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呼唤着农村教育由升学型向素质型转变.农村基础教育要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师专教育必须改革.师专物理教育专业面临挑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必须寻找一条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转轨和与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和校长、教师就要懂得一点经济,了解我国和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去年底,相重扬同志在国家教委和农牧渔业部联合召开的“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上,就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了介绍,对农村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现刊登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中师化学教学应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王兰学,梁士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等师范教育也应在不断改革中逐渐向“重德、向农、强能”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一、中师化学教学应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1.中等师范学校的...  相似文献   

4.
一 专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小学自然课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国家教委指出,农村教育必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就决定了农村小学自然学科的发展方向,即应把着眼点放在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主动适应农村  相似文献   

5.
农村成人教育急需增强十种意识郭永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开始纳入市场轨道,直接有效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农村成人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比,更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意识,加快发展步伐,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农村成...  相似文献   

6.
农村成教急需增强十种意识郭永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开始纳入市场轨道,直接有坡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农村成人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更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意识,加快发展步伐,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当前的农村...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三大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明确提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农村人才奇缺,特别是当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中、初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缺乏更加突出。单纯的升学教育不但不能解决这一难题,反而会使当地人才外流。为了密切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加快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尽快把农村教育转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8.
我国十亿多人口,八亿多在农村.办好农村教育至关重要.十三大报告强调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经济建设要转轨,农村教育也有一个自觉转轨问题.这就是说,要把农村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各项建设服务,中心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当地所急需的初、中级人才的轨道上来.这是农村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关键.转轨是深化农村教育之急需农村教育为当地建设服务,中心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的一个规律性认识.有的县二十多年前就普及了初等教育,但由于办学思想没有明确为当地建设服务,辛辛苦苦培养的相当数量的中学毕业生考进了高等学校,一去不返.这期间县里也分配来一些大专毕业生,但为  相似文献   

9.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县师范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面向农村小学,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以顺应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多在农村,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需  相似文献   

10.
农村改革在深入发展,对专业人才和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教育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回到农村后,在思想观念和文化技术等方面不适应当地建设的需要;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人才匾乏,劳动者素质较低。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重视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实验,探索农村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路子,使教育与经济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应当说是当前深化农村教改中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端…  相似文献   

11.
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入?如何真正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方针?位于苏鲁交界处的我省基础教育先进县东海县,近年来锐意创新,探索了一条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新路——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发展校园经济,为振兴当地经济培养人才。一东海县中小学的校园经济,是东海县农村经济改革的产物,是东海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海县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之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我们中等师范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面向农村小学,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以适应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需要,适应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十亿人口,八亿以上在农村,农业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策一个战略重点,教育要为四化建设服务,首先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正处在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显然,培养出能为农村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劳动技术人才,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适应农村的发展。本人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改革日益深化,作为县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为迅猛发展的农业经济建设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就教育抓教育,要彻底改变过去封闭的关门教育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找准教育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密切教育与经济的联系,使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结合得更紧一点.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村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提高教育社会效益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师范专科学校是地方性大学,主要是为当地农村中学培养师资。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程度低。据统计: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人口的36.6%,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7.1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40%。文盲或半文盲占24.99%。国家教委(1990)001号文件明确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把基础教育由升学教育为主逐渐转变到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由此看来,师专一定得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转轨的迫切需要,农村中学非常需要既能担任一门或多门文化课教学,又能担任农村急需的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师资。为此,我校实行了主辅修制。所谓主辅修制,就是从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入手,在修完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辅修专业课程教育,即相关专业课程教育、教师职业素养教育以及劳动职业技术教育等等,以培养出真正适应当地农村需要的合格的中学教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农村教育如何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引起人们的深思。我们觉得:小学教育作为培养各类人材的启蒙教育,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在于引导他们感知、熟  相似文献   

17.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新世纪即将来临,我们的事业正蕴育着无限生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思路亦应进一步明确。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表明,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尤其是农村成人教育应主要转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要根据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实现农村教育的统筹管理,可以说,当前的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不少农村职业中学进行科技项目开发,不仅加速了农村职中教学实体、经济实体建设,而且走出了为当地经济建设深层次服务的路子,使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一个高层次,走向一个新阶段。职中进行科技项目开发,就是学校引进、推广、开发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增强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要打开人才通向农村的路子,最重要的莫过于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对上号。如何寻求和建立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农村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义乌县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说明,根据本地经济发  相似文献   

20.
被山东省誉为农村职业学校榜样的胶南县职业中专,自1981年创办以来,始终围绕着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个问题,积极探索,努力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他们的主要作法是:一、注重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为了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特点,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所学校调整了内部机构,在原设教导处、总务处的基础上,增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