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人文,文人心,永不失矣”。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读文悟道” 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昧,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才能达到读文悟道之境界。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正如古人所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一、如何"读文悟道"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才能达到读文悟道之境界。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正如古人所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  相似文献   

4.
姚鼐说过:“大抵学故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而自悟。”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相似文献   

5.
<正>姚鼐说过:"大抵学故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而自悟。"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足见,朗读是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6.
——孙俊之孙俊之,女,山东人,中国致公党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师从岳海波、王小晖先生。山东艺术学院外聘教师,现居济南。古人谓"小品",实是意趣见小,而意蕴并不小,意味反而更为寥廓。孙俊之对古人的崇尚恰恰起步于此。立意之"意"的大小才是真正的境界大小,所以读孙俊之的画,便知方寸不在咫尺  相似文献   

7.
<正>【设计理念】宋代书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读帖,即在临帖之前或临帖之余,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和格调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进行临习。《读帖》一课,我聚焦"什么是读帖""怎么去读帖"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知"读帖"、学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关键,并非在于你能说出多少种意义,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读,你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依我之见,读书得有“见”,亦即每个人要通过读书,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否则,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亦不过是“两脚书柜”而已。读书之要,首先在于增长“识见”。“识见”,即知识与见闻。一个人的知识和见闻,有些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但极其有限,主要的途径靠读书。唯有读书,才能缩短时空,沟通古今,将古人和今人留下的知识和见闻转换为每个读书人自我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正>一、语文课堂洋溢"读之美"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的重要性。多读才能理解,使文章自现;多读才能学会表达,使人下笔有神。不仅古人这样启示后人,现代的教育家、语言学家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要  相似文献   

10.
今人与古人相比,古人更会写文章。然而,旧学塾里并不教作文,更无《文章作法》之类的传授。这就不禁使人要问:古人的作文教学是怎么做的?很简单,“读、背、写”。日积月累,胸藏万壑,自然下笔成章。诗圣杜甫、词圣苏轼都是传统教学“读、背、写”培养出来的文章大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就是古人留给今人的最朴素而又最实用的作文之谈。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画面感"就是指看了一篇文章像看了一幅画一样,也就是文章中所说的文中有画。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阅读得有滋有味,从而达到古人"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滚滚泪落,脉脉忘我"的境界呢?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进入文本所精心营造的情景之中,眼前自然而然地呈现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之入味,读之用情,自然达到忘我的境界。下面笔者主要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出  相似文献   

12.
观贵刊1990年10期王为民文章《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之瑕》,说杨万里之《初夏睡起》诗“引错了三个字”,“‘留’应为‘流’;“‘软’应是‘溅’”;“‘与’也错了,应为‘上’”.此说不妥!只要稍微读几本古书的人就知道,古人诗词之类有不同版本流传,字句不尽相同,不能随便否定猜疑。我读的《诚斋集》(杨万里号诚斋)全诗确为这样:  相似文献   

13.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读书的理由。现如今,我爱读书,却别有一番收获在心头。独处一室,一盏孤灯,倦也不改其乐,累也不变其志,共鸣作者之情感,领略天地之美景,深感有书陪伴的美好。正襟危坐,心通古今。夜阑人静,读韩信耻于人之胯下,季布忍辱为奴,便知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天籁无声,读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便觉世事沧桑翻覆,无规可循;露重风轻,读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才晓人生抉择须慎终如始;朔风逆旅,读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悟有志  相似文献   

14.
波波同学小学已经可以读懂古人写的诗了,那么中学就要读古人写的文章、读古人更多的诗歌啦。很多同学都觉得阅读中最头痛的是古诗文,好像又学了一门外语一样。来试一试下面这位老师支的高招,"读"古文、"读"古诗就会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古文"一招鲜"】进入初中后,课本上的古文明显增多。可怎样才能轻松读懂  相似文献   

15.
我从小喜读诗词,只是读而不作。我觉得古人的诗词,全篇都可爱的极少。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这一句我讽咏之不足,往往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丰子恺  相似文献   

16.
凡出版物皆可读,读法自是多样。有坐读、卧读,有朗读、默读,更有一种读法,前人谓之"抄读"。古代出版业不发达,书籍尤其宝贵,古人嗜学抄书,以抄为读,蔚为风气。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而平时在电视上也不难看到一群童子在私塾里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口中念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等"之、乎、者、也"的诗文。可见,重视"读"和  相似文献   

18.
谈“多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长期以来,有些人把它理解为:读的遍数增多了,其间的意思将会自然明白。其实不然。古人的这句话明写一个“读”字,暗伴一个“思”字。“读”与“思”之间有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多读还需多思,读而不思,其义何以自现?单靠机械地增多读的遍数,不思考,其义不能自现.有的学生即使思了,恐也难解其中之意。因此,有的仍要教者加以点拨、释疑、解惑。如《月光曲》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朗  相似文献   

19.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20.
冯运斌 《教育文汇》2013,(17):30-31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说教学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而应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没错。但我觉得,授之以“渔”之外,更应为学生建设出一片探索和检验知识的“鱼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