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1年是我国农历的兔年。兔,哺乳动物,头部略像鼠,耳大,上唇中间分裂,尾短而向上翘,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我们的祖先对兔子的模样、生活习性等的熟知程度,充分体现在“兔”字中。  相似文献   

2.
兔年说兔     
兔子属哺乳动物,耳朵长,上唇中间开裂,尾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白兔有两只红红的眼睛,而灰毛兔、黄毛兔、黑毛兔眼珠的颜色却跟它们的毛色很接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不同毛色的兔子,身体里有不同的色素,兔子眼珠的不同颜色,是由它身体里的色素决定的。白兔呢?  相似文献   

3.
说“西”     
"西"是"栖"的本字,由象形转为假借,专指方向。《说文》"日在西方而鸟栖"的解说不妥,应该释为:"日落鸟■,故因以■为东西之西"。  相似文献   

4.
说“西”     
“西”是“栖”的本字,由象形转为假借,专指方向。《说文》“日在西方而鸟栖”的解说不妥,应该释为:“日落鸟 ,故因以 为东西之西”。  相似文献   

5.
桂俊 《生物学教学》2011,36(1):52-53
2011年是农历辛卯年,也是中国传统的“兔”年。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现在的虚词大都是由以前的实词虚化演变而来的。“于”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到两周金文时,它的用法和意义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它在甲金文中是一个高频词汇,所以弄清“于”字的来源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对我们正确的释读卜辞和铭文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2,(5):49
《论语》中有一句话:"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情。古时候,"朋"和"友"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古人称"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意思是跟从同一个老师学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经典巨著,也是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它开创了汉字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一传统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注》)。那么,它为什么要命名为《说文解字》呢?"文"和"字"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0.
考释了甲骨文“■”字、“妻”字、“淒”字和“霋”字,并考证修正了《甲骨文字典》中将甲骨文“妻”字释为“■”字和“敏”字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表意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中有大量的“糸”部字和相关之率,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养蚕和丝绸生产的历史及丰富多彩的丝绸文化。从《说文·糸部》字及相关字字义分析,可了解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原料、工具、工序和成品等有关知识,看出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和发达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2.
的的鱼 《初中生》2012,(4):14-16
正阅读背景:中国人接触"汉"这个字的几率实在是太大了:汉字、汉语、汉族……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可是,对于"汉"字,你到底知道多少呢?别跟我说:"俺就是个汉人,难道还不了解这‘汉'字?"也别说:"你们汉文有啥新鲜的,不就那几撇几捺几横几竖吗?"甚至有某邻国人称汉字是他们的专利……别急嘛,先看完下文,你就知道牛还是要少吹的!瞧,我说对了吧?哈哈!  相似文献   

13.
说“莱”     
殷周金文中有*字,曩不识。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鶆"字可知此字当是"莱"的象形初文,乃蔓华之象形,也被假借为"鶆"。殷周金文中均用为国族名,即莱国,不过这个"莱"和东夷的莱国无关,当是与殷商同姓的子姓莱(来)国,本是为商王负责捕鹰养鹰以辅助田猎的部族,其地当在今天的安阳附近。东夷的莱国当是鷞鸠氏,乃是以鶆为图腾的东夷部族,为少皞族之一支,它很可能也是嬴姓或偃姓。  相似文献   

14.
说“雷”     
2008年,“雷”从网络走向主流话语和大众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成为流行词语之一. 甲骨文就有“雷”字,形容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小篆中变成会意字,从雨,下像雷声相连之形,表示打雷下雨。  相似文献   

15.
“京都”之“京”,甲骨文像个人工建筑起来的土堆,在土堆上有个瞭望塔,用以观敌情、察民事。这就是“京”。金文“京”基本上和甲骨文相同,只是“塔”壁上加了两横,代表窗户。小篆“京”下部变得不太像土堆了,其上部尚存有塔顶的形象,中部的“方口”仍然代表窗户。楷书“京”是从小篆的形体楷化而来的,已看不出原形了。  相似文献   

16.
"对"的字形义解释众多,多数学者都认为它在甲骨文中是个表示地名的名词,但从大量文献以及方言用例来看,"对"可以作动词,"对"与"配"的核心义是"合",而上古"对""配"韵部相同,声纽一为端纽,一为滂纽,并且从文献、方言以及"对"的异体来看,上古端组舌音字和帮组唇音字确实有相通的情况,二者当是同源关系。"对"在甲骨文中核心义素当是"合",且释作持物祭祀之动词为佳。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像杆子之形.即“干”字,“午”字是“干”字发展演变的结果。“干”、“午”古为一字。  相似文献   

18.
说“譬”     
本文阐述了“譬”的特点,指出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比喻,也不同于普通的类比。它兼有二者之长,是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来表达逻辑推理的内容。因此,它颇受先秦诸子的亲睐,成为他们著书立说或论辩游说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释“方”字     
方子剑 《文教资料》2014,(35):17-18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方"字的本义为"併船也",但从"方"字出现的其他文献资料及辞书中,"方"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如果能够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进行比较,将形训和义训相结合,则能论证有关"方"字的合理解释,还原"方"字从本义向引申义转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说“茶”字     
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茶。茶不仅能体现中国人安逸闲适的生活情趣,而且成了一种文化象征。喝茶是中国人的发明,并传遍了全球,因此世界上主要语言的茶字,由于最早西方人买茶地点不同,或来自中国福建语,或来自北方话,总之各国音译茶字多源于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