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海娟 《广西教育》2007,(6A):27-28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善于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其中的乐趣。教师为学生在作文时多开几扇窗,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这样,习作就会因生活而多姿,生活也会因习作而多彩。  相似文献   

2.
王化谊 《天津教育》2008,(10):45-45
学生作文素材从何而来?毫无疑问,素材从生活中来。只有具备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才可能拥有充实的素材。教师应善于做学生习作素材的"管理员"。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的。  相似文献   

3.
一、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别以为放手让学生体验生活就是随意“放羊”,让学生无目的地在生活中四处乱撞。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搜集写作素材,教师就必须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看似一成不变,周而复始的生活中觉察出新的趣味,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作文难,难作文!听过无数教师和学生甚至家长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于是,“作文该怎么写”成了众多教师努力研究的课题。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积累就没写作的素材,学生习作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 一、在生活中积累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形成了课时捆绑的模式,即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习作指导,第二节课让学生撰写草稿、誊写。为了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讲作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写作文,多数学校都会安排两节连续的习作教学课。这样,在每周的某一天,学校里便会出现同年级甚至全校学生统一习作的现象。心理学理论及长期的教学实践表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然而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面对习作普遍感到“两大难”: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而对于老师来说也苦于“难教”,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习作,使他们“诗”兴大发,并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  相似文献   

7.
姜宏 《考试周刊》2012,(45):48-48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可见,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感受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因此,小学生习作应从积累开始。  相似文献   

8.
1.打破时空界限,走进学生生活。“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是我们传统的作文法,这种作法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这种模式,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相似文献   

9.
10.
一、观察时点拨——帮助学生丰富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写观察作文,教师更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丰富习作的事件积累和情感积累。教师这时的点拨,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明白观察的重点,积累观察的体会,并让他们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  相似文献   

11.
缺少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写作时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怎样让干巴巴的作文鲜活灵动起来呢?我在作文教学中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进行了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取素材,在生活中挖素材,在记忆中追素材,在阅读中借素材,在鼓励中激素材。实践证明这样的策略行之有效,收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多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过程深有感触,根据自身的一些体会,笔者认为:中年级作文教学的成败,对高年级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进入习作的大门,是学生习作成功的关键。而如何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进入习作的这扇大门,则是中年级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韩艳 《云南教育》2005,(14):18-1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笔者认为,要改变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作文教学现状,教师要在“引导”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文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亦在平时.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仅仅限制于课堂,要注重指导学生从生活和与阅读中积累素材、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奠定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说起写作文,学生便会神情紧张。愁眉苦脸。这很让教师头痛。虽然教师从开篇到结尾,都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仍是无从下笔,写出的作文毫无情感、毫无情趣,令人沮丧。我认为这是老课程的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造成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怕写作文,对习作兴趣不浓,其中有四个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对生活缺乏深入、持久的有意观察,总觉得无材料可写。二是课外阅读少,语言积累少,语言贫乏,总觉得有话写不出来。三是教师束缚多,题目教师特定,写的内容不能超出教师圈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导的几种模式,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压抑,习作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17.
此次作文教学打破了教材的规定,联系学生生活的现实选取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叙述、议论中,调动积累、渗透感情、融人个性,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教育的人文性。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关注自然,关爱生命。教学中不刻意追求作文的形式,不给作文的框架,主张学生自由表达,放胆想、放胆说、放胆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课程标准,剖析习作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实践体验,在仿写活动中丰富习作素材,锤炼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内容具体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之一。目前,小学生习作常见的毛病是:叙事不具体,描写不细致,不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风貌。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想出了种种办法,有些甚至无奈地、强制性地规定学生习作的字数,结果学生习作的字数倒是七拼八凑地凑够了,但其习作却是结构凌乱、语言混乱、内容空洞,不生动,不具体,让人看  相似文献   

20.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指出,习作教学应从“前作文”开始,要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现行的从命题开始的作文指导,常常忽略了写作前的生活积累、感情酝酿。这样的指导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为了解开“写什么”的症结,我们试图把具体细致的“前作文”指导落实在课外,倡导提前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体验、搜集资料等来进行“源头活水”的攫取和“下锅之米”的收集,由此打开写作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