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明末努尔哈赤崛起于辽沈,始建军制为黄、白、红、蓝四旗,继而又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扩建为八旗。至太宗皇太极时清朝建立,军势扩大,除满洲八旗外又有蒙古、汉军八旗之建。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军入关,十月定鼎燕京。满、蒙、汉八旗官兵入关后,大部分驻守京师及畿辅重镇,其眷属亦分批迁入关内。最初,八旗兵南征北战,随地驻防,调遣无定。其眷属则  相似文献   

2.
后金统治者进入辽沈地区之后,将该地区原明朝的军屯额田、官僚地主的荒弃地亩以及普通汉族人民的土地按每丁6日分配给满洲贵族、八旗兵丁以及归降的汉族官僚地主和一般民众,史称“计丁授田”。计丁授田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后金的政权建设,维护了满洲贵族及八旗官兵的政治、经济利益与特权地位(满洲贵族与八旗官兵可根据其占有的壮丁即奴隶数额多占土地),加强了对汉族官僚地主和一般民众的控制,并对后金乃至整个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疆锡伯族教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锡伯族教育概述何坚韧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18世纪中叶以前,锡伯族生活在东北地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政府抽调东北的锡伯族八旗官兵1020人,连同眷属共计3275人,移驻新疆的伊犁地区。从那时候起,这部分锡伯族及其后代就...  相似文献   

4.
清代统一新疆后,在伊犁修建了惠远城。其目的最初是为了在伊犁驻防的满洲八旗官兵的居住,同时因为伊犁将军的驻扎,使惠远城成为功能强大的军事重镇。但是,随着在新疆开发的深入,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惠远城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文章拟就通过对于这种变化的剖析,发现地理环境因素在其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雍正朝为解决八旗满洲生计,而采取缩减汉军职缺措施。这背离了雍正帝"满洲、汉军、汉人俱视为一体"的政治主张。实行的结果是满官稍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满洲生计问题,却造成汉军、汉人官员仕途壅滞,产生更为严重的吏治恶果。这种行政困境主要是因为清朝固守八旗制度而解决满洲就业问题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明清战争前,努尔哈赤为了赢得对明朝的军事优势,不断向辽东都司东北部积聚人口,这些人口大多数是后来的八旗满洲。这些人口总数是多少,历来有高估的倾向,数十万有之,百万亦有之,通过对清朝入关前后档案史料的分析,初步考证出明清战争爆发前,八旗满洲人口不足二十万。  相似文献   

7.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入关后,在全国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进行驻防,形成八旗驻防制度。满城,即八旗兵的驻防城,也是八旗驻防兵及其眷属的居住地。从顺治初到乾隆末近一百四十余年陆续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满城,与清代八旗驻防同兴衰相始终,它对于增强清政府的军防力量,加强行政统治,促进各驻防地的经济开发,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清代满城所发挥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功能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8.
八旗科举在满清入关前即已开始举行,入关后时举时停,最终在康熙二十八年(1669年)实行兼试骑射政策之后确立下来。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发展,八旗科举制度日趋完备,逐渐成为八旗士人进身与仕宦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度为儒家思想在满洲、蒙古的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途径,既促进了八旗满洲、蒙古的"儒士化",也加快了满、汉、蒙多民族的交融以及满、蒙对于中原国家的归属与认同。  相似文献   

9.
唐英作为中国千年一瓷人,其旗分和身份,《清史稿·唐英传》等载为"汉军旗人"。百余年来,均踵此说。本文据《钦定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实录》等文献和碑刻、档案等资料,加以考据,做出辨正:唐英系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即其旗分为"满洲正白旗",其身份为"包衣"。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在御窑厂督陶期间,烧造出"唐窑"瓷器,并被誉为千年一瓷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八旗制度是建国以来备受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而作为八旗组织三足之一的八旗汉军,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成为国内学者所研究和争论的一个焦点.论文从八旗汉军的建置过程、建置时间、名称由来、与红表(夷)大炮的关系等方面,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关系.以及八旗汉军的瓦解和历史作用等方面来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1.
康熙、雍正时期逐渐形成热河行宫戍卫制度,乾隆时期进一步完善。热河地区的常驻军分为满、蒙、汉八旗和绿营兵四支力量。大致以满、蒙八旗为主力,集中驻扎在热河、喀拉河屯、桦榆沟和木兰围场,数量时有调整,而基本趋势是略有增加。汉八旗主要负责行宫日常守卫,位置虽然重要,但力量较为分散。绿营兵则担负承德周围地区的巡逻捕盗和后勤供应等任务。这样承德如同北京一样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军队戍卫情况,既相互配合支援,又相互监控制约。当然,在皇帝出巡热河和"木兰秋犭尔"时,真正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是他的扈从军。实施这种兵力配置与扈从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皇帝狩猎活动的绝对安全,防止内外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乾隆年间的满洲小说家和邦额,为文言小说集《夜谭随录》作者。他是当时京城满族作家群的一员,《夜谭随录》问世也和《红楼梦》的出现一样,借助了满族文人们的群体托举。《夜谭随录》中作品题材纷繁广泛。作者写“狐”人之情,意向在借写狐鬼故事来针砭世人的伦理情态,反映现实社会道德走势。和邦额又是京旗满洲生存真相和精神样态的忠实记录人,直接叙写了旗下官兵及其家眷的现实生存与理念做派。在其作品中,对自我民族的文学反思已初露端倪。《夜谭随录》刻画京旗风俗及语言运用也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十二世纪,由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48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皇太极继位称帝,改国号清,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相似文献   

