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多义难解的作品之一,这与诗中蕴藉含蓄的语言修辞和大量典故的巧妙运用有密切的关系。从文化解读的视角出发,《锦瑟》之所以最终呈现出一种诗意朦胧多义、诗境幽隐奇缈、情感复杂曲折的艺术特色,其深层原因是儒释道思想对作者创作的交错影响。  相似文献   

2.
《锦瑟》是李义山晚年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因其精密艳丽的语言,含蓄蕴藉的意境,烟波Hong洞的内涵,使人旨趣难求,莫衷一是。本联系义山的经历及其时代。从诗歌意境与寄托层次的深浅上,对这首诗作了分析论述,认为这首诗是多层寄托的诗,是李义山离开人世之前的终生咏叹之作。  相似文献   

3.
《锦瑟》是一首传颂千古而又历代注家争论不休的古诗,笔者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浅谈对《锦瑟》的赏析.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历来为人们所乐道。在语文教学和课外阅读中,我们经常会欣赏到。初读《锦瑟》,感受如同梁启超在谈到李商隐的诗时曾说过的那样:“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第一次读时,我真不知李商隐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只觉得它的首联和尾联有种无法言说的美,哀怨但又有顿悟了的愉悦。  相似文献   

5.
6.
从<锦瑟>的写作时代背景入手,逐句详细分析诗的内涵,用复义、比喻、象征、张力、意象、反讽,综感论、应和论、空白、艰涩化、陌生化等西方文论的观点来诠释全诗,使读者更多地了解中西文论的相通之处,更深层次地理解诗中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7.
<锦瑟>一诗,自宋朝以来评论者见仁见智,议论纷纭.作者从颈联诗句的原型着手,通过考察作者的生平,参证相关诗歌的意境,考证出此诗大约写于大中七年至大中九年的某一个春天,地点在梓州柳仲郢幕,诗歌主题为忆旧思归.文章作者列举了有关词语在李商隐诗集中的使用情况,分析了有关典故、语词的含义,对<锦瑟>一诗诗意进行了具体诠释.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的<锦瑟>论者众多,本文从李商隐<杜司勋>入手,爬梳史料,检阅唐诗,借鉴现代意象派创作手法,明析"锦瑟",细辨"华年",推论"春心",别解"沦海"、"蓝田",换一个眼光解读<锦瑟>的旨意与手法.  相似文献   

9.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不绝。由于意境朦胧,颇难析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衰一是。通观全诗,细品词语,剖析内容,联诗人之艺术及生平,笔者认为,此诗应作于作者晚年,是其回顾往事,抒发遭遇坎坷,年华流逝,怀才不遇,一事无成之感慨。  相似文献   

10.
戴永忠 《学语文》2003,(5):15-15
历来诸家公认七律《锦瑟》是李商隐一生的代表作品 ,但解者纷纷 ,意见颇不一致。元遗山、王渔洋等人 ,早已发出过“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苏轼断为咏瑟 ,朱彝尊、冯浩等人解为悼亡 ,纪晓岚认为艳情 ,张采田等人解作自伤不遇之作。以上四解 ,以第四解最得其实。但在第四解中 ,接触到具体诗句时又发生歧义 ,出入颇大。笔者参考历来诸家意见 ,并将《锦瑟》和李商隐的其它一些诗作进行比较 ,相互发明 ,以诗证诗 ,知人论世 ,对此诗作了一些研究 ,有了一些新见。一、关于“锦瑟”“锦瑟”究竟指什么?有人说是指令狐家…  相似文献   

11.
一、赏析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情韵,初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2.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及技巧。 二、赏析重难点 1.理解诗人独特的风格。 2.掌握历史典故及诗歌创设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注意含蓄深隐余味曲包的艺术效果 ,对它们的解读要求我们注意采用一种贴近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特征的细读法。本文以李商隐的《锦瑟》诗为例 ,解读和分析古典诗歌的复义品质 ,提出对古典诗歌的解读要突破旧式本质主义诉求 ,注意本文的复义性和解读的多元性 ,并要注意诗义的数解不仅可以共存 ,而且互相丰富补益成为一个意义的整体 ,形成对诗歌意蕴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14.
蒋云昌 《阅读与鉴赏》2008,(11):40-40,3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怀人、咏物、悼亡、自伤身世、寄托君臣遇合、诗集自序开宗明义、政治寓意等诸说,面对扑朔迷离的诗歌意境和一大堆纷纭异说,一时不知如何理解,但细加琢磨,却在迷离中有踪迹可循。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  相似文献   

15.
初读李商隐《锦瑟》,我们感受到的是意象的丰富与朦胧,以及诗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抒情气氛,但怎么美又让人感到茫然。  相似文献   

16.
锦瑟无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华年: 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一切逝去的,都在心灵的蕴蓄中化为朦胧而又胶着的情绪、意象、遐思。当你自以为不再挂念时,偏偏墓地涌上心头,如果你妄想把捉那些充满魅惑、令人烦忧的幻像,她却翩然而去,不留下些许影踪。追忆逝水年华,其实就是从已经被岁月的淘洗涤除了无数光影的无形之象中“抽象”地靠近曾经拥有的一切,把已经散落的片片断断在心河中用情意的浪花作短暂的集聚。哲人把时间叫做人类的“内感官”,它最终只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锦瑟》的分析,评述了李商隐的无题诗。在他诗中,由于诗人运用比喻、 象征、典故以及语言时,表现了朦胧的意境, 引起读者的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因此,李商隐无题诗的成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古代文人诗中解者最多、聚讼最繁的一首。通过“以诗证诗”的考证和对诗本文的解读可以看出,《锦瑟》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弹瑟曲的一次心灵体验的诗性记录。诗歌表达了诗人弹瑟前由瑟形、瑟貌引发的年华感思,弹瑟中由瑟声、瑟境激发的浸染着诗人之情、积淀于潜意识中之心象以及弹罢瑟曲对幻象幻境的思味和“惘然”而致的心灵感喟。  相似文献   

19.
《锦瑟》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锦瑟的描写、对四个场景的描绘,迷幻、哀怨、缥缈地传达出自己所经历的种种际遇、感受,使诗作具有朦胧、多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多解的《锦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谜团,等待着我们去填充和解答,思维的空间因此被拓展,作者从追忆的角度试着再读它,力求从李商隐苍凉的心灵深处解读他无望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