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园地出现了有着传统笔记体小说神韵的作品,这就是“新笔记小说”。新笔记小说是古代笔记小说潜移默化影响的产物,也是新时期特定人文环境中激发、催生出来的一种小说体式和文学现象,它极大程度地承续了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精神和艺术旨趣,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洪迈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夷坚志》是其创作的我国篇幅最大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体现了志怪类笔记小说的“简”而“粗”的特点。为何在唐人传奇出现后,笔记小说仍保留其特有的范式,仍然长盛不衰?本文以为是缘于笔记小说的创作特点类似于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3.
“新笔记小说”的艺术渊源可从3个方面去考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以古代笔记小说为主的“远传统”,这是最直接的因素。二是现代抒情小说的“近传统”,这是不容忽视的。三是外国抒情小说构成的“外传统”,这也应当稍作考虑。  相似文献   

4.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全面客观地阐述了笔记小说观念。刘知几提出了“偏记小说”的概念,揭示了笔记小说可与正史参行的“自成一家”的真实地位,明显提升了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史通》中有关“偏记小说”的分类和列举,则清晰可见刘知几的笔记小说分类观念较之于《隋书&;#183;经籍志》有了进步,为史家重新认识笔记小说的学术地位,审视笔记小说的社会功能,利用笔记小说丰富正统史学,乃至效仿撰作笔记小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刘知几以史眼判断笔记小说的价值,强调笔记小说惩恶劝善、可供教化的社会功用,表达了正统史学对笔记小说价值认同的程度,进而为笔记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刘知几《史通》的笔记小说观念,对中唐以后笔记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笔记小说”的人物大多具有写意性,呈尚简、空灵的艺术特点,给读者复杂、朦胧的审美感受。这种写意的方式,具体表现在借鉴“中国本有用极简的笔墨摹写人事的传统”和“气氛即人物”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 笔记小说是中国文学体裁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现象,当然也是小说史上渊源流长的,牢牢依附于文学之树的文体.《庄子·外物》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所言“小说”概念,虽说是指一些远离大道的浅薄言议,原有的意义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概念已是相去甚远,但也道出了“小说”在形成雏形时的某些基本特征,即笔记小说的“记叙”特征与“言论”特征,这对于我们理解以后的所谓“笔记小说”概念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7.
阿城的新笔记体小说《溜索》继承了古典笔记体小说的“志怪”审美,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这在文体上是一种新尝试,从而呈现出新的审美情趣。对新笔记体小说的解读,倘若从“小说三要素”或古典笔记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方面进行分析,则无法对该文的“新”充分掌握,其中的“野性”应是该文解读的主要倾向。对此,可从选材内容、叙事角度和语言特点方面对其内蕴的“野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发源期的中国古代城市笔记小说,已多托故国风物以抒个人情怀,发出今不如昔之慨叹;而在王朝更替、社会大变革之后,借描写故都繁华以寄托亡国之思的大量遗民作品,更是城市笔记小说的主流:至于专以歌颂帝都之盛、夸耀作者渊博学识为主的作品,则是城市笔记小说发展的变种。因此,使城市笔记小说具有活力的年代是变革的年代,使城市笔记小说具有活力的作者是具有遗民思想的士人。  相似文献   

9.
明以前,关于中国笔记小说的归属问题,主要存在子部说和史部说的分歧.子部说强调“以议论为宗”,忽视叙事;史部说强调“以叙事为宗”,但将所有杂史都纳入笔记小说范畴,不免庞杂.纪昀一方面注重叙事,另一方面仍将笔记小说归入子部,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将"家史"别传"等杂史以及传奇小说、白话小说清理出“小说”队伍;适度承认"小说"的虚构权力;"小说"应承担指导生活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新笔记小说”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古代笔记体神韵的小说,其语言形式的显著特点是既“简约”又有“韵味”,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得益于它的语言策略:自觉的向文言传统学习,寻回汉语的活力和灵性,有力地反拨了此前文坛上语言的单调、枯燥和模式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吸收文言及其叙事传统中有益的东西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