14.
奴仆是布特哈八旗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劳动力之一;布特哈八旗官兵拥有的奴仆除部分世袭奴仆外,多数是通过购买、赏赐、发遣等方式获得的。八旗制度下的奴仆往往世代为奴,只有少数幸运者通过赎身、开户、释放等方式摆脱奴籍。蓄奴制度是封建社会残忍落后的剥削制度,但这一制度客观上增加了布特哈地区的劳动力,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布特哈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清代文献考证后指出,自崇德元年额哲受封爵后建立了一个察哈尔扎萨克旗,与此同时,清廷把分散归附的察哈尔人编入八旗,形成了八旗察哈尔。康熙十四年布尔尼之乱后扎萨克旗被削,部众被分散编入八旗满洲、蒙古内,八旗察哈尔仍存。清廷为加强管理,在八旗察哈尔设置总管,由在京八旗蒙古都统兼辖。乾隆年间设立察哈尔都统,使八旗察哈尔相对独立。因此作者强调指出,八旗察哈尔早在布尔尼之乱前就已存在,也不是以布尔尼余众编设的。此外,还论及一部分厄鲁特人编入八旗察哈尔及一部分察哈尔人远戍新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清朝的索伦部族属于“满洲共同体”的外围.然而基于清廷的军事需要,导致索伦在整个清代的发展与变迁,经常是和所谓的“满洲精神”联结在一起的。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就是,除了军功之外,索伦部族还凭借什么样的途径融入满洲旗分,又对满洲八旗产生了什么样的涵化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乾隆十七年,为扭转满人逐渐荒废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渐染汉习的局面,乾隆帝于紫禁城箭亭树立《训守冠服骑射》碑,向八旗臣仆阐发维护满洲旧制的重要性。同时,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满人对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的维护。乾隆对满洲旧制的重视及为维护满洲旧制所采取的措施,固然较为有效地维持了满洲的民族特色,但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满人的独立性,强化满族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清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统辖管理明显区别于关内各省及其他边疆地区.这主要与其在政治上作为王朝的兴发之地、经济上作为满洲贵族的养生地、文化上作为保持满族传统的根据地、地理位置上作为边塞重地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以八旗统辖为主,兼具旗、民分治、八旗统辖下的旗、民分治及以八旗城守制等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的统辖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出租是清朝处置右卫八旗驻防空闲营房的主要手段,其房租收入构成了右卫八旗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负担了右卫官兵除俸禄外的绝大多数开支,主要有公费支出、抵充兵饷、购买驼马、杂项支出四个方面.文章通过对右卫八旗驻防营房租银支出的分析,反映右卫八旗驻防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士子哄闹考场,在明清时期屡见不鲜,多发生在考取举人的乡闱中,而作为最初一级的童试则少见这类记载。故此,档案所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满蒙童生闹场案极具典型意义,是科考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则轶闻。清入主中原后,八旗子弟大多坐享京城,荐举入仕。直至顺治八年(1651年)举行八旗乡、会试,“用满文,另为一榜”,八旗子弟才正式参与到考试竞争的行列。康熙九年(1670年)朝廷谕令:八旗满洲、蒙古子弟从庚戍科开始,概用汉文考试,考中者“附汉人通为一榜”。三年后,又“令盛京八旗子弟通习汉文者,与民童一体考试”。但八旗子弟需另设座次、试卷特作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