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师:同学们,以往我们写作文往往要求细致、具体,但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长话短说,言简意赅。你知道哪些情况下需要长话短说、言简意赅吗?(如:遇到紧急情况向上级或向有关单位汇报时;向别人推荐一本书时……)  相似文献   

2.
一、回忆生活师:(板书:推销)大家想一想,平时和爸爸妈妈去购物,别人向你推销一些商品时,在怎样的情况下你才会购买?生:营业员很热情。生:营业员说得很清楚。生:心情好就买。生:这个东西我很需要,就买了。师:看来,推销有讲究。这节课,我们就来模拟推销的情景,尝试练习如何推销一本杂志或者一本书。从刚才大家的发言  相似文献   

3.
一、出示问题学习新课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同学们,当我们拿到一个题时,首先干什么?生:读题。师:对,当我们解答一个题时,首先应多读题,而且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要读明白这个题说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遍要找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第三遍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明白了吗?开始吧。  相似文献   

4.
如果将王菘舟老师的语言比作课堂上的一朵奇葩,那么,这是什么样的奇葩?这奇葩的价值何在?这奇葩怎样产生的?我们如何在课堂上种下更多、更美的奇葩? 教学实录: 师:为什么我向母亲要钱时,会鼻子一酸?打开课文朗读,在有感触的地方用波浪线工工整整地划下来.  相似文献   

5.
一、经历体验,化想象为具体【案例】"认识千米"教学片段上课铃响.师:请同学们到教室外面来,排成体育队.(学生愕然,这节数学课怎么回事呀?)师:我们的操场跑道一圈220米,大家从这里出发跑4圈再多120米到哪里结束.知道了吗?学生开始跑,显得很兴奋,大部分学生在认真地跑,有少数几个学生在操场斜超,还有一两个跑不下来.师:现在我们都跑完了,集合回教室.  相似文献   

6.
【片段1】师:同学们,在写"肺"时,应该注意什么?生:右边不要写成城市的"市"。师:请同学们自己在纸上写三遍。(生写)师:下面来看"腭"字。"腭"在我们人体哪里?生:嘴巴里面。师:具体在嘴巴的哪个位置?  相似文献   

7.
[片段一](《散步》)师: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些生命?(生读书、思考)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师:对,这是从文中我的角度来看的。如果按照我们的表达习惯,改为我们一家人在散步好不好?生:不好。文中突出交代具体是哪些家人,表现对家人的尊敬、亲情。师:真好,那从别的视角来看还有吗?(生浏览、思考)生: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  相似文献   

8.
课堂回放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而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看插页)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我感觉这幅字画总体上比较有气势,有劲是骨.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了解发明创造可以采取加加减减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发明的浓厚兴趣。同时让他们领悟到"快乐做加法,痛苦做减法"的人生真谛。2.知道写好一项活动可以采取加入自己心里活动,减去重复琐碎情节的方法,使文章更具体、生动。教学过程:一、数学中的加减法——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先看老师在屏幕上出示的题目。师:25+35=?得数是多少?  相似文献   

10.
第一步:巧提问,认识你我 师:初次见面,谁有办法让我们快速认识? 生:自我介绍. 师:是个好办法.怎么介绍既快又好呢? 生:大家写在纸上,老师您一看就知道了. 师:太耗时间了,需要写的时间,还需要看的时间. 生:我们问,您回答;然后您问我们,我们回答. 师:就听你的意见吧.我问大家两个问题,就能了解你们了.第一个问题——我们班谁胆子最大?  相似文献   

11.
在理清文章思路、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等教学环节后,我把接下来的教学重点放在把握作者与编者的意图上. 师: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试与《辞海》"荔枝"条目进行比较,体会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意图与语言特点. 生:首先,本文的题目与"说‘荔枝'"相比要好得多. 师:好在哪里,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他引用郭明璋《荔枝》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诗句为题,很有诗意.还有,这句诗句虽只有七个字,但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颜色等信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而"说‘荔枝'"仅是简单地交代了说明对象.  相似文献   

12.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语文教学中首当其冲需要精心设计的环节。好的课题教学可以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还可以引领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课题教学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小觑的环节。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谈有效的课题教学策略。一、质疑课题,深入探究案例: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谁来读读第一首古诗的课题?生:游园不值。师:谁游园不值呢?生:作者,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师:"不值"是表示不值得的意思吗?(生狐疑)师:读读这首古诗想一想,也可以查阅资料来帮助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从三只虫子说起.这三只虫子是由散文家刘亮程带来的.同学们能响亮地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虫子”.) 生:八条腿小虫、蜣螂、蚂蚁. 二、三只虫子——明确走向的目标 师:非常好.这三只虫子就是我们今天“走向”的目标所在.好,下面我们开始走向它们吧. (屏显.) 三只虫子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结合文章,具体描述其中一只虫子的活动经历.  相似文献   

14.
1.没有从学生出发的设计是无效的设计,没有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没有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2.社会要用平和的眼光看待教师,教师要用最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3.教育需要我们有智慧,教育让我们富有智慧。一、导入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单元的主题词是什么?生(齐):信息传播。师:是啊,生活中有很多种媒体,每天都在向我们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一些很简短,比如说我昨天在新闻联播里听到一则很令人高兴的体育新闻——生(齐):中国男子羽毛球队夺得汤姆斯杯。师:是的,这些新闻传递着我们身边最新发生的事件。假…  相似文献   

15.
将错就错     
一次,我在向学生演示并联两个电池的实验时,小灯泡不亮。我马上检查电路,发现是电池接反了,造成了短路。怎么办?我干脆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来找原因。师: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小灯泡不亮?生:可能是电池没有电了。师:我用的是新电池。  相似文献   

16.
策略能够帮助学生走出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的"沼泽地",但利用策略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并不是本节课的最终目的,为学生搭建从方法到思想的桥梁,让学生体会策略实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片断一:自主探究,理解转化策略1.唤醒已有认知经验。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生:四年级学过列表法、  相似文献   

17.
教学准备 :1.有关扬州的风光图片 ,古筝音乐磁带 ,投影仪 ,录音机 ,钢琴 ,古筝 ,电子琴 ,小提琴 ,笔墨纸砚等。2 .预习作业 :寻找有关扬州的诗词佳句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师 :同学们 ,平山堂大家都去过吗 ?站在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先生所建的平山堂前 ,手扶栏杆向远处眺望 ,可以看到些什么呢 ?生 :可以看到二十四桥景区。师 :说具体些。生 :瘦西湖湖面澄碧如镜 ,二十四桥旁绿树成阴。生 :微风吹来鲜花摇摆 ,仿佛在向我们致意。师 :〔放录像〕若是天气晴好 ,碧空无云 ,再向极远处眺望 ,还可以看到什么 ?生 :镇江、南京一带的连绵群…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照片,激趣导入(略) 二、共同探究,深入领悟 (一)在具体情境中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体验"数对"产生的过程. 师:谁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在班里的位置? 生:我是第八组的同学,在班的最南面. 师:班里最南面有6名同学,怎么能确定最南面的人就一定是你呢? 生:我在班里的最南面,我是第二个同学. 师:这样说,我们是不是就能把他的位置确定了? 师:如果你是他的同桌,又怎样确定你的位置呢? (同学们欲言又止,教室里有了片刻寂静) 生:如果把每一列看成是一组,我就是第7组、第2个.  相似文献   

19.
读一读,积累语言 师:我们先读一组词语和句子. (出示) 甜滋滋、甜津津、酸溜溜、黄澄澄、青中带黄、红黄相间、又酸又甜、甜中带酸 (出示)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生读,师点评) (出示)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籽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师纠正读错的字词) 师:这些句子,大家读的时候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生:是的,在课文《石榴》中学过. 师:不错,还记得什么时候学的? 生:三年级. 师:你的记性真好,请坐.学语文就需要好记性.  相似文献   

20.
一、词语导入1.听写词语,指名板书: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拖鞋绾裤风景2.集体订正。师:看最后一个词语“风景”,你觉得前面的几个词描绘的是风景吗?生:不是。师:一提到风景,你会想到什么?生:我会想到雄伟的高山,清澈的小河,美丽的花朵。生:我会想到美丽的大草原。师: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用眼睛就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美。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搭石》向我们展示的却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不但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更多的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先听写词语,再由“风景”一词导入,真是与众不同。]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