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胡质父子     
正威,字伯虎,少有志尚1,厉操2·清白。质3之为荆州4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僮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廨5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其绢一匹,为道路粮6。威跪问:"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节选自唐·房玄龄等编撰《晋书》)  相似文献   

2.
有位朋友曾说,当领导有三种境界:一曰“怒而不威”;二曰“怒而威”;三曰“不怒而威”。其中,“不怒而威”是最高层次。思索良久,我把它运用到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班主任是管理者,工作本身就有一个管理层次和方法问题,与“领导三境界”相对照,可比之为“压服、说服、折服”。压服属于“怒而不威”的低层次境界。这是班主任常用的方法,学生犯了错误,出了问题,特别是有领导批评或科任老师告状时,碍于面子,班主任大声“吼叫”,想以威势震慑学生。我刚当班主任,就常常如此。老教师告诫我:“年轻人肝火太旺会…  相似文献   

3.
2000年高考与往年相比较, 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一、文章篇幅短小。全文共三 百余字,语言精练简洁,全文没有 出现生僻的文言字词,文化常识方 面的专有名词很少出现;常见的文 言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 句等等,也很少出现,这样就便于 学生进行快速的阅读、理解,全文 通俗易懂。 二、人物关系比较简单。事件 少而典型。纵观全文,主要人物有 胡质、胡威、都督、晋武帝。胡质和 胡威是父子关系,胡质为官时,“胡 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胡质赐 绢,胡威问明来路后,方肯接受。归 家途中,生活节俭,从不靡费。胡质 和…  相似文献   

4.
为文之道     
韩愈 《阅读与鉴赏》2005,(10):68-68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时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俱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相似文献   

5.
一、古文助读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相似文献   

6.
权力     
孔鲁 《现代语文》2004,(12):5-5
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中道而乱,乐池曰:“吾以公为有智,而使公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客因辞而去曰:“公不知治,有威足以服之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也、尝试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彼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而不治?”  相似文献   

7.
古文今解     
钟南山 《初中生》2006,(11):1-1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说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  相似文献   

8.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甫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相似文献   

9.
(一)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户信日:“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分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付日。“仆委。c归计,愿足下匆辞。”广武君日。“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得。故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  相似文献   

10.
【汉】司马迁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诺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相似文献   

11.
《归去来兮辞》是隐逸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前人推崇备至。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曰:“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现行人教版高二册语文选人此文.下面讨论一下有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郏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原文]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  相似文献   

14.
“三归”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信》孔子对管仲的批评语中。其后,从战国以至汉代,历史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三归”。汉魏及其以后的学人,纷纷对“三归”作出自己的解说,意见颇为不一。本文试图排比已经掌握的一些资料,作出个人以为尚属可信的解说。《论语·此情》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位平?”曰:“管民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寨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治。管氏而知和,就不知礼!”以上的记载,说管仲“器小”,说管…  相似文献   

15.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载:“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这个故事后来演绎成为一个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相似文献   

16.
古文助读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栽祖归养。  相似文献   

17.
范增论     
苏轼 《阅读与鉴赏》2006,(12):45-47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相似文献   

18.
《训俭示康》注释订误江苏如东县中学赵荣民一、世以清白相承课本(高中第三册,厂同)注:一代一代都继承纯朴的家风。”将“清白”解释为“纯朴”,不够准确。查《汉语大词典》,“清白”条目所列义项(2)是:“特指廉洁,不贪污。”按: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州县官...  相似文献   

19.
师文学琴     
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钧,非章之不成能。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后。”  相似文献   

20.
呕心沥血,错作沤心沥血 错句:他从教数十年,沤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辨析:该成语来自《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勤奋,更了解他身体很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