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面向世界要求教育要为我国培养大批适应国际竞争的尖端人才。教育要面向未来,是由教育的超前性所决定的,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本文简要介绍了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
未来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与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合理知识结构是人才的必备条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它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既反映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又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指教育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参与世界的经济、科技竞争、为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现代化建设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既是我国当前之大业,更是我国未来发展之所需.因此,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才,这是邓小平“三个面向”的基本精神,它既体现了教育的基本特征,又揭示了社会发展赋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高度概括了教育与现代化、与世界、与未来的关系.教育要面向世界,是从空间的角度对面向现代化的说明;教育要面向未来,是从时间的角度对面向现代化的描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世界发展的新动向,吸取世界上一切对我们有用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相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满足当前的急需,更重要的是为下世纪做好人才准备.”三个面向”是紧密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核心是面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的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个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大批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合格人才。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是要求我们把学生  相似文献   

5.
“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保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高职教育承担开发我国人力资源和优化专门人才素质的使命;教育要面向世界,要求高职教育认清知识经济时代特点,探索开放型人才的培养之路;教育要面向未来,要求高职教育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客观要求,塑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6.
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是从战略高度对我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今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方针。题词启示我们:办教育要立足于祖国的现代化,面向世界,放眼未来;搞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具备两种基本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人应该是有能力打开局面,走向世界迎接挑战,有理想开创未来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重视教育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是改革开放总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面向强调教育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要实现现代化;强调教育在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理论和经验的同时,要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强调教育在为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同时,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对教育提出挑战,要求我们教育部门培养大批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材。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是基础,只有面向现代化才能面向世界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学习能力低下的"高分低能"人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初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身上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人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国家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因此,初中英语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去年九月份,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今年入学的小学生,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这是我们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教育要为下一个世纪造就大批建设四化的合格人才,就  相似文献   

11.
教孩子学会创造──素质教育评说之六李人宙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核心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中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肩负着为21世纪培养人才的重任。未来的...  相似文献   

12.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同际新技术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的实际提出来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也包括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出能掌握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现代化技术,能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研究世界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学习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考虑到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社会的未来发展。医学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未来医学人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八个价值目标●许序修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现代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未来发展的需要。据此,语文教育现代化就是把语文教育置于现代化的生活情境之中,把语文知识的...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推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更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实现教育现代化纳入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亦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适应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交往所需要的人才,适应未来社会文明进步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深刻理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未来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和一套正确的培养方法。教育思想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的战略思想。它揭示了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当代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我国  相似文献   

17.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需要综合型人才,只有知识广博,能力全面和个性健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面向21世纪的教育体制必须适应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的要求。尽管“素质教育”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8.
<正>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中“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思想是指教育是一种周期长、效益滞后的工作,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生产力。因此,在培养人时,应当立足于未来,充分考虑到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能促进未来经济发展的人。邓小平同志教育面向未来的思想既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又是教育本身特点的反映。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今后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着重大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中心是: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材问题.毫无疑问,今天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创造型的人材.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通过听、说、读、写全面的综合训练,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着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因而,应该把创造性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这个基点上的教学,我们把它称之为:创造型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首先是面向现代化的要求,改革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面向世界,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最后是面向未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实现学校教育与终生教育的结合,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