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谈到高中课程改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选课制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认为课程改革就是课程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课程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固然是此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我们把课程改革等同于课程组织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则无疑会窄化课程改革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导致人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迷失改革的方向,忽视改革的真正动力和阻力。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的展开势必拉动学校文化的变革,促使学校文化转型,而学校文化转型关涉课程改革的发展前程;学校文化的转型涵盖学校主体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环境文化的转型。本文意在探寻深化课程改革的动力,为新课程的生长提供文化“沃土”。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知识本身变化所引发的知识观的变革出发,对知识概念和知识观界定的多角度研究作了梳理,并深入探讨了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型关照下进行高校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相关调整,以期高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能够以高度的适切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知识本身变化所引发的知识观的变革出发,对知识概念和知识观界定的多角度研究作了梳理,并深入探讨了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型关照下进行高校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相关调整,以期高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能够以高度的适切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5.
6.
文化视野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反思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视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要增强文化的自觉意识,协调好传统课程文化和现代课程文化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部既定的计划框架内继续推进。人们对新课程的一些具体课程形态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等已有过不少研究和论述,但从文化的角度阐释新课程则不多见。实际上,我们所直接感受到的课程改革更多的是课程政策的改变和课程制度的革新。但是,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文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背景,是课程政策和课程制度的“土壤”。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关键是看这“土壤”能否为新课程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课程改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对…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思想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课程改革的主流理论之一,也是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从建构主义视角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统一课程工作的思想认识,以及课程改革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可谓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整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应以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为取向,在文化的视野中重建。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由逻辑线索和价值脉络构成,它要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具有完整统一性,超越科学与人文的简单对峙  相似文献   

10.
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应从信息技术工具论转向信息技术文化论,并提出和分析了改革的目标是信息化课程,实现的过程是课程信息化。  相似文献   

11.
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指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应从信息技术工具论转向信息技术文化论,并提出和分析了改革的目标是信息化课程,实现的过程是课程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需要话语转型。话语转型的表征体现为规范话语、意见话语、现代话语、后现代话语、专业话语以及生活话语在新课改的情境中相互交织,形成社会民众乃至教师对新课改难以理解的局面。话语转型的成因体现为历史原因和现实缘由,即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与西方现代教育难以本土化,课改专家的价值选择与原有课程本身的缺陷。话语转型的实现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挥其奠基作用,又要立足生活话语,促进其与专业话语的啮合,还要通过树立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话语引领话语转型。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文化的深层次支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必定会发生自在的教师文化与自觉的教师文化的互动,即教师文化身份的冲突。当教师“感觉”到这种冲突存在时,教师文化身份转型会采取内在创造性转化的途径,也就是文化自觉模式。当两种“文化”缺少必要的和恰当的张力和冲突,即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无法通过内在因素的创造性转化而完成转型时,教师文化身份转型就要以一种新的自觉文化因素从外部切人,才能同原有的自在文化层面构成张力和冲突,从而推动教师文化身份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中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知识观的转型 本次课程改革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知识观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型指的是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变,正如利奥塔指出的:当社会进入众所周知的后工业时代,文化进入众所周知的后现代时期,知识的状况被改变了.  相似文献   

15.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的层面来讨论,更应从整个社会的层面,从参与课程改革的各社会主体的教育行为来进行研究。本文拟从博弈论的视角,审视课程改革困境存在的原因,并就如何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知识观的转型 本次课程改革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知识观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型指的是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变,正如利奥塔指出的:当社会进入众所周知的后工业时代,文化进入众所周知的后现代时期,知识的状况被改变了。利奥塔用后现代知识来表述这种新的知识状况,目前关于后现代的理论在学术界是错综复杂,褒贬不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后现代思潮的的确确影响着我们课程观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的层面来讨论,更应从整个社会的层面,从参与课程改革的各  相似文献   

18.
实践哲学的课程改革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反映了西方课程现代化改革中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在理论资源上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彼得斯的知识伦理学和罗尔斯的社会正义论的影响。实践哲学的课程改革理论主张把课程改革作为伦理政治实践;课程改革是在实践理性指导下的集体的审议活动;课程改革的方式是一种审议的活动;课程改革需要就课程改革的目的作出集体审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国家及省级实验区实施,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好的课堂教学?本文拟将运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对这一问题展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一对于好课,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的统一。首先,就建构性而言,这是当前一堂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集中体现。无庸置疑,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就具体的一堂好课而言,教学要符合…  相似文献   

20.
从课程改革的视角关注学校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的推进势必拉动学校文化的变革,促使学校文化转型,而学校文化的转型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学校文化的转型涵盖学校主体的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环境文化的转型这四个基本维度。从课程改革的视角关注学校文化转型,意在探寻深化课程改革的动力,为新课程的生长提供文化“沃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