映在部分男性形象的身上,最终完成了自己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的精神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认识自己的价值、完满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面对新时期人文精神的失落给道德教育带来的道德冷漠、道德滑坡等挑战和问题,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角度诠释道德教育的真谛,唤醒并对接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激发人超拔的内在精神动力,从而型塑道德教育的精神品格,成为当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文明产生于人的精神分裂,即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的分裂,并且建构在灵对肉、精神对物质的压抑上。随着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取代妇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私有制的产生,社会阶层的分化,这种压抑便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的性质来。命名使压抑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作家张爱玲经历过缺失亲情、曲折求学、爱情失败等一系列人生挫折。坎坷起伏的人生传奇,成就了她文学上的成功。因为缺失的亲情,张爱玲将小说中父辈形象无一例外地异化,或是外貌形体,或是精神状态,或是语言行为。张爱玲用这种多方位、群体异化的表现形式,构建出了一幅父辈百丑图。张爱玲这种对父辈形象进行批判的意识,与其本人的缺失性体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时代氛围方面探讨了赛珍珠和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来源。如果说个人时代氛围给予赛珍珠的是开阔的、积极的影响,并最终把她锻造成一个具有国际性的坚定的女性主义者,那么张爱玲则自觉不容于时代,以人世挑剔者的眼光关注着芸芸众生,透视着女性的灵魂,其女性意识里充斥着批判和苍凉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与人     
哲学从人的心灵深处护守着人的精神家园。人的生存与生活割舍不了哲学精神的支撑。哲学源于人对自然和人自身存在奥秘的惊疑 ,是对“自我”及其存在过程的积极自觉反思 ;哲学给人提供生存的智慧和关照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小说创作的主题是男女之间的关系 ,其性爱理想是两性之间灵与肉的和谐交流 ,这与其生命哲学和性宗教思想息息相关。然而 ,他在小说中表现的男女之间的三种关系却与其性爱理想存在着深刻的悖论。因为劳伦斯性爱理想的实质是树立男性霸权地位并对女性的独立进行压制 ,这是与作者自身的特殊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无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人是社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是影响道德内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哈罗德.品特的戏剧,特别是早期的剧本大多表现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所受到的外来的威胁,他通过戏剧作品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感悟。品特认为人的生存恐惧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几乎每天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品特作为戏剧家的戏剧思想核心。这种戏剧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荒诞派戏剧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贝克特和卡夫卡等荒诞派剧作家的影响,以及他的家庭和生活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