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引领即引导、带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为学生铺路搭桥,做到引而不发,还学于生,演绎课堂别样的精彩?现联系自身实践,谈一谈教学体会。一、换一换,引领自辨读音在教学《梅花魂》我不小心弄脏墨梅图时,出现下面的情形。多媒体出示外祖父训斥妈妈的话: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我首先让一名学生读这句话,结果有两名学生老把这句话中的  相似文献   

2.
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话,就像一位指点迷津的良师益友,又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本文作者就是在偶读中,从“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这句话里受到启迪,引发感触,回忆起生活中的一件往事。事情虽小,却阐明了应该怎样做个良心清白的人的大道理。  相似文献   

3.
做应用题时,我们都是通过分析理解已知条件来解决问题的,但有些应用题的条件是隐含的,需要先把它们找出来,不然就无法解答。怎样寻找隐含条件呢?我把应用题隐含条件的规律总结如下:一、隐藏在图形中如图:照这样摆下去,一共需要几个苹果?这里,“4个盘子”和“每个盘子都摆了3个苹果”就是隐含条件,隐含在图中及“照这样摆下去”的情境中。二、隐含在比较性的话语中如:甲班有35人,乙班比甲班多3人,两班一共有多少人?这里,乙班有“38人”是隐含条件,隐含在“比甲班多3人”中。另外,还有“同样多”、“倍数”等关系的隐含条件,这里不再赘述。三…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都隐含着丰富的文学信息。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图中所隐含的文学信息,这对于我们师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图中所隐含的文学信息呢?这里不妨以小说为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中的插图为例,进行一些浅显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隐含作者概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不少的争议。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是否具有必要性,即到底存不存在隐含作者?隐含作者在文学批评中起什么作用?通过回顾、梳理这些争议,本文认为隐含作者在叙述交际中是的确存在的,不光如此,隐含作者概念在文学批评中除了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之外,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二次根式化简的题目中,某些条件常在题目中隐含着,致使某些同学解题时感到困难. 怎样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解题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正确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呢?  相似文献   

7.
教具红纸一张、剪刀一把. 内容初一的同学翻开几何课本第一页,“引言”中有一个五角星映入我们的眼帘,提出怎样画一个五角星?而我又把一张红纸四次折叠,用剪刀一刀剪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我手中的剪刀,不多时,五角星便应运而生,看来“红星要照我去战斗了……” 这五角星中,隐含着哪些几何知识呢?或许是点,或许是角,或许是三角形,或许是……  相似文献   

8.
挖掘隐含条件是解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寻找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是一个重要环节.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电脑》2008,(2):46-47
最近,在阿星姐信箱里大家都谈到: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惑与挫折,在迷茫与现实间游走。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想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却欲言又止。我们会经常对自己说:"这到底该怎么做呢?"殊不知,这句话其实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我想怎么做?怎样做才是我们最想要的结果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想问问大家:你们都了解自己吗?你们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吗?要怎样才能了解自己呢?  相似文献   

10.
三角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是众所周知的。由于三角习题的特点,某些习题的隐含条件往往较之其它学科习题的隐含条件更难发现。那么,怎样发掘三角习题中的隐含条件呢?本文拟结合笔者的教学实例谈些浅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最佳方案;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和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导入。师:大家都打过电话吧?会打吗?在"打电话"中隐藏着怎样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课堂。(板书课题:"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2.提出问题。师:在"打电话"中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预设一:如学生提不到点子上,师:老师想到在打电话的过程中,有没有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隐含条件是指在问题的条件中不能明显表达,并且客观存在。教学实践证明,同学们在解题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对隐含条件的关注不够,没有重视,或不晓得怎样挖掘问题中的其他因素(隐含条件),就会不知不觉地陷入解题困境,使自己思路僵化或复杂化,甚至解题不得其法,导致失误。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有效挖掘隐含条件,进行优化或简化解题过程,巧妙设计数学问题,这对提高解题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本文仅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挖掘隐含条件谈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不是直接表达思想,而是采用婉转的方式,将真正的意图隐含在话语中,读者或听者则需通过字面意义理解其隐含意义.话语的隐含意义可以不只是一种,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写者的意图?这就需要借助语境.语境是隐含意义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理解隐含意义的依据.它可以排除多义、歧义,确定和阐释语义.  相似文献   

14.
黄洁 《考试》2010,(Z2)
有关诗歌形象方面的试题表述有: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进行简要分析。2.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在节外生枝     
吴德伟 《四川教育》2006,(10):28-28
【案例】初步体会了《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诗句后,有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然无声,老师也愣住了,这可  相似文献   

16.
我想知道     
这只船儿怎样进入这个瓶子里?你怎样把面团做成面包?是谁把邮件带给了邮递员?一周左右的天气将会怎样?我想知道!我在贝壳里听到的真是海浪的响声吗?我怎样才能在游戏中获胜?水是怎样跑到井  相似文献   

17.
物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通常表现方式有许多种,比如,隐含在题给的物理现象中.例“宇航员在运行的宇宙飞船中,”隐含条件是宇航员处在完全失重的状态;“同步卫星”隐含的条件是与地球相对静止,即具有相同的角速度与周期,“导体处于平衡状态”的隐含条件是导体是等势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其次,隐含在物理模型中.例质点与点电荷,隐含的条件是不计形状和大小,轻质的弹簧既不计其重力,光滑的表面既不计摩擦力,理想的变压器即不计功率的损耗,还有隐含在临界的条件中.等等,那么我们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呢?现在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直立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与水平地面是垂直的. 这条性质,在问题中是一个隐含条件,需要同学们自己去理解和挖掘.下面就举例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这条性质的具体应用. 例1 在一次战役中,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在不能过河测量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怎样知道我军与椆堡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物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通常表现方式有许多种,比如,隐含在题给的物理现象中,例"宇航员在运行的宇宙飞船中,"隐含条件是宇航员处在完全失重的状态:"同步卫星"隐含的条件是与地球相对静止,即具有相同的角速度与周期,"导体处于平衡状态"的隐含条件是导体是等势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其次,隐含在物理模型中.例质点与点电荷,隐含的条件是不计形状和大小,轻质的弹簧既不计其重力,光滑的表面既不计摩擦力,理想的变压器即不计功率的损耗,还有隐含在临界的条件中.等等,那么我们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呢?现在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将其隐含条件运用到实际例题中,使题目难度降低.同时还就怎样